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如根 何静 薛晔佳 王雨琦 董睿 蔡平平
南京中医药大学
济南大学
河北省第一荣军优抚医院
山东中医药大学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sequelae of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SPID),既往称为“慢性盆腔炎”,是育龄期妇女的常见病及多发病,本病多因急性盆腔炎未能治疗彻底或失治误治,病情迁延难愈而成[1-2],主要表现为慢性盆腔痛及反复发作,甚者会发生不孕症、异位妊娠等疾病[3-4],严重损害女性的生殖健康和生活质量。西医认为,本病是由细菌经阴道上行感染所致,炎性损伤是其主要病理改变,以抗生素治疗为主,但临床研究发现单用其疗效甚微[5],且长期使用极易发生不良反应[6-7]。研究表明,中医药在改善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临床症状、增强抵抗力、减少复发、提高疗效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8-9]。中药灌肠乃中医外治法,历史悠久,疗效肯定,在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治疗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女性的子宫、附件与直肠相邻,故中药灌肠不仅可以使药物直接经过直肠黏膜被吸收,进入盆腔血液循环系统,直击病变部位,而且还能有效促进炎性物质的吸收[10],并巧妙避开了口服药物的肝脏首过效应,无消化道刺激症状,可长期反复使用[11]。本研究通过检索CNKI、万方、维普数据库中近二十年中药灌肠方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现代文献,并使用聚类分析及因子分析深度挖掘其组方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提供思路。
1.1 文献来源
从CNKI、万方、维普数据库中全面检索2000年12月至2021年12月中药灌肠方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文献。
1.2 检索策略
以“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炎”“慢性盆腔痛”“SPID”与“灌肠”“中医”“中药”“中医药”“中西医”相互结合为主题词,采用主题、篇名等相互结合的方法进行全面检索。
1.3 纳入标准
①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观察;②以中药灌肠治疗为主,或中药灌肠与其他方法相结合;③灌肠方必须具有准确详细的中药处方;④确诊为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满足中西医诊断标准,主要参照《妇产科学(第九版)》[3]、《中医妇科常见病诊疗指南》[12]、《美国盆腔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版)》[13]、《欧洲盆腔炎性疾病管理指南(2017版)》[14]、《中国盆腔炎症性疾病诊治规范(2019修订版)》[15]、《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6]相关内容拟定;⑤对照组主要采用灌肠以外的方法,包括口服抗菌药物、口服中药、物理治疗、手术等;⑥满足时间期限。
1.4 排除标准
①重复发表的临床文献,仅取1篇;②文献综述、动物实验、个案报道;③分子机制等非临床观察研究;④中药灌肠方记载不明确;⑤未采用统计学处理,阴性结果;⑥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诊断和疗效判定不符合国际或国内学术界的公认标准。
1.5 数据的标准化
参照2020年版《中国药典》[17]和《中药学》[18]对纳入处方的中药名称进行规范化处理,如“川栋子”规范为“川楝子”,“赤术”规范为“苍术”,“乌贼骨”规范为“桑螵蛸”等,并统计炮制后性味归经改变者。
1.6 数据库的建立
使用Excel 2013软件将中药灌肠方按序输入处方信息,并建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灌肠中药处方数据库。
1.7 数据统计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3软件对纳入中药进行分类排序,统计用药频次、药类、四气、五味、归经,IBM SPSS Modeler 14.1软件对证型出现频次较多的处方进行关联规则分析,SPSS Statistics 22.0 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及因子分析。
2.1 高频药物
共纳入259篇文献、260条处方。用药共168味,使用总频次2 676次,其中频次≥40次的高频药物总计18味,频次高达1 613次,占比60.29%,使用最多的依次为败酱草、大血藤、蒲公英,见表1。
表1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灌肠方高频药物(频次≥40次)分布
2.2 药类
共涉及18种药类,其中清热药使用最多,为1 056次,占比39.46%,活血化瘀药(频次838次,占比31.32%)、补虚药(频次229次,占比8.56%)分列第2、3位,见图1。
图1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灌肠方药类分布
2.3 四气、五味、归经
四气总使用频次2 663次,其中寒性药使用最多,为1 206次,占比45.29%,温性药(频次768次,占比28.84%)位居第二。五味总使用频次4 218次,其中苦味(1 947次)、辛味(1 276次)使用频次最多,两者累积3 223次,占比6.41%。归经总使用频次6 724次,前3位依次为肝(频次2 103次,占比31.28%)、脾(频次904次,占比13.44%)、心(频次892次,占比13.27%),三者累积3 899次,占比57.99%。见图2。
2.4 灌肠方中药关联规则分析
