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8日,中国开始对持普通护照的韩国公民实施免签政策,免签停留期限从15天延长至30天。政策实施后,今年年初,大量韩国游客涌入上海。除了普遍的欢迎之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也开始在舆论场上出现,例如,有人拍摄韩国游客的照片并上传至社交媒体,对其进行“评头论足”。近期,更是掀起了一股“沪爷驾驶豪车‘炸街’”的热潮,受到众多网友的追捧,“韩国人在上海见识真正的继承者们”话题冲上了微博热搜榜。目前,上海多条路已实施临时交通管控,禁止机动车进入游客较多区域。有网友表示不能理解因看到他人“秀豪车”而自豪的人,认为“炫富”行为不应与“爱国”情感关联,应停止在国际友人面前“另类显摆”。同样是过境免签政策,韩国人游上海遭集体审判,舆论反响为何与西方游客“City不City”所引发的不一样?一是中韩两国在形象上的在地化问题凸显,主要集中于文化上的冲突矛盾。例如,韩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上,部分项目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重叠;韩国 KPOP 偶像团体在专辑概念中融入中国文化元素,但未给予恰当的溯源与尊重,被中国网民视作 “文化挪用”,群嘲韩国系“偷国”。二是国家层面的政策矛盾尚有余韵,对抗风潮仍持续。2016年7月8日,韩国不顾中国的强烈反对,宣布将在驻韩美军基地部署萨德导弹防御系统。2016年9月1日,中国广电总局的禁令开始实施,全面限制韩国艺人和节目的传播。这些政治事件的余波,使得中国网民在面对韩国人相关话题时,情绪更为敏感,立场更为坚定。集体审判韩国人后,为何舆论场又观点割裂,自己人审判自己人?一是集体主义盛行的社会氛围中,网络社交媒体平台赋予了知情权、参与权,不同阶层的民众能够通过网络平台,围绕公共议题展开对话,娱乐意味较浓的公共议题又能够短暂化解阶级矛盾,给予网民一个合理的情绪发泄口。但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网民可能会陷入 “民族情绪高涨导致自我陶醉” 的状态,情绪容易被煽动。二是普遍存在对正面形象 “出口转内销” 的期待心理,希望个体层面的“文化自信”有承载之处。这种心理使得网民对国际上关于中国的评价格外关注,但同时,过度依赖外部认可引发的信息倒灌,可能会导致网民对政策变化的反应速度和敏感性有所减弱,难以构成社会共识边界,不利于中国形象向外传播和展示。舆论场上的相互指责与评判,正是因为公众对韩国人游上海这一件事情难以构成社会共识。当边界互相触碰时,就引发了观点的冲突摩擦。舆情 | “地震小孩被压图“系AI生成,AI运用受舆论拷问
舆情 | 舆情视角下的“俄罗斯国家馆”事件的潜在危机
舆情 | 四川一救护车开到地里摘柑橘 公车私用引争议
声明:本文系原创,部分新闻图片来源网络,若需转载请联系我方授权。
您的专属网络空间治理服务商公司网址:
https://www.szkedu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