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40年来,我国依靠“追赶、引进、模拟、创新”的技术发展路径,成为了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这既是得益于"后发优势",但也陷入了后发劣势诅咒,我国制造业仍然面临着“大而不强、全而不精”的局面。
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前有堵截”(来自先发国家的技术封锁)、“后有追兵”(来自其他后发国家的低价竞争压力)的中等技术水平,只有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强链、补链、延链、稳链,才能避免掉入“中等技术陷阱”。
从过去的“老三样”(服装、家具、家电)到现在的 “新三样”(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中国制造业一路披荆斩棘,赢得了“世界工厂”的美誉。我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在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四成以上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下,我们还需看到,在创新能力上我们仍处于追赶阶段,在结构上我国高端原创内容相对较少,在质量上缺乏世界级的品牌支撑,在可持续发展能力上也有所欠缺。同时,我国对基础研究重视不够,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底层基础技术、基础工艺能力不足,特别是在工业母机、高端芯片、基础软硬件、开发平台、基本算法、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等瓶颈仍然突出,制造业整体面临着“大而不强、全而不精”的痛点难点问题。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强链、补链、延链、稳链,是我国由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的必经之路,也是我国经济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们不是原发的工业化国家,我们既要推进工业化,完成工业化,补上工业基础的现代化这一课,还要继续推进新型工业化。英国、德国这些西方发达国家早期通过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已经建立了专业化分工协作网络,而我们国家直到最近40年工业化才取得突飞猛进的进展,基本上的路径是追赶、引进、模拟、创新,从整装阶段起步,先解决有没有的问题,逆向开发。如果没有扎实、稳固地分工协作,中国制造业很容易陷入“中等技术陷阱”。一旦某个行业成为风口,大量制造业企业便会一拥而上,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对于关键环节中的核心技术,很多产业链将变得脆弱不堪,容易被人“一剑封喉”。 与此同时,我国制造业在国际上正受到“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双向挤压。一方面,大量低端产能过剩导致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另一方面,高端产品和技术的供给严重不足,使我国在众多领域高度依赖进口,缺乏核心竞争力。 在这一背景下,一批专业化程度高、创新能力强的隐形冠军企业开始崭露头角。这些企业长期深耕细分领域,甘愿作为生产链上的配套企业,追求专业性和不可替代性,是我国产业链安全的关键支撑力量。 根据上奇研究院《发掘潜力独角兽——2023全国“专精特新”小巨人研究报告》显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涉及装备工业、电子信息和化工产业数量较多,分别有相关企业6251家、4477家和2004家。制造相关行业占比高,反映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面的重要作用。 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国已培育超过14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其中1.2万家为“小巨人”企业,其中85%的专精特新“小巨人”来自民企。民营企业家在追求成为隐形冠军的道路上,因其产权清晰而展现出独特的优势。不同于国企的任期制,民企的产权实质上属于企业主自身家庭/集团所有,这使得他们更加专注于长期发展,更具有传承意识。这种长期主义正是成为隐形冠军的关键基因。 隐形冠军企业的创始人大多是技术专家,他们本就是行业内的领军人物,甚至是行业市场的缔造者或创立者。他们愿意坐“冷板凳”,甘于在细分领域默默耕耘十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对市场有着深刻而独到的理解,能够准确把握行业发展的脉搏,并在各细分领域为我国积累下专业的设备、人才和工人,形成行业内的正向循环。 近年来,我国民营企业的营商环境显著改善。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法治化营商环境”的目标以来,各级政府开始全面建设营商环境。党的十九大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经济发展新方略和“放管服”改革的新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优化营商环境,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2024年10月10日,备受关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布,并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作为我国第一部专门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法律,该草案首次将“两个毫不动摇”“培育和弘扬企业家精神”等写入法律,并明确促进民营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竞相推出优化发展环境或营商环境的政策。例如,天津采用“便利优先模式”,深圳采用“效率优先模式”,香港采用“国际化优先模式”。过去,一些领域对外资开放,但对民营企业却存在不公平的待遇。近年来,随着公平竞争机制的建立,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有机会进入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包括军工、集成电路、大飞机、核心软件等高端领域。这为隐形冠军企业的成长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2021年,中制智库联合中国教育电视台、凤凰网财经等共同发起《隐形冠军示范工程》,按照“优中选优,做好示范”的工作思路,重点记录和展示制造业细分领域头部企业的成就与成长历程,揭示其核心竞争力密码,促进中国企业走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推动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为我国制造业企业提质升级和培育世界级“隐形冠军”提供参考。 《隐形冠军》节目是国内首档解构细分领域“隐形冠军”大型原创节目,由知名主持人携手观察员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获奖者新望博士走进企业深度探访,旨在发现冠军企业基因、讲好冠军企业故事、展示冠军企业魅力。节目采用“访谈+外拍”纪实拍摄的手法,包含整体组织、策划、拍摄、制作等;同时,兼顾公信力与影响力的专业输出,形成以中国教育电视台(覆盖数亿观众的全国落地的卫星频道)、凤凰网1亿财经用户及中制智库新媒体的生态矩阵整合宣传。 如何成长为隐形冠军企业? 中制智库认为,关键是要抓住四个“专”,即产品专用、市场专业、企业专注、企业家成为专家。 产品专用:把产品使用价值做到极致。 市场专业:在市场上,由我们创造的、定义的,我有话语权、标准制定权。 企业专注:专注做一件事,深耕一个领域,用几年、十几年、甚至几代人的时间专注做好一件事,这也是日本、德国一些隐形冠军企业的成功经验,日本的很多制造业企业都是几代人。 企业家专家:不仅要有企业家精神、科学精神,还要有工匠精神,企业家要成为专家。我们很多制造业企业,尤其是那些隐形冠军企业,基本上企业家都是行业专家。
✎
THE END
编辑:吴 莉
声明:非经注明,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若转载本号文章,请联系授权开白,并注明来源及作者信息。
精彩合集,一键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