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中闲聊 - 世界并非童话,人生亦是苦旅

科技   2024-10-15 03:56   美国  


我记得读的第一本历史书,是史记的图画版本,所以等到开始学文言文之后,我也很快读了史记的原文。虽然有很多看不懂的地方,但史记其实是一本文学素养很高的书籍,所以虽然读不懂,但读起来很爽,很流畅。而且你可以感受到司马迁的情绪起伏,他很专业,但他有自己的感情。


这里我多说几句,司马迁的文学素养很高,例如大家都读过报任安书里面的名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如果你把他放在唐宋他水平绝对就是八大家的水平。大家也都知道他记录历史时候的用心,但司马迁这个人本身,是一个非常有英雄气的一个人。


英雄气,可以是说这个人三观很正,司马迁三观确实很正,在李将军列传里他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也可以是说他很有勇气,敢于仗义执言。但更关键的是,司马迁的笔下,他歌颂那些勇于进取直面困难的人,他不以成败论英雄,然后有一种对于死亡的洒脱。


在史记里面,他说”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其实在我心中,司马迁最厉害的地方是,如果说周公给中国民族灌注了礼仪这个基调,司马迁其实给我们文明一个勇气和英雄的烙印。我可以想象无数时代里面,中国的年轻人都和我一样,刚开始读的是史记这么一本书,客观,但有情感,不以成败论英雄,歌颂每一个尽力而为的人。我也不敢想象,如果没有史记,如果我们都是以资治通鉴,商君书作为自己入门的历史书籍,那我们的历史会少了多少英雄。


这里不是想说商君书,资治通鉴不好,“治国之举,贵令贫者富,富者贫。贫者富,富者贫,国强”,这也是很牛逼的经验。但用一个不恰当的例子,普通的史书就像是那种傻乎乎的研报,你看了也不知道自己学会了什么,牛逼的史书可能就像是那种牛逼的研报,你不仅学会了一些什么,你还想看看作者到底隐藏了什么想表达的东西,当然我其实不是很喜欢微言大义这种东西,因为我觉得没啥意义。司马迁就像是写了个研报然后拿了茅盾文学奖。


然后我小时候还有一类读的比较多的历史书是希腊神话故事,所以我很早就发现了中外历史的一个共性。就是大家都歌颂英雄,然后很多时候,都不以成败论英雄,希腊神话里阿基琉斯和赫克托尔都死去,但大家并不以他们的死而鄙视他们。所以在人类文明还比较早期的时候,不同地方的文明就发现了,人有一个不可避免的悲剧就是死亡。所以大家从不同角度,去歌颂克服死亡的人,这种歌颂有几种类型


- 不会死的神

- 不怕死的人


所以小时候的我,对于历史最开始的理解,虽然不懂,但我崇拜那些不死的神明,崇拜那些不怕死的人类英雄,对于胜败没有那么看重,但更多希望自己可以成为一个勇敢的人。




然后长大之后我读了更多的历史书,随着经验的成熟,我发现历史根本不是司马迁写的那些英雄故事,历史是一个极其黑暗的事情,考虑到我们就生活在历史中,所以这其实也是说,这个世界就是一个极其黑暗的地方。


你自信进取,可能变成汉武帝,你躺平修道,可能变成梁武帝,宇宙大将军封自己是因为自己不是皇帝,威武大将军封自己是因为自己是皇帝。


大家都读过鲁迅那句话“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上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你觉得你现在难道没有活在历史里么?凭什么呢?如果人类历史黑暗了这么久,凭什么你出生了,世界就好了,你就可以享受一切人类文明的美好而不用承受人类文明的黑暗?


你可以忠君事国,战功第一无往不利,统率六省兵马,然后因为背后利益分配改变,一句话就被腰斩。天下皆冤又有什么用,”何事荆轲终远去,空怜乐毅不归来“


继任者吸取教训和利益方搞好关系,作战无往不利,最后依然是”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


这历史中,没有太多规律,也没有太多光明,大部分人都活在一个非常痛苦的时候,然后等待一个不可逃避的死亡。而且没有太多你可以做的事情,很多时候出身就决定了很多事情,你出身的家庭比较好,从小有很多安全感,那么顺境时候你如鱼得水,但如果遇到逆境,你就需要自强,而因为你出身比较好,你就不太会自强,然后长此以往,家国凋零。你出身家庭不是很好,从小充满了证明自己的欲望,那么逆境的时候你有时候能自持,但如果遇到有心提拔你做枪手的皇帝,你内心的欲望和皇帝的怂恿就会让你一发不可收拾,你可能想的是自己家百年积贫,自己努力可以一朝起飞,结果可能反而是诛九族。


王安石30岁的时候拜七品官,写的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等到他从最高层罢相,写的是“愿为武陵轻薄儿,生在贞观开元时”。这还是以执拗著名的人,都尚且被时代折弯成这个样子。


