提到“悲剧”,你会想到哪位名人!

文摘   2023-05-24 23:48   广东  


今年读完的34本,五月份的第11本。


01 胡言乱语

前几天开始看莎士比亚的《李尔王》,又是一本读起来断断续续的书。它虽属于文学,但更偏向于剧本,由一幕又一幕组成。


当谈及写作理论、写作方法、或与写作有关的话题时,莎士比亚的《李尔王》频繁被举例、被评价。

所谓前人种树后人乘凉。


不少成名作家在写作的初期,喜欢模仿喜欢的作家的一些写作方法、逻辑、模式都能等等。等其真正跨进写作这道门,或写作更稳妥一些,他们再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


一想到“悲剧”,就容易想到莎士比亚,一想到莎士比亚,难免会想到他的代表作《李尔王》。


所以我也是奔着这个念头,去读这本书的。


02 书里书外


《李尔王》,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但实际上它可不只是“之一”。


英国诗人雪莱曾经说过:“《李尔王》是世界上最完美的戏剧诗的样本。”


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说:“没有人能写出比《李尔王》更好的悲剧了。”


莎士比亚研究专家布拉德雷也说,《李尔王》经常被称为莎翁“最伟大的作品、他戏剧中最好的一部”,如果人们被迫不得不失去莎士比亚所有的作品,只保留一部,也许大部分最了解和欣赏莎士比亚的人会选择保留《李尔王》。

究竟是为什么呢?


既然是悲剧,那《李尔王》铁定以悲剧结尾。


《李尔王》的主要故事情节取材于古代不列颠的历史传说。李尔王是传说中古不列颠的一位国王,大约生活在公元前8世纪。


在原本的故事当中,李尔王统治不列颠已60年,他已老、想退位,考虑把王国分一分为三分给三个女儿。


分财产之前,他让每个女儿都表达出爱意。大女儿二女儿恭维,唯独小女儿考狄利娅不卑不亢,直言不讳。没听到想听的话,李尔王暴怒之下没给小女儿分任何土地,甚至连嫁妆也不给。赤裸裸的净身出户。


最后,小女儿远离国土。大女儿二女儿开始对李尔王渐渐冷淡、忽略、虐待。最终,李尔王自食恶果。


《李尔王》的整体描述有点像寓言故事。不过莎士比亚的戏剧往往都有两条故事线同步发展,一条主线,一条副线,一条在明,一条在暗。


《李尔王》中,李尔王和他的三个女儿的故事是主线,而葛罗斯特伯爵和他那两个儿子的故事就是副线。两个父亲都暴躁而易怒,昏聩而固执,都赶走了最爱自己的那个孩子。这两条线索,其中都在讲同一个主题。


其中,李尔王代表的是王权和父权;葛罗斯特伯爵代表的是父权。


他们都有一定的掌控欲,尝试用权力去控制一切。却因为权力,蒙蔽了双眼,看不得、接受不了别人的反驳或者是真言实语。


毕竟,实话往往就是那样刺耳。


正如当年鲁迅先生举的例子:一个孩子诞生了,大家都前来祝福他,这时候要是一个人站出来说,这个孩子将来是会死的。相信不会有人觉得这个是什么好话。即使这是一句大实话。


也正因为这样,考狄利娅才被父亲李尔王摒弃。当然这本书当中考狄利娅和爱德伽实际上扮演了同样的角色,是道义的象征,他们代表一种原则,一种社会,一种新秩序的理想,是人性还存在于世的证明。


不同的是,考狄利娅是弱者,爱德伽是强者;前者不够成熟,还没有强大到可以拯救世界;后者就是成熟的代表,他能巧妙的扮成乞丐,引导父亲走向了新生。


莎士比亚作为人文主义大师的立场:那些悖逆人伦的虚情假意,注定是要被打破的同情、博爱这样的人本原则,才是世人应该推崇的道义。


所以《李尔王》也更像是一本哲理书。


讲述人经历过背叛与屈辱之后,才能真正明白,人需要爱,也需要被爱,但想获得这些的前提是,必须懂得互相尊重、真诚、平等地与人交流。

Jade女兰博
热爱读书|旅行|自我成长|佛系读书博主|网文作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