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关键领域,先进制造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动能,关系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全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扬优势、补短板,抓当前、谋未来,坚定不移、久久为功,奋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我国制造业规模连续多年稳居全球首位,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近30%。2023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达到33.5万亿元,均居世界首位。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工业体系,41个工业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在全国东、中、西、东北部四大区域多点开花,特色产业集聚区不断涌现,空间分布格局逐步显现。
东北地区
1
黑龙江
黑龙江省的发展目标是到2026年,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构建起“4567”现代产业体系,打造100条以上重点产业链,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同时,力争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迈上2万亿新台阶,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优化升级,其中二产占GDP比重达到1/3以上,形成质量引领、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2
吉林
吉林将深人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以大农业、大装备、大旅游、大数据“四大集群”培育为重点,以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康养、新服务、新电商“六新产业”发展为方向,以新基建、新环境、新生活、新消费“四新设施”建设为保障,全面巩固汽车、轨道客车、光电仪器、医疗仪器、冰雪装备等装备优势,前瞻布局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量子通信等新领域新赛道,加快形成新动力、新能力、新质力,打造具有吉林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体系和高品质生活体系。
3
辽宁
辽宁省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制造装备业(高技术制造业)、生物医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材料、新能源(清洁能源、氢能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重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类脑智能、量子信息、未来网络、柔性电子第三代半导体)、生物产业(基因技术)、深海空天开发技术、能与储能新材料(增材制造、石墨烯)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
华北地区 华北区地区尤其是环渤海地区作为中国北方经济的重要引擎,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对推动该地区的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发挥着关键作用。该地区的新兴产业布局主要聚焦于高端制造业、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和节能环保等关键领域。环渤海地区的资源丰富、产业基础雄厚,拥有明显的产业层次梯度和合作开放优势,这为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4
北京
北京市“2441”高精尖产业体系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举措,旨在推动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
两个国际引领支柱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
“北京智造”四个特色优势产业: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与装备、绿色能源与节能环保。
“北京服务”四个创新链接产业:区块链与先进计算、科技服务业、智慧城市、信息内容消费。
未来前沿产业:生物技术与生命科学领域、碳减排与碳中和领域、前沿新材料领域、量子信息领域、光电子领域、脑科学与脑机接口领域。
5
天津
天津市正着力打造“1+3+4”现代化产业体系,其中“1”代表智能科技产业,作为引领产业;“3”代表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三大新兴产业;“4”代表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汽车、石油石化等四大优势产业。未来产业重点领域包括下一代信息技术、未来智能、生命科学、空天深海、新型能源、前沿材料等。
6
河北
河北省正在实施“986”产业集群战略,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打造引领该省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7
山西
山西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立足省情实际、聚焦重点领域,坚持优势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三业并举”。加快构建“344”产业体系,即改造提升能源、材料、化工三大优势产业;发展壮大高端装备制造、现代消费品、电子信息、废弃资源综合利用等四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高速飞车、绿色氢能、量子信息、前沿材料等四大未来产业。
山西省“十四五”期间将重点发展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大数据融合创新、碳基新材料、特种金属材料、半导体、先进功能材料、新能源、先进轨道交通、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9个主导性未来产业,以及云计算与工业互联网、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核能、氢能、电子信息装备、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7个先导性未来产业。
8
内蒙古
内蒙古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改造提升能源、冶金、化工、建材、农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现代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前瞻性发展未来能源、未来材料、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健康、未来空间等未来产业,推动建设重点产业集群产业链。
华东地区 华东地区尤其是长三角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效应显著,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生物育种等重点领域在此形成产业链集群,推动了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同时,该地区在科技创新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共建了一批高水平创新基地,如国家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
9
上海
形成以三大产业为核心的“9+X”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发展体系。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主要包括三大产业(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以及六大重点产业(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航空航天、信息通信、新材料、新兴数字产业)的产业发展目标和重点方向。 面向未来的先导产业,也称未来产业,重点布局光子芯片与器件、基因与细胞技术、类脑智能、新型海洋经济、氢能与储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
