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可心 钟海心 毕洋 杨玉洁 郑旭威 唐斌 卢传坚 陈海明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粤港澳中医药与免疫疾病研究联合实验室
广东省中医证候临床研究重点实验室
摘要:目的 利用CiteSpace 6.3.R1软件对近20年健脾祛湿法治疗皮肤病的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了解健脾祛湿治疗皮肤病的研究现状和研究热点,为皮肤病治疗和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有关健脾祛湿法治疗皮肤病的文献,检索期限为2004年1月1日至2024年6月1日。利用CiteSpace 6.3.R1软件对纳入文献的作者、研究机构分布、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共纳入1 326篇文献,文献发表总体呈上升状态。发文量最多的作者为刘红霞(31篇)、卢传坚(11篇),发文量最多的机构为北京中医药大学(66篇),其次是广州中医药大学(62篇)。在关键词分析中,当前该领域的热点关键词为五苓散、外治法、从脾论治、脾虚湿蕴等;文献的研究热点主要包括名医经验、用药规律及作用机制研究;前沿研究趋势主要有作用机制、炎性因子、异病同治等。结论 健脾祛湿法是中医治疗皮肤病的重要治则,近20年中医治疗皮肤病文献的主要研究内容为临床观察、名医经验及作用机制等,其中作用机制、炎性因子、异病同治为研究热点,多学科交叉融合可能为未来的研究方向。目前该领域研究的核心作者及机构较少,各区域之间合作有待加强。
关键词: 皮肤病 健脾祛湿 研究热点 可视化分析 CiteSpace
皮肤病是皮肤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后,其形态、功能和结构发生变化并产生相应临床表现的疾病,常发生于皮肤、黏膜及其附属器官。中医治疗皮肤病遵循“标本同治”并强调“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皮肤病虽呈现于体表,但其与五脏六腑有着密切的关系。《素问·至真要大论》言:“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水湿内困脾胃,外淫肌肤,造成皮肤瘙痒、水疱、风团等。脾虚湿阻为皮肤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故常采用“健脾祛湿”法治疗皮肤病。目前已有不少皮肤疾病治疗从健脾祛湿法入手。赵炳南先生[1]认为湿邪有重浊粘腻的特点,湿邪停滞日久可使肌肤化燥失养,是导致慢性肥厚性皮肤病的关键,故以“祛湿”作为治则。国医大师禤国维根据岭南潮湿的气候特点,提出调脾以养肤的观念[2],并善用祛湿药治疗不同类型皮肤病[3]。卢传坚教授根据多年临床实践经验,将“健脾化湿”作为治疗银屑病的治则之一[4]。为此,总结和分析健脾祛湿法治疗皮肤病的研究现状以指导临床治疗皮肤病,以及进一步开展中医药治疗皮肤研究等显得格外重要。CiteSpace软件功能强大,可用于科学文献的识别并展示科学发展的趋势和动态,也可作为可视化分析工具用于科学引文分析[5-6]。本研究应用CiteSpace 6.3.R1软件,将近20年健脾祛湿法治疗皮肤病的纳入文献进行知识图谱描绘,展现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及演变,以期为皮肤病的临床治疗和研究提供方法参考。
1.1 数据收集
从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健脾祛湿法治疗皮肤病的相关文献,检索词:(健脾+脾虚+祛湿)AND(皮肤病+银屑病+湿疹+荨麻疹)。检索时间为2004年1月1日至2024年6月1日。共检索到1964篇相关文献,排除新闻类、通知类、科普类、信息不全的文献,以及重复发表的文献,排除后最终纳入1 326篇文献。将纳入文献以Refworks格式导出并保存。文献内容包括作者、题目、摘要、关键词、期刊、发表年份等,将文件以download__**.txt进行命名。
1.2 分析方法
本研究应用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教授开发的CiteSpace 6.3.R1软件对纳入的1 326篇文献进行发文趋势分析、作者分析、机构合作网络分析、关键词分析、关键词聚类分析、关键词突现分析等。以3年为一个时间切片,G-index中k值设为20,其余选项为默认值,节点类型分别设置为关键词、作者、发文机构,并绘制可视化图谱进行分析。
