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每次写历史话题都是一个很难的事情,主要有两点,第一是历史很多时候是一个很黑暗的事情,如果说面对最狂暴的市场波动,你感到有点像站在悬崖上往下看,那么面对历史,你就像在黑夜里面对一个平静的黑色海洋。他没有任何波动,但你就是很想逃离。第二是如果说讨论市场,我们很快就可以知道对错,对了鼓励自己,错了改正。讨论历史,很可能要过了很多年之后才有一个结论,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会随着时间改变,而即便是同一个人,随着年纪的增长,对于一个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看法也会改变。
除了难之外,我深深知道,这是一个没有胜算的事情,人类无数先贤,都谈不上找到了人类历史的答案。我并不会有任何例外。
但有一个事情激励着我去完成这个事情
- 我相信人类的进步永远向前,我不希望人类历史成为永恒的重复,一代人要比一代人强,一代人犯下的错误,下一代人不能再犯。
中国历史上,朝代的更替有很多种,但大部分是下面三种之一
1,原来的官僚阶级改朝换代,李渊,司马懿,袁世凯
2,外族入侵,宋朝和明朝神州陆沉
3,农民起义,朱元璋和刘邦(其实刘邦不完全算农民起义,但无所谓)
但如果你仔细拆分,你会发现大部分王朝的灭亡都和原来的官僚阶级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李渊,司马懿,宋太祖这些不用多说,即便是宋朝和明朝,当外族入侵时,宋张弘范灭宋于此,明末的洪承畴。一个细思极恐的事情,宋朝和明朝都进行过王朝中期对地主阶级的改革,在无法推行之后回到了原来的地方,然后结果都是神州陆沉。
之前介绍过,中国的历史是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杂糅,这三者之上,是一个永恒的矛盾:大一统的王朝和小农经济的矛盾。如何用一个集中的政治系统,去管理一个分散的经济系统。
这里我想多说一句,毛主席在建国后对公社的执着,我觉得不一定是基于经济或者意识形态的,很有可能,按照他的很多说法,可能是基于历史的。我觉得任何一个熟读历史的人,对于一个大一统国家+分散的小农经济,都是充满了担忧。
而今天我想说的,是很少有人提及,但事实上在我心目中一次小型的“神州陆沉”,或者更准确说,“西蜀陆沉”
这里我想补充一点,在各地工作和旅行的时候,有一个事情很令我惊讶,就是四川很多时候,在传统文化上,或者说在很多世家的习惯上,和江浙其实更类似。而湖南,我的家乡在四川和江浙之间,却没有任何这方面的传承。
这一点在我很小的时候就让我觉得很有趣,我以前觉得是地理原因,江浙不用说,天下富庶,巴蜀之地也是天府之国。但我现在觉得这可能也和当年北方政治中心几次南渡有关,很多时候,我们会把晋朝和宋朝的南渡,当做是江南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核心,但其实少有人记得,唐朝皇帝“南渡”的时候,去的就是四川。
这是我们讨论诸葛亮治蜀的一个小前提。
如果你仔细想想,如果说宋朝在王安石变法,徽宗和钦宗之后,已经失去了北方官僚阶级和世家的支持,明朝在张居正变法之后,清流党已经对朱明失去了信心。那么蜀国在灭亡的时候,以谯周为代表的益州氏族,其实也对刘禅失去了支持。
如果你看完后面这个故事,你就不会感到惊讶,因为诸葛亮对益州士族的打压可以说是有技巧有规划。这个故事有趣就在于,丞相最后失败了,但他成功的地方我觉得或多或少被遗忘。而且由于有三国的衬托,可以有一个很好的对比。
按照白杨教授在《诸葛亮治蜀与蜀汉政治生态演变研究》中的研究,三国志蜀书里面,有籍贯记载人物的籍贯分布如下
- 40% 荆襄 (诸葛亮为代表,刘备在荆州时培养的人才)
- 41% 益州 (益州本土势力)
- 12% 元从 (关羽,张飞这样的从北跟到南的铁杆班子)
- 7% 外附 (马超这样的投奔者)
可以看到,蜀书中蜀地的人还是很多的,这并不令人意外,但在蜀汉的高级军事岗位和高级文官中,益州势力有多少呢?