10
浙江
浙江省大力实施“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和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百千万”工程,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打造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强省、现代服务业强省,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
11
江苏
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出台的《关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的实施方案》,聚焦于打造“51010”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体系,即5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10个国内领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10个引领突破的未来产业集群。
12
安徽
安徽省把打造新兴产业聚集地,突出发展十大新兴产业作为“十四五”时期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重点任务,围绕“新兴优势、基础支柱、特色先导”三大产业领域,聚力打造优势凸显、基础稳固、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
13
山东
山东省的“5+5”十强产业布局,涵盖该省主导产业、优势产业、潜力产业,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山东省还提出了“十大创新”“十强产业”“十大扩需求”行动计划(2024—2025年),通过这些行动计划,山东省旨在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经济社会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14
福建
“十四五”期间,福建将做强4个万亿主导产业、提升4个传统优势产业、培育6个前沿新兴产业,通过实施9项重点行动和13个重点工程,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围绕构建“六四五”产业新体系的要求,分行业提出制造业发展重点和优化路径,包括做强电子信息和数字产业、先进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现代纺织服装等4个万亿主导产业,提升食品加工、冶金、建材、特色轻工等4个传统优势产业,培育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生物与新医药、节能环保、海洋高新等6个前沿新兴产业。
15
江西
江西省将聚焦航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中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产业,实施“2+6+N”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行动,打造全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高地和新兴产业培育发展高地。其中有色金属、电子信息2个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迈上万亿级,装备制造、石化、建材、纺织、食品、汽车6个产业迈上五千亿级。
华中地区
16
河南
围绕建设制造业强省,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壮大7个先进制造业集群28个重点产业链,向下梳理延伸N个专精特新细分领域,串珠成链、聚链成群,力争到2025年产业规模突破7万亿元。拓展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氢能储能、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等领域,积极开辟新赛道,建设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
17
湖北
湖北作为制造业大省,提出构建“51020”现代产业体系。即,5个万亿级支柱产业、10个五千亿级优势产业、20个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
18
湖南
湖南省以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为主攻方向,以打造22个先进制造业产业链为抓手,聚焦“3+3+2”现代产业新体系。其中第一个“3”指卓越提升三大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工程机械集群、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集群、中小航空发动机及航空航天装备集群;第二个“3”指发展壮大三大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分别为电子信息集群、新材料集群、新能源与节能集群;“2”指升级传统产业和培育新兴产业形成一批经典产业集群和新兴支柱产业集群。
华南地区
19
广东
广东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主要分布在珠三角核心区,沿海经济带东翼、沿海经济带西翼、北部生态发展区十大战略支柱产业较少。具体城市来看,以广州作为核心城市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达到8个;以深圳和佛山作为核心城市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各有5个;以惠州、珠海、江门、湛江作为核心城市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各有4个。清远、韶关、河源和梅州发展的重点集中在现代农业与食品产业。
资料来源:《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
战略性新兴产业多集中在珠三角的广东、深圳、珠海、佛山、东莞、江门。
资料来源:《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
未来产业以广州、深圳为核心,以广深港、广珠澳“双廊”为主轴,其余各地特色发展的未来产业“两核双廊多极点”发展空间布局。
20
广西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重点产业布局与发展规划主要围绕“765”现代产业体系展开,即做优7大传统产业、做大6大新兴产业、做实5大特色产业。这一战略旨在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新旧结构转换、新旧模式转换,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促进产业链上中下游高度协同。
21
海南
海南省不断优化产业链、创新链和产业创新生态,加快构建“4+3+3”现代化产业体系,筑牢高质量发展的实体经济根基。“4”是大力发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第1个3”是前瞻布局南繁种业、深海科技、商业航天“三大未来产业”,打造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实践地。“第2个3”是做好高端购物、医疗、教育“三篇境外消费回流文章”。
西南地区
22
四川
按照《四川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设定的远景目标,到2035年,四川将全面建成“5+1”现代工业体系,发展质量效益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制造业综合实力迈进全国第一方阵,世界级制造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全面形成,成为全球制造业重要基地。
提出要建设“3+4+4+N”现代制造业新体系。具体而言,“3”代表打造世界级电子信息、重大装备制造和特色消费品产业集群,两个“4”,分别代表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材料、能源化工、汽车产业研发制造和医药健康产业基地,以及改造提升机械、轻工、冶金、建材4个传统优势制造业,“N”代表着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若干未来产业。