所以如果你期待世界是一个童话故事,那是完全不可能的,这个世界不吃人就已经算是够客气的了。而且我的经验是他一般是会吃人的。你一生总会遇到一段吃人的历史。




王安石躬身入局,晚年佛学造诣不错,朱熹没有躬身入局,早年佛学造诣不错。有趣,但不难理解,只有做过事情的人才会绝望。


所以有一段时间我很沉迷佛学,因为我感觉这世界也太扯淡了,每一份快乐都都隐藏着未来的悲伤,每一份相逢都隐藏着未来的离别,这还是外在的,内在的人性贪嗔痴难破除,生老病死也是苦楚,人生就是受苦的道路。


我也开始质疑太史公的话,人固有一死,死后元知万事空,重于泰山轻于鸿毛与我何干?我死之后哪怕洪水滔天。


有几年我确实就很颓废,我确实找不到活着的意义,那段时间我经常用过的一个比喻是,人生在世就像是把自己钉在意义的十字架上,你用亲情,爱情,友情,理想,事业,决心把自己固定住。但每一个钉子给你固定的同时,也会给你造成痛苦。




但后面我又想明白了,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我对生活期望太高了,我觉得这个世界不应该是一个十字架,但正是因为我对它有预期,所以它变成了十字架,而我如果没有预期,它就变成了游乐场。亲情,爱情,友情,理想,事业,决心,甚至躺平都变成了一个一个的游乐项目,我确实不会坐10个小时的旋转木马,但不妨碍坐在旋转木马上的我是开心的。


然后我读到了“人固有一死"这句话前面的那句话


“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


司马迁并不是说自己是一个英雄,所以他才觉得重于泰山轻于鸿毛,而是他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戏子,一个被皇帝养起来的玩偶,然后才说人固有一死。


然后我开始以一个平常心去看这些问题,其实上面写的那些历史的黑暗,已经是一个平和的我去写的文字了,如果在很多年前,在我对这个世界还有美好幻想的时候,我是写不出这么冷静的文字去控诉黑暗的。


人生一世,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如果你每天想着世界应该是一个善良的地方,那么你肯定没有好好读历史,而且会很痛苦,世界从来不是一个善良的地方。如果你每天都想着远方的故事而忽略了身边的人,那么你肯定也会很痛苦,你会一直陷入冲突当中,你总觉得自己身边的人不理解你的远大理想,其实哪里有那么多的远大理想,万里之行始于足下,你身边的事情都做不好还谈什么远方。


以前的我,总是幻想世界是一个美好的地方,世界有所谓的道德和真理,然后忽视身边的家人和朋友,追求和风车去决斗。而现在的我,已经知道世界是一个黑暗的地方,没有任何道德和真理,但会努力照顾好身边的家人和朋友,做好手边的事情。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戹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这才是太史公的英雄气来源,明白了生活的苦难和痛苦之后依然热爱自己的事业。


如果你问我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现在的我觉得,人活着就是来这个黑暗世界受苦的,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一些偶尔,暂时的快乐,和父母在一起的欢乐时光,和爱人在一起的亲昵,和子女在一起的责任,奋发图强那一瞬间的决心,躺平修道那一瞬间的洒脱,这些瞬间,凑出了我们的生活,构造了我们的快乐,你说人生有什么一定要做成的事情,我觉得没有,结果不会有区别,死亡有什么可怕,我觉得也没有,有些事情没做完就算了,反正不是我也会有别人做。但既然还活着,还在这里,那就享受这每一分真实的快乐。




快乐很多时候来自于预期的降低,所以我想用我自己的经历,从小时候我的英雄崇拜,到认知世界黑暗之后的颓废,到逃避现实觉得万事不可为的虚无主义,到有一天开始珍惜身边的美好,不去想那些远方的宏大叙事,努力做好每一分手边的工作,为了自己的热情和热爱而活着。简而言之,如果你觉得自己很痛苦,有可能是因为你对世界对自己有太高的期待。而我总是希望大家可以少一点痛苦。


最后的最后,我很庆幸自己小时候读到的第一本历史书就是史记,因为他给了我英雄气息的底色,虽然日后遭遇挫折但依然可以回忆起小时候最原始的记忆。但另一个角度,你仔细想想,除了史记里面那些故事适合做成小儿读物,你也很难想象有人把商君书做成连环画吧。这也许就是历史的缘分吧。太史公无意间给我们的民族注入了英雄主义,而他的笔法,让很多年后最应该被注入英雄主义的小孩子,得到了他著作的图画版本。


人类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认知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所以降低期待,认知痛苦,振作精神,追求快乐,最后还有一点就是,珍惜缘分。

培风客
介绍我遇见的过去,和我预见的未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