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 | 全国对口支援西藏先进个人!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援藏医生董伯岩获此殊荣

教育   2025-02-05 17:35   天津  


热烈祝贺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对口支援西藏30周年之际,为表彰先进,树立典型,经党中央同意,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决定,授予李连华等74名同志、追授周会明等5名同志“全国对口支援西藏先进个人”称号。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腔镜检查科主任董伯岩获此殊荣!


董伯岩主任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卫生系统抗击“非典”先进个人、全国“三下乡”先进个人、天津市优秀共产党员、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董伯岩主任作为天津市第七批、第八批援藏医疗专业技术干部支援西藏昌都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建设与发展。在藏工作期间,他不畏艰险,主动请缨抗震救灾,在当地树立了敢于担当的良好形象;他立足实际,勇于创新,用精湛的医术和先进的管理理念,带动和提高昌都地区的医疗技术,为昌都地区老百姓的健康和生命带来了新的希望;他积极投身“三下乡”、为百姓送医、送药,情暖三江。他用辛勤的工作和汗水浇灌,让民族团结之花在藏东高原盛开的更加鲜艳。


心系高原彰党性  大医精诚藏汉情

——记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援藏医生董伯岩

·克服困难积极请战  第一时间投入救援·

援藏,董伯岩以前从来没有想过会跟自己有关。但当医院下达援藏任务通知时,他克服家中老父亲瘫痪在床、妻子工作繁忙无暇照顾家庭等各种困难,取得了家人的支持,心怀那份报效国家的责任感主动请缨参加援藏工作。出发前,董伯岩从各种渠道收集了解昌都的信息。对于高寒、缺氧和生活艰苦,他都不担心,唯一令他担心的是来到西藏能干什么,干成什么,走的时候又能留下什么。

2013年8月12日5点23分,昌都地区发生6.1级地震,4个县受灾。此时距董伯岩登上高原仅过去了5天,也是他到地区人民医院工作正式上班的第一天。在他强烈要求下,医院最后确定董伯岩作为副总指挥,带领地区人民医院医生、护士和天津援藏专家组成第一批14人医疗队,即刻出发赶往受灾最严重的左贡县。

一路上,冒着落石和塌方的危险,加上强烈的高原反应,董伯岩感到头疼欲裂,腹内翻江倒海般难受,口唇和脸变成了绛紫色。当距离震中还有20公里的时候,路断了。董伯岩带领医疗队只好背上药品、器械,徒步前进。经过连续8个小时行进,医疗队于地震发生后13个小时,到达了海拔3950米的震中。

顾不上颠簸劳累和高原反应,董伯岩马上率领一组队员带上药品和器械进村,冒着余震挨家挨户查找伤员。

截至8月26日,地震发生后第15天,由他带领的医疗队圆满成了抗震救灾医疗救治与防疫工作,撤出灾区。期间,共诊疗病人1300余人次,平均每个安置点巡诊5次,巡诊里程累积达到2300多公里,发放药品10万多元,确保了大灾后无大疫。董伯岩初到高原就在当地医院树立了敢于担当的良好形象,他和他所带领的援藏医生团队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受到藏胞的好评和地委的表彰。

·救死扶伤 帮扶带教 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作为一名医生,董伯岩多次组织带领当地医护人员出色完成急危重病人的抢救、治疗工作。

当地医院,没有内地先进的仪器、设备和配合默契的团队,每一个初到西藏的援藏技术干部都感到工作中有些不顺手。董伯岩常常这样要求自己和鼓励大家,“条件都具备了再开展工作,要我们来援藏还有何用”。一天晚上,一个5岁的藏族女孩旺姆气管中误入了异物,家人带着孩子赶到医院时,孩子已奄奄一息。正当值班医生以及赶到的科主任都束手无策之时,董伯岩赶到了医院。在他的主持下,经检查,原来是将一支自动笔杆的金属头被误吸入了气管。昌都医院还没有开展儿童气管镜,更没有气管异物提取的经验。危急时刻,董伯岩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手术方案,气管切开取异物。凭借他丰富的临床经验,很快异物被取了出来,孩子的命保住了。在场的医护人员都长出了一口气,孩子的父母流着热泪说:“是董神医救了孩子的命。”