23
重庆
2023年,重庆提出构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即推动建设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3个万亿级产业集群、3个五千亿级产业集群、6个千亿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以及18个“新星”产业集群,全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
24
贵州
贵州省全面构建以“农业主抓十二个特色优势产业、工业全力建设‘六大产业基地’、服务业主抓十大创新发展工程”为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锚定“3533”目标,深入推进“六大产业基地”建设,壮大各地主导产业,狠抓“一图三清单”落实,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
25
云南
云南省上下锚定“3815”战略发展目标,推动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着力构建以绿色能源、有色金属、烟草、生物医药、装备制造、先进制造、绿色铝、硅光伏、新材料、新能源电池10个重点产业为主的云南特色现代产业体系。
26
西藏
西藏自治区坚持“优化一产、壮大二产、提升三产”发展战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现代化产业体系;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稳步提升,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4%以上,其中互联网相关服务业营收增长两倍以上、电商交易额增长近50%。
西北地区
27
陕西
陕西省立足国家制造业相关要求,综合全省产业基础和特色优势,着力构建“6+5+N”现代制造业新体系。即做大做强高端装备、电子信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现代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6大支柱产业,做优做特冶金、建材、食品、轻工、纺织5大传统产业,做精做实人工智能、云计算与大数据、物联网、增材制造、光子、量子信息、空天信息等一批新兴产业。
28
甘肃
甘肃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三化”改造,推动石化、冶金、有色、煤炭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精细化工、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谋划布局氢能、新一代人工智能、量子科技、航天等未来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29
青海
青海省以产业“四地”建设为核心,即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这是青海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 青海省积极打造循环经济发展新优势,构建形成盐湖资源综合利用、锂电、光伏制造、有色金属及深加工、钢铁、煤化工、油气化工、特色轻工循环经济产业链。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推动特色新材料产业向高端延伸,发展新型金属合金、信息材料、储能材料、高强纤维及航空航天结构等新材料。同时,推动装备制造向系统集成制造升级,加快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30
宁夏
近年来,宁夏大抓高质量发展,产业呈加快发展态势,目前已经初步建立了以“六新六特六优+N”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六新六特六优+N”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六新”产业是指以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为代表的新型工业,“六特”产业是以葡萄酒、枸杞为代表的特色农业,“六优”产业是指以文化旅游、会展博览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N”是指人工智能、先进算力、氢能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31
新疆
新疆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巩固提升优势产业。油气生产加工产业集群已形成“三基地三盆地四区域”新格局,煤炭煤电煤化工产业集群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稳定提供重要支撑,绿色矿业产业集群成为全区绿色行业先行者,粮油产业集群让中国人饭碗里装进了更多粮食,棉花和纺织产业集群沃野新疆温暖华夏,绿色有机果蔬产业集群使蔬菜寒冬入万家、果香四季飘中国,优质畜产品产业集群令新疆“海鲜”一朝扬名天下知,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扩容提质,高技术含量产品实现突破。
同时,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
✎
黑龙江省的发展目标是到2026年,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构建起“4567”现代产业体系,打造100条以上重点产业链,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同时,力争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迈上2万亿新台阶,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优化升级,其中二产占GDP比重达到1/3以上,形成质量引领、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吉林将深人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以大农业、大装备、大旅游、大数据“四大集群”培育为重点,以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康养、新服务、新电商“六新产业”发展为方向,以新基建、新环境、新生活、新消费“四新设施”建设为保障,全面巩固汽车、轨道客车、光电仪器、医疗仪器、冰雪装备等装备优势,前瞻布局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量子通信等新领域新赛道,加快形成新动力、新能力、新质力,打造具有吉林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体系和高品质生活体系。
辽宁省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制造装备业(高技术制造业)、生物医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材料、新能源(清洁能源、氢能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重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类脑智能、量子信息、未来网络、柔性电子第三代半导体)、生物产业(基因技术)、深海空天开发技术、能与储能新材料(增材制造、石墨烯)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
华北区地区尤其是环渤海地区作为中国北方经济的重要引擎,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对推动该地区的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发挥着关键作用。该地区的新兴产业布局主要聚焦于高端制造业、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和节能环保等关键领域。环渤海地区的资源丰富、产业基础雄厚,拥有明显的产业层次梯度和合作开放优势,这为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北京市“2441”高精尖产业体系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举措,旨在推动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
两个国际引领支柱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
“北京智造”四个特色优势产业: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与装备、绿色能源与节能环保。