2.1 发文趋势
2004—2024年健脾祛湿法治疗皮肤病文献的年发文量结果见图1。文献发文量呈波动式上涨,然后趋于平缓,除2024年外(因检索日期为2024年6月1日,故其发文量不完整),2023年发文量(76篇)约为2004年(23篇)的3倍。20年间,健脾祛湿法治疗皮肤病的相关研究从未停止,且处于稳步上升的过程。
从发文内容上看,按CNKI学科划分,属“中医学”学科文献有1 120篇,其次为“皮肤病与性病”(124篇)、“中药学”(106篇)、“儿科学”(48篇),可见,“中医学”相关内容的文献占绝对优势(占82%)。针对“皮肤病与性病”学科的文献进行二次分析,发现2006年之前,每年发文量不超过3篇,但2011年发文量为10篇,至2021年(14篇)达到高峰,之后又呈下降趋势。
图1 近20年健脾祛湿法治疗皮肤病文献的年发文量分析
Figure 1 Annual number of published articles in the past 20 years on spleen-strengthening and dampness-expelling method in the treatment of skin diseases
2.2 作者及机构分析
2.2.1 作者分析
健脾祛湿法治疗皮肤病文献的作者分析见图2。CiteSpace 6.3.R1软件所生成的作者网络图谱中共有297个节点,353条连接线,网络密度为0.008。其中发文量最多的作者为刘红霞,共发文31篇,该团队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健脾解毒汤在银屑病治疗中的应用[7-9]。其次为卢传坚,共发文11篇,其研究方向主要为固本祛湿化瘀方治疗银屑病的疗效。研究团队多为3~6人的合作组或2人的合作组,亦有研究为1人独立完成的。从图2可知,健脾祛湿法治疗皮肤病的研究领域目前仍以单一机构的作者合作为主,未形成跨机构作者合作网络,总体结构松散,不同团队之间的合作强度偏弱。
2.2.2 发文机构合作分析
通过对健脾祛湿法治疗皮肤病文献的发文机构分析,并对同一单位的不同附属机构进行合并,可以得到发文机构可视化图谱。见图3。发文机构可视化图谱反映了各个机构间的联系与沟通,识别出各个机构间的合作关系。机构共现图谱由283个节点、110条连线组成,网络密度为0.002 8。发文量>30篇的机构共7个,主要由各个省的中医药大学组成,其中发文量最多的是北京中医院大学,共发表66篇,其次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共发表62篇。由图3可知,在健脾祛湿法治疗皮肤病研究中,北京中医药大学与首都医科大学及中国中医科学院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广州中医药大学与天津中医药大学形成了跨地域合作的良好关系,而其他院校之间的合作有待加强。
图2 近20年健脾祛湿法治疗皮肤病文献的作者分析
Figure 2 Analysis of articles authors in the past 20 years on spleen-strengthening and dampness-expelling methods for the treatment of skin diseases
图3 近20年健脾祛湿法治疗皮肤病文献的研究机构合作网络
Figure 3 Cooperation network of institutions of articles in the past 20 years on spleen-strengthening and dampness-expelling method in the treatment of skin diseases
以上从作者、机构两个维度开展了健脾祛湿法治疗皮肤病的科研合作分析,由图3可以看出,健脾祛湿法治疗皮肤病最值得关注的研究机构分别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和广州中医药大学。这为该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可靠的合作机构,同时,可了解该领域的核心学者、机构及隶属地区概况,为该领域管理人员及研究人员的学术资源引进、学术研究合作、学术成果评估等提供了参考。
2.3 关键词可视化分析