“蜀汉政权核心机构的成员组成。除去重复任职者,共32 人。其中,荆襄势力 22 人,元从势力 2 人,凉州地区 2 人,不详者 1 人,蜀人5 人。以尚书为例,共 16 人,荆襄 9 人,蜀人 5 人,除柳伸身世不详之外,其余4 人均是蜀汉后期,至少是诸葛亮死后出现。进一步证明了在刘备、诸葛亮时期,荆襄势力对核心机构的垄断设置,同时也从侧面表现了诸葛亮死后,益州势力在蜀汉政权后期崭露锋芒的不争事实。“
———— 【诸葛亮治蜀与蜀汉政治生态演变研究】
第一,蜀汉12个特有的将军名号中,有6个是刘备入蜀或称汉中王时创立的名号;6个特有的中郎将名号中,刘备创立了4个;4个特有的校尉名号中,刘备创立了3个。
第二,12个将军名号所对应的人物有16 人,其中只有1 人属于益州势力;6个中郎将所对应的人物有8 人,其中除去不详身份者及刘循为虚职之外,均属于外来势力;4个中郎将所对应的人物有5 人,除去不详身份一人外,只有一人属于益州势力。
————【诸葛亮治蜀与蜀汉政治生态演变研究】
或者我们用一个更简单,大家更熟悉的事情做例子,出师表中有这么一段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那么这些人是哪里人呢?
- 郭攸之 南阳人
- 费祎 江夏人
- 董允 荆州籍,迁往益州,这个人其实很有趣,可以以后再说。
- 向宠 襄阳人
我想用这个就可以说明,诸葛亮对益州势力依然是非常忌惮的,没有任何一丝想要益州势力染指蜀汉高层的想法。当然之后的事情证明他可能也是对的。
但这只是这个有趣故事的一部分,如果丞相就这个水平,那他也谈不上以内政见长,事实上,益州很多人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很高的。那么这就是我们今天想讨论的核心问题了
如何在打压一个群体,坚决不给任何机会的时候,还让这个集体对你感恩戴德颂赞有加。要知道陈寿的老师之一就是谯周,这里我想多说一句,陈寿绝对是一个非常有格调有智慧的人,三国志绝对是一个有趣的书籍。但这不是我们今天想说的重点
诸葛亮在坚决不要益州的大家族和士族染指蜀汉的最高权力的同时,做了下面妥协,外圆内方
1,分化治理,对益州的底层关爱有加,提拔了很多益州出生的非士族人员,或者士族的边缘人员。
2,心怀宽大,在政治上手段绝不松,但在其他领域不和这些失意者一般计较,甚至非常宽容。
3,经济打击伴随着政治打击一起,通过货币改革稀释氏族的财产,但保留了他们的生产资料
4,在调节和发起各方政治势力的内斗中手段炉火纯青
在我举例子之前,我想说这一点也适用于大家,无论你是公司的领导,还是员工,你都应该从这里学到一些有趣的东西。我并不是一个道学先生,我希望我的读者们不是只空谈历史不能应用的人,如果你能用我这里的一些感悟去关爱你的朋友和家人,去打击你的敌人,那就是我最大的成功了。
还有一点和上面第四点有关,蜀汉政权在蜀地,一般认为是三股势力的争夺,虽然地理出生上面写了,但由于荆襄和益州相邻,所以一般认为是以诸葛亮为首的荆襄集团,前期以法正,后期以李严为首的东州集团(曾经刘璋刘焉带来和益州势力干的人),益州集团。
对于益州的打压,其实是从刘备开始的,当益州人开始对刘璋不满,刘璋刘焉带来的外地人也镇压不住当地人的时候,刘备带着一堆荆襄人来了,可想而知,看着刚刚背叛了刘璋刘焉的益州人,刘备心中肯定是非常忌惮的。要知道刘备这辈子还没有任何一次建立过稳定的根据地。一个很合理的做法就是和之前有过治理蜀地经验的东州集团合作。这段时间刘备同时拥有益州和荆州,诸葛亮等在蜀地的荆襄集团其实就有点尴尬,论功劳不如赵云张飞等元从,论对当地环境的熟悉不如东州。但好在两者都有点,元从集团不懂南方,东州集团得不到完全的信任只能合作。这段时间其实诸葛亮的势力都是有限的。
有一个故事可以很好体现东州集团和荆襄集团的关系。在关于治蜀问题上,法正和诸葛亮有过一次辩论,关于蜀地的法律《蜀科》的制作
蜀科的制作,按照伊籍传的记载,是五个人来做的,分别是诸葛亮,法正,李严,刘巴和伊籍。这个组合本来就很有意思,两个东州集团的人,两个荆襄集团的人,一个益州集团的合作派
而法正和李严是主张宽待蜀地的
昔高祖入關,約法三章,秦民知德。今君假借威力,跨據一州,初有其國,未垂惠撫;且客主之義,宜相降下,願緩刑弛禁,以慰其望
而诸葛亮没有给情面,直接否决了