“北京服务”四个创新链接产业:区块链与先进计算、科技服务业、智慧城市、信息内容消费。
未来前沿产业:生物技术与生命科学领域、碳减排与碳中和领域、前沿新材料领域、量子信息领域、光电子领域、脑科学与脑机接口领域。
天津市正着力打造“1+3+4”现代化产业体系,其中“1”代表智能科技产业,作为引领产业;“3”代表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三大新兴产业;“4”代表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汽车、石油石化等四大优势产业。未来产业重点领域包括下一代信息技术、未来智能、生命科学、空天深海、新型能源、前沿材料等。
河北省正在实施“986”产业集群战略,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打造引领该省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山西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立足省情实际、聚焦重点领域,坚持优势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三业并举”。加快构建“344”产业体系,即改造提升能源、材料、化工三大优势产业;发展壮大高端装备制造、现代消费品、电子信息、废弃资源综合利用等四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高速飞车、绿色氢能、量子信息、前沿材料等四大未来产业。
山西省“十四五”期间将重点发展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大数据融合创新、碳基新材料、特种金属材料、半导体、先进功能材料、新能源、先进轨道交通、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9个主导性未来产业,以及云计算与工业互联网、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核能、氢能、电子信息装备、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7个先导性未来产业。
内蒙古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改造提升能源、冶金、化工、建材、农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现代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前瞻性发展未来能源、未来材料、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健康、未来空间等未来产业,推动建设重点产业集群产业链。
华东地区尤其是长三角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效应显著,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生物育种等重点领域在此形成产业链集群,推动了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同时,该地区在科技创新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共建了一批高水平创新基地,如国家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
形成以三大产业为核心的“9+X”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发展体系。
面向未来的先导产业,也称未来产业,重点布局光子芯片与器件、基因与细胞技术、类脑智能、新型海洋经济、氢能与储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
浙江省大力实施“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和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百千万”工程,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打造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强省、现代服务业强省,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
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出台的《关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的实施方案》,聚焦于打造“51010”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体系,即5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10个国内领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10个引领突破的未来产业集群。
安徽省把打造新兴产业聚集地,突出发展十大新兴产业作为“十四五”时期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重点任务,围绕“新兴优势、基础支柱、特色先导”三大产业领域,聚力打造优势凸显、基础稳固、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
山东省的“5+5”十强产业布局,涵盖该省主导产业、优势产业、潜力产业,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山东省还提出了“十大创新”“十强产业”“十大扩需求”行动计划(2024—2025年),通过这些行动计划,山东省旨在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经济社会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期间,福建将做强4个万亿主导产业、提升4个传统优势产业、培育6个前沿新兴产业,通过实施9项重点行动和13个重点工程,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围绕构建“六四五”产业新体系的要求,分行业提出制造业发展重点和优化路径,包括做强电子信息和数字产业、先进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现代纺织服装等4个万亿主导产业,提升食品加工、冶金、建材、特色轻工等4个传统优势产业,培育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生物与新医药、节能环保、海洋高新等6个前沿新兴产业。
江西省将聚焦航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中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产业,实施“2+6+N”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行动,打造全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高地和新兴产业培育发展高地。其中有色金属、电子信息2个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迈上万亿级,装备制造、石化、建材、纺织、食品、汽车6个产业迈上五千亿级。
围绕建设制造业强省,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壮大7个先进制造业集群28个重点产业链,向下梳理延伸N个专精特新细分领域,串珠成链、聚链成群,力争到2025年产业规模突破7万亿元。拓展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氢能储能、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等领域,积极开辟新赛道,建设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
湖北作为制造业大省,提出构建“51020”现代产业体系。即,5个万亿级支柱产业、10个五千亿级优势产业、20个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
湖南省以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为主攻方向,以打造22个先进制造业产业链为抓手,聚焦“3+3+2”现代产业新体系。其中第一个“3”指卓越提升三大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工程机械集群、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集群、中小航空发动机及航空航天装备集群;第二个“3”指发展壮大三大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分别为电子信息集群、新材料集群、新能源与节能集群;“2”指升级传统产业和培育新兴产业形成一批经典产业集群和新兴支柱产业集群。