2.3.1 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共现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关键词共同出现在同一篇文献中,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关键词则存在共现关系,共现分析可对关键词进行定量研究[10]。中心性可以展示共现程度,中心性越强,表明该关键词与其他关键词共同出现的概率就越大,也就表示该关键词在共现网络中的影响力越大[11]。通过CiteSpace6.3.R1软件构建关键词共现图谱,将同义关键词进行合并,并去除无意义关键词。结果见图4。进一步对健脾祛湿法治疗皮肤病领域的研究热点关键词按频次进行排序。结果见表1。除“皮肤病”外,频次排前10位分别为:湿疹(449次)、荨麻疹(88次)、银屑病(82次)、辨证论治(75次)、五苓散(36次)、临床观察(29次)、外治法(24次)、从脾论治(23次)、脾虚湿蕴(18次)、瘙痒症(17次)。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检索相关的关键词,在热点关键词中有五苓散。五苓散原本为温阳化气、利水渗湿类方剂,但进一步对检索结果分析发现,部分研究以五苓散加减治疗皮肤病。如有研究将五苓散进行化裁,加入茵陈、萆薢等,其功效调整为健脾补气、利水祛湿、清热解毒,以治疗脾虚湿阻型皮肤病[12]。这为临床皮肤病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表1 近20年健脾祛湿法治疗皮肤病文献热点关键词的频次和中心度(频次前10位)
Table 1 Frequency and centrality of hot keywords of articles in the past 20 years on spleen-strengthening and dampness-expelling method in the treatment of skin diseases(frequency of the top 10)
图4 近20年健脾祛湿法治疗皮肤病文献的关键词共现可视化图谱
Figure 4 Visual mapping of keyword co-occurrence of articles in the past 20 years on spleen-strengthening and dampness-expelling method in the treatment of skin diseases
2.3.2 关键词聚类及时间线图分析
使用CiteSpace6.3.R1软件对关键词进行聚类网络分析,通过对关键词网络进行对数似然率比(Log-Likelihood Ratio,LLR)的聚类分析得到聚类图谱。结果见图5。其中Q=0.3856、S=0.7609(Q>0.3表示划分结构显著,S>0.5表示聚类合理[13]),表明聚类图谱绘制合理。整合并归纳聚类标签,可将关键词聚类分为5大主题:(1)健脾祛湿法主要治疗的皮肤病:湿疹、慢性湿疹(#0),荨麻疹(#1),银屑病(#0、#3),肛门湿疹(#5)和天疱疮(#7);(2)运用健脾祛湿法治疗皮肤病的医家:禤国维、赵炳南(#4)和陈宝义(#8);(3)文献类型:验案和临床经验类(#1、#4、#5、#6、#7)、作用机制类(#2)、数据挖掘类(#5)、综述类(#7);(4)中医治则:异病同治(#2)、病证结合(#3)、内外并治(#4);(5)研究内容:动物模型(#3)、炎症因子(#6)、学术流派(#8)。结果见表2。
图5 近20年健脾祛湿法治疗皮肤病文献关键词聚类图
Figure 5 Keyword clustering diagram of articles in the past 20 years on spleen-strengthening and dampness-expelling method in the treatment of skin diseases
表2 近20年健脾祛湿法治疗皮肤病文献关键词聚类表
Table 2 Keywords clustering table of articles in the past 20 years on spleen-strengthening and dampness-expelling method in the treatment of skin diseases
注:聚类序号越小,所包含节点数越多,表明包含的关键词越多,该聚类研究热度越高;轮廓值越大表明该聚类在所在研究领域中关键程度越强
2.3.3 关键词突现分析