君知其一,未知其二。秦以無道,政苛民怨,匹夫大呼,天下土崩,高祖因之,可以弘濟。劉璋暗弱,自焉已來有累世之恩,文法羈縻,互相承奉,德政不舉,威刑不肅。蜀土人士,專權自恣,君臣之道,漸以陵替;寵之以位,位極則賤,順之以恩,恩竭則慢。所以致弊,實由於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則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則知榮。榮恩並濟,上下有節。爲治之要,於斯而著
所以在一开始,诸葛亮作为荆襄人,对旧居蜀地的东州集团和益州集团,基本上没有任何情面。
这个事情的改变在于,当刘备在夷陵失败后,法正也死去。荆襄集团失去了自己的老家,只能做好长治蜀地的打算,诸葛亮几乎是马上改变了自己的立场,之前是团结东州集团打击蜀地,现在则是开始对蜀地的怀柔。这种转变是非常合理和理性的,因为不和益州集团合作,蜀汉政权可以说岌岌可危。尤其是章武二年和章武三年,蜀汉的文臣武将大量死亡,刘备也在白帝城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其实我觉得章武二年刘巴和许靖的死亡也有可能和刘备有关)
诸葛亮面对的就是,一个一直存在叛心的益州士族,一个只服刘备不服荆襄集团的东州集团。这个时候他绝不是后面什么安居平五路那么简单,确实是危急存亡之秋。
而在白帝城托孤的时候,刘备展示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优秀谋略,其实在夷陵之战之前,刘备更多重用东州集团治理蜀地,因为他们是更早来到蜀地的外地人,而在白帝城的时候,刘备意识到,只有把权力交给已经没有老家的荆襄集团,才有可能让自己的儿子在成都活得安稳。只有这群没有益州背景的人,会在成都忠心辅助一个外来人做皇帝。
1,打压高层,提拔底层
而诸葛亮几乎马上改变了自己的策略,他开始在益州本地人中寻找那些没有根基的年轻人开始培养,当然,他一点没有放松对于益州士族上层的监视。马忠是阆中望族的旁支,被养在母亲家改姓狐,就是他提拔的对象。事实上,在蜀汉后期,被提拔起来的大部分益州人,都有类似的特点,出身卑微,不被当地望族认可,转而投向荆襄集团。而后面这点对于诸葛亮来说更重要,如果你不主动靠拢,诸葛亮也不会用你。
这种做法导致在很长一段时间,益州集团并不是铁板一块,他的高层被打压,但底层总有荆襄集团的带路党。吕凯,王平都是此类。
2,心怀宽大
不难想象,第一种做法会导致一个直接的结果,就是以前那些有名望的益州望族会喷诸葛亮
李邈这个人就是一个例子,刘备入蜀的时候责备刘备不该抢夺刘璋的地盘,刘备也是个狠人,直接问他,那你干嘛不帮刘璋?他说不是不想做,是能力不够。刘备直接就想干了他,诸葛亮保了他下来,诸葛亮死后他上书刘禅说诸葛亮和司马懿一样
亮身杖强兵,狼顾虎视,五大不在边,臣常危之。今亮殒没,盖宗族得全,西戎静息,大小为庆
然后直接就被刘禅杀了。刘禅对蜀地集团的态度其实一直不是很好,很多时候我觉得如果你带着这个理解,去看他那一句此间乐不思蜀也许会有一些新的感悟。
李严在诸葛亮联合益州底层士人之后,作为东州领袖逐渐失意,也阴阳过诸葛亮让他加九锡(暗指曹操),诸葛亮也没有对他下手,反而很坦荡说,如果真的兴复汉室还于旧都,那老子就是加十锡又如何?
不要小看这种怀柔,在政治上的强力打压一定会带来反对者,而如果对反对者赶尽杀绝,那后面的人就会有更多的动力去搏一把,反正输了就是死。
而在诸葛亮的这两套组合拳下,益州集团一直处在高层愤怒但惜命,底层被收买不断当带路党的尴尬境地。事实上,我猜测诸葛亮当时很有可能在蜀地干了很多有技巧的均贫富的事情。
3,经济改革
在东汉末年,货币超发是常态,这点我以后会说,很多时候,货币超发是中央王朝对付地方势力的最后一招。
比方说你是一个地方望族,你拿着一百万铜钱,然后中央政府宣布铸造了新钱,一块顶一百快,然后你这一百万铜钱就变成一万了。即便你收藏黄金,只要你持有当时的货币,你就会被稀释。
所以带着这个理解,你去看历史会有一种新的感觉
- 为什么王朝末期都伴随着货币超发,到底是货币超发造成了王朝灭亡,还是货币超发是中央王朝对付地方割据的最后一招,宁可玉碎。这点被骂最多的的是之前提过的贾似道,但如果没有这种做法,我估计贾似道支撑不了那么多年
- 为什么蜀汉的货币改革,比东吴成功一点点,而东吴的货币改革虽然失败,但也比曹魏成功一点点。有可能是因为曹魏地处北方,士族势力最强,根本做不了这事情,东吴好一点点但孙权也没法和诸葛亮那样打击益州本土势力。
那么为什么诸葛亮能超发货币,却至少在历史上没有造成贾似道那样的通胀呢?