广东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主要分布在珠三角核心区,沿海经济带东翼、沿海经济带西翼、北部生态发展区十大战略支柱产业较少。具体城市来看,以广州作为核心城市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达到8个;以深圳和佛山作为核心城市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各有5个;以惠州、珠海、江门、湛江作为核心城市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各有4个。清远、韶关、河源和梅州发展的重点集中在现代农业与食品产业。
资料来源:《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
战略性新兴产业多集中在珠三角的广东、深圳、珠海、佛山、东莞、江门。
资料来源:《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
未来产业以广州、深圳为核心,以广深港、广珠澳“双廊”为主轴,其余各地特色发展的未来产业“两核双廊多极点”发展空间布局。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重点产业布局与发展规划主要围绕“765”现代产业体系展开,即做优7大传统产业、做大6大新兴产业、做实5大特色产业。这一战略旨在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新旧结构转换、新旧模式转换,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促进产业链上中下游高度协同。
海南省不断优化产业链、创新链和产业创新生态,加快构建“4+3+3”现代化产业体系,筑牢高质量发展的实体经济根基。“4”是大力发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第1个3”是前瞻布局南繁种业、深海科技、商业航天“三大未来产业”,打造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实践地。“第2个3”是做好高端购物、医疗、教育“三篇境外消费回流文章”。
按照《四川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设定的远景目标,到2035年,四川将全面建成“5+1”现代工业体系,发展质量效益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制造业综合实力迈进全国第一方阵,世界级制造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全面形成,成为全球制造业重要基地。
提出要建设“3+4+4+N”现代制造业新体系。具体而言,“3”代表打造世界级电子信息、重大装备制造和特色消费品产业集群,两个“4”,分别代表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材料、能源化工、汽车产业研发制造和医药健康产业基地,以及改造提升机械、轻工、冶金、建材4个传统优势制造业,“N”代表着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若干未来产业。
2023年,重庆提出构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即推动建设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3个万亿级产业集群、3个五千亿级产业集群、6个千亿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以及18个“新星”产业集群,全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
贵州省全面构建以“农业主抓十二个特色优势产业、工业全力建设‘六大产业基地’、服务业主抓十大创新发展工程”为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锚定“3533”目标,深入推进“六大产业基地”建设,壮大各地主导产业,狠抓“一图三清单”落实,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
云南省上下锚定“3815”战略发展目标,推动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着力构建以绿色能源、有色金属、烟草、生物医药、装备制造、先进制造、绿色铝、硅光伏、新材料、新能源电池10个重点产业为主的云南特色现代产业体系。
西藏自治区坚持“优化一产、壮大二产、提升三产”发展战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现代化产业体系;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稳步提升,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4%以上,其中互联网相关服务业营收增长两倍以上、电商交易额增长近50%。
陕西省立足国家制造业相关要求,综合全省产业基础和特色优势,着力构建“6+5+N”现代制造业新体系。即做大做强高端装备、电子信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现代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6大支柱产业,做优做特冶金、建材、食品、轻工、纺织5大传统产业,做精做实人工智能、云计算与大数据、物联网、增材制造、光子、量子信息、空天信息等一批新兴产业。
甘肃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三化”改造,推动石化、冶金、有色、煤炭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精细化工、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谋划布局氢能、新一代人工智能、量子科技、航天等未来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青海省积极打造循环经济发展新优势,构建形成盐湖资源综合利用、锂电、光伏制造、有色金属及深加工、钢铁、煤化工、油气化工、特色轻工循环经济产业链。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推动特色新材料产业向高端延伸,发展新型金属合金、信息材料、储能材料、高强纤维及航空航天结构等新材料。同时,推动装备制造向系统集成制造升级,加快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近年来,宁夏大抓高质量发展,产业呈加快发展态势,目前已经初步建立了以“六新六特六优+N”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六新六特六优+N”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六新”产业是指以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为代表的新型工业,“六特”产业是以葡萄酒、枸杞为代表的特色农业,“六优”产业是指以文化旅游、会展博览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N”是指人工智能、先进算力、氢能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新疆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巩固提升优势产业。油气生产加工产业集群已形成“三基地三盆地四区域”新格局,煤炭煤电煤化工产业集群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稳定提供重要支撑,绿色矿业产业集群成为全区绿色行业先行者,粮油产业集群让中国人饭碗里装进了更多粮食,棉花和纺织产业集群沃野新疆温暖华夏,绿色有机果蔬产业集群使蔬菜寒冬入万家、果香四季飘中国,优质畜产品产业集群令新疆“海鲜”一朝扬名天下知,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扩容提质,高技术含量产品实现突破。
同时,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
THE END
编辑:小 智
声明:文章转自制造前沿,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作者所有。非经注明,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若转载本号文章,请联系授权开白,并注明来源及作者信息。
精彩合集,一键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