关键词突现是指关键词在较短时间内使用频次显著增加。从知识理论的角度看,中心度和频次高的关键词代表着一段时间内研究者共同关注的问题,根据突现词的词频变化可以判断研究领域的前沿与趋势[14]。使用CiteSpace6.3.R1软件进行关键词突现分析,共得到10个突现关键词。见图6。结果发现,“外治法”是最早出现的突现词;“地肤子”突现时间最长且突现率较高。从2019年至今,健脾祛湿法治疗皮肤病的研究关注点集中在“作用机制”“炎性因子”“异病同治”。
图6 近20年健脾祛湿法治疗皮肤病文献的突现关键词
Figure 6 Emergent keywords of included literatures in the past2 0 years on spleen-strengthening and dampness-expelling methods for the treatment of skin diseases
注:浅蓝色代表该关键词尚未出现;深蓝色代表关键词开始出现,但所未发生较大变化,不构成研究热点;红色代表该关键词成为研究热点
3.1 文献基本信息分析
3.1.1 发文量呈上升状态
近20年健脾祛湿法治疗皮肤病相关文献的年度发文量总体呈波动式上涨,然后趋于平缓。2019年发文量最多,其后发文量有所回落并趋于稳定,其原因可能为该方向的研究进入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这也意味着此研究领域需要进一步突破。
3.1.2 研究机构发挥重要作用
从机构分析可知,发文量最多的机构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和广州中医药大学,可能与此两所中医药大学的重点实验室成立有关,其中教育部证候及方剂基础研究重点实验室依托北京中医药大学,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广州中医药大学,二者针对疾病的中医证候分析及治疗都有大量的研究。
3.1.3 跨区域和机构间的交流有待加强
作者和机构共现分析可见,该领域核心研究人员不足,主要以刘红霞、卢传坚等作者发文较多;研究机构分布广泛,但机构之间以及机构跨区域交流较少。因此,建议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交流,促进研究成果沟通,以推动健脾祛湿法治疗皮肤病研究的发展。
3.2 研究热点分析
3.2.1 名医经验、用药规律为研究热点
健脾祛湿法治疗皮肤病研究持续时间较长,各流派医家对其有着不同的见解。许多临床工作者根据名医经验及临床经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经验方,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深入的研究。2009—2020年,用药规律的研究只限于对于医案和病例的整合,在2021年之后,数据挖掘技术已成为名医经验总结及临床用药规律研究的主要手段。
3.2.2 作用机制类研究更加精细化
作用机制类研究最早出现在2013年,起初该类论文只局限于某一穴位或某一方剂治疗皮肤病的作用机制研究,2017年以后,很多研究应用网络药理学方法进行药效基础及作用机制的研究,例如“白鲜皮-地肤子”药对、“土茯苓-绵萆薢”药对[15-16],以及“徐长卿-紫草-地肤子”“板蓝根-山豆根-白茅根”[17-18]等药组的作用机制研究。部分研究还应用分子对接技术[19]及从信号通路角度[20]开展机制研究。
3.3 前沿趋势分析
关键词突现分析得到的特定时间段词频变化高的关键词,可预测未来研究发展趋势[21]。关键词突现分析获得了外治法、地肤子、湿热型、数据挖掘、作用机制、炎性因子和异病同治等10个突现关键词,其可能是该领域未来的研究热点,可以从中选择相关选题方向开展研究。
综上所述,健脾祛湿法治疗皮肤病是中医临床长期的研究方向之一,并以健脾祛湿为主要治则。目前名医经验、用药规律研究以及作用机制为该方向的研究热点。随着技术发展以及多学科融合,该领域研究已应用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数据挖掘等技术进行药效基础、作用机制探讨。本研究通过对健脾祛湿法治疗皮肤病文献的可视化分析,可为皮肤病的临床治疗和研究提供参考。
推荐阅读:
版权声明:
本文转自:杨可心,钟海心,毕洋,杨玉洁,郑旭威,唐斌... & 陈海明.(2024).健脾祛湿法治疗皮肤病的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0),1498-1503..版权归相关权利人。
本公众号仅传播资讯,分享知识,无商业用途。
实际诊疗请到正规医疗机构咨询,切勿随意试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