采用SPSS modeler 14.1软件进行高频药物(≥40次)关联规则分析,设置支持度≥20%,置信度≥80%,并以置信度排序导出具有关联规则的药物组合24条,见表2,并使用网络可视化功能制作药物关联规则网络图,见图3。
2.5 灌肠方中药聚类分析
采用SPSS Statistics 22.0软件对高频药物(频次≥40次)进行聚类分析,得到其树状图,见图4。以欧式平方距离作为划分标准(截距为24),并结合相关临床,结果得到3类临床常用药物,见表3。
2.6 因子分析
采用SPSS Statistics 22.0软件对高频药物(≥40次)进行检验,KMO值为0.514,Bartlett球形度检验P<0.01,表明各变量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可进行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法,提取初始特征值(VIP)>1的公因子,共8个,见图5,具有67.3%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表明其可以覆盖大部分信息。统计时使用最大旋转方差法,获得Kaiser标准化后的高频药物矩阵,见图6,截取其载荷系数绝对值≥0.4的药物,得到各公因子包含的药物,见表4。
图2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灌肠方四气、五味、归经分布
表2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灌肠方药物关联规则
图3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灌肠方高频药物关联规则网络图
注:线条粗细表明药物之间关联强弱。
图4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灌肠方高频药物(频次≥40次)聚类分析树状图
表3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灌肠方高频药物(频次≥40次)聚类方
图5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灌肠方高频药物(频次≥40次)因子分析碎石图
图6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灌肠方高频药物(频次≥40次)因子分析成分图
表4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灌肠方高频药物(频次≥40次)因子分析结果
03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多发生于经期、宫腔手术操作后、不洁性生活之后等[19-20],散见于祖国医学“妇人腹痛”“不孕”等章节。根据高频药物和药类统计结果来看,灌肠方以清热药(败酱草、大血藤、蒲公英、赤芍等)、活血化瘀药(丹参、莪术、延胡索、三棱等)、补虚药(当归、黄芩、甘草等)、理气药(香附、川楝子、枳壳等)、利水渗湿药(薏苡仁、茯苓、车前子等)为主,清热药虽拔得头筹,但清热药中败酱草、牡丹皮等均具有活血化瘀之效,符合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活血化瘀、清热利湿的治疗原则[21];补虚药虽位居第三,但其使用率较高,体现了攻补兼施的用药原则。
类1中乳香行气活血;没药活血散瘀;皂角刺托毒消肿排脓;白花蛇舌草、蒲公英清热利湿解毒;败酱草、大血藤既可清热解毒,又可活血散瘀;紫花地丁清热凉血解毒。诸药相合,可达清热除湿、化瘀止痛之功,临床适用于湿热瘀结型。类2中桃仁尤善祛瘀,红花破血行血,两药相须而用,可活血化瘀止痛;当归补血,亦能活血;牡丹皮活血化瘀,四药同用,可养血化瘀止痛,临床适用于血虚失荣型。类3中三棱、莪术两者相须为用,为化瘀之要药;延胡索能“行血中之气滞,气中之血滞”;丹参祛瘀止痛,亦可补新血;赤芍既能清热凉血,又可散瘀止痛;黄柏擅清下焦湿热,六药合用,可活血行气、化瘀止痛,临床适用于气滞血瘀型。
在关联规则分析中,前5位分别是A1(清热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A2(活血化瘀药→活血化瘀药)、A3(清热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A4(活血化瘀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A5(活血化瘀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在因子分析中,公因子F1中有活血化瘀药(乳香、没药),F2中有活血化瘀药(三棱、莪术),F3中有清热药(败酱草、大血藤、蒲公英、紫花地丁),F4中有活血化瘀药(丹参)、清热药(赤芍、黄柏),F5中有活血化瘀药(当归、红花),F6中有活血化瘀药(桃仁)、清热药(牡丹皮),F7中有活血化瘀药(延胡索),F8中有清热药(白花蛇舌草)、攻毒杀虫止痒药(皂角刺),可知活血化瘀药贯穿治疗始终。此外,尤其突出清热药的使用,符合其瘀、热、湿的致病特点,也充分表明了清热药、活血化瘀药在灌肠方中的重要性及发展潜力。
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基于现代临床文献,并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探析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灌肠方的组方用药规律。但由于样本量有限,以及数据挖掘方法的自身局限性,故所得用药规律需要结合临床实践进一步验证和完善。
参考文献:略
版权声明:
本文转自:严如根,何静,薛晔佳,王雨琦,董睿 & 蔡平平.(2024).中药灌肠方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用药规律研究.中成药(10),3492-3496.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
本公众号仅传播资讯,分享知识,无商业用途。 实际诊疗请到正规医疗机构咨询,切勿随意试药!
推荐阅读:
【数据挖掘】基于数据挖掘探讨中药熏洗治疗混合痔术后疼痛的用药规律
点击文尾“阅读原文”,快速访问中医药知识服务平台,在文献数据库中获取更多相关知识!数据库涵盖古代、现代及外文文献数据,满足您的多方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