看法有很多,但我觉得最能说服我的是,从刘巴开始货币改革,到诸葛亮,一直在尽力维持两个方面的平衡,这个看法来自柿沼阳平教授
- 中央集权(荆襄集团)和小农经济(益州集团)
- 需求和供给
对于蜀汉这样的战时经济来说,中央集团就是需求,而地方势力以及他们周围的小农经济就是供给,所以这两个平衡其实是一个。
蜀汉给出了一个完美的例子,但这事情很难复刻。就是蜀汉进行了激进的货币改革和超发,但不允许土地兼并,至少不允许军功集团大规模兼并土地。
所以蜀汉在诸葛亮治下可能是,益州集团掌握了生产资料,荆襄集团掌握了货币发行权,所以双方保持了默契,益州集团如果不想给物资,那么荆襄集团就会进行货币超发,而荆襄集团并没有因此就夺走益州集团的生产资料,也保持了勤俭节约(诸葛亮死后的田数)。所以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平衡,做到了男子当战,女子当运。
同时通过盐铁专营和出口蜀锦,获得了对内的盈余和对外的盈余
这其实已经很像一个国家资本主义国家了lol,通过对外的出口盈余换取货币发行权,对内的盈余通过盐铁专营获得。然后铸币权和生产资料分开。生产资料拥有了铸币权就会颠覆蜀汉,铸币权拥有了生产资料就是无节制的土地并购
4,灵活手腕
在诸葛亮主政期间,东州领袖李严被打压,益州整个集团都被打压,这两派人都不觉得诸葛亮是个好人,但另一方面,他们也都知道,没有诸葛亮,自己的机会只会更少。
李严在诸葛亮死后激愤而死
十二年,平闻亮卒,发病死。平常兾亮当自补复,策后人不能,故以激愤也
怎么说呢,这就像刘备死之前刘巴和许靖死一样,有没有可能是袁绍死之前杀田丰的故事呢?我觉得有可能,但李严死后,他的儿子李丰依然在蜀汉担任高官。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诸葛亮的军事继任者姜维一天到晚和益州军事集团领袖之一张翼争吵,张翼作为本土的代表,不想要劳民伤财北伐可以理解,姜维一直不喜欢张翼但一直带着他,这到底是信任还是不信任也很难说。
诸葛亮的政治继任者费祎在开府那天被当众暗杀。
这说明无论原因是什么,诸葛亮的继任者已经无法去平衡益州,荆襄,外来(姜维,夏侯霸)的矛盾。
上面这四点就是我觉得诸葛亮如何做到在益州集团死死压制,但依然可以让这些人觉得他是个好人的做法。某种意义上说,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很中肯的,政治奇才,军事上虽然武侯也是一把好手,但能做到在弹丸之地把各个势力摆平,然后十定抽一,出兵之时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
而历史的黑暗在于,即便武侯做了这么多,但他做的越多,继任者的难度反而越大。诸葛亮在蜀地的改革记载并不多,但我感觉和后世的张居正,王安石不会有太多不同,他需要从益州士族手里面尽可能压榨出更多的利润去支持蜀汉的北伐计划。为此他进行了政治和经济的改革。而且坦率说,他做的很可能比张居正和王安石更好,在一个平行时空里面,如果张居正运气好一点,当他被攻击的时候,他教出来的小皇帝也许也能做到像刘禅那样一刀砍了李邈。但即便是如此,他的继任者也无法面对那个可怕的命运,就是本地的势力宁可把土地给一个外来者,也不愿意交给一个不和他们合作的本土人。
不谈这么黑暗的话题
在生活中,有时候你是领导,你面对派系的争斗和外部的压力,如同诸葛亮,有时候你来自被排挤的派系,出生低微,如同马忠,有时候你是斗争落败的领袖,有如李严。有时候你继任了一个伟大的前任,有如姜维,有时候你是吉祥物,有如刘禅。有时候你出生低微,被领导提拔却和领导的敌对派系关系密切,有如张翼。
那么我希望你可以从这个故事里面,找到一些心得和经验。
主要参考文献
1,诸葛亮治蜀与蜀汉政治生态演变研究
2,蜀汉政权与益州士族
3,蜀汉的军事最优先型经济体系
4,诸葛亮治蜀与蜀汉的国家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