虽然到西藏时间不长,但这样的例子已不是第一次。在刚到昌都不久,同样是一天晚上,从500公里以外的边坝县送来了一个藏族同胞,上山伐木时被倒下的大树砸中,造成了双侧的胸部多发肋骨骨折、锁骨骨折、大量血气胸。严重的胸部塌陷和反常呼吸已危及到病人生命。当班医生正不知如何处理的时候,董伯岩赶到了,立刻指挥大家改造手边能找到的器械,对病人进行胸部外固定和胸腔闭式引流手术,从死神手中抢回了病人的生命。

作为昌都地区人民医院副院长,他结合昌都医疗实际与援藏医疗队成员的专业特点,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帮扶工作计划。安排援藏医生每周对全院医护人员进行讲课、培训,提高当地医务人员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水平。围绕“三级医院”创建,修改、制定医院200多项规章制度、工作流程与操作规范。利用工作之外时间,他组织医疗队员规范病历书写,检查和修改病历8000多份,确保昌都人民医院于2015年底顺利通过了国家卫计委和自治区卫计委的联合“三级医院”评审,医院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上了一个新台阶。

为解决当地急危重症病人救治水平有限的难题,从根本上提高昌都临床医疗水平,到昌都的第一年董伯岩就提出了组建重症监护病房(ICU)的设想,得到天津援藏前方指挥部和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随后,他亲自规划、选址、培训人员,集中起医院闲置和库存的仪器设备,于2014年下半年建成了昌都医疗结构中首家以危重病人救治为主要职能的重症监护病房,并投入使用,医院的综合救治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使许多过去无法救治的危重病人转危为安。院领导对他所带领的医疗队给予很高评价,称赞天津为当地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积极投身“三下乡”  天津“门巴”情暖三江·

在藏期间,董伯岩带领援藏医疗队积极开展“三下乡”服务活动,为昌都各区、县的农牧民群众进行了20余次义诊、查体和送医送药。足迹遍及11个区县、行程累计上万公里,诊疗病人2万多名,从各种渠道筹措药品,免费发放给农牧民和老百姓,价值累加达到20多万元。广大藏族同胞一提到来自天津的“门巴”(藏语“医生”之意)无不翘首称赞,此举对做好当地民族工作,维护稳定大局做出了贡献。

2015年7月,在迎接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之际,董伯岩率队开展了“迎大庆,保稳定,送温暖巡回医疗暨流动医院应急演练活动”,为昌都应急医疗救援体系建设和开展巡回医疗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2014年6月14日是第11个世界无偿献血日,为在西藏昌都宣传及无偿献血的知识,董伯岩带领天津援藏医疗队积极策划和组织了昌都地区首次大型无偿献血宣传活动。活动当天,他挽起袖管,带头第一个坐上采血椅,献出自己的鲜血。昌都和西藏自治区电视台等媒体对活动进行了现场报道,在西藏引起很大反响,对缓解昌都临床医疗机构用血紧张局面起到表率作用。

援藏开展工作条件有限,可以用艰苦一词来形容。董伯岩常常鼓励一起来的同事,“越是艰苦越能检验我们的真才实学,越是艰苦越能激发我们的智慧和创造力”。在他的带领下,第七批援藏医疗队的各位同志团结一心,甘于奉献,做出了突出的成绩,成为一支得到各方领导认可的特别能战斗的队伍。

情系高原彰显党性,大医精诚藏汉情深,董伯岩正是凭借一名共产党员高度的责任感,一名医生神圣的使命感,不负家乡人民的重托,不负藏区同胞的信任,战胜困难和险阻,将热情、汗水抛洒在雪域高原,为藏族同胞带来了健康和幸福,用实际行动展现了新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编辑丨党委宣传科

投稿邮箱丨xck20108@126.com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承担社会责任,一切服务病人\x0d\x0a打造一流学科,培养卓越人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