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我与北大医院的一生缘——郭晓蕙教授

健康   2025-02-05 18:06   北京  







为喜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建院 110 周年,深入挖掘和传承医院“厚德尚道”的文化底蕴,展示北大医院人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风貌,医院举办了“我与北大医院的故事”征文活动。

在征文活动中,内分泌科郭晓蕙教授向我们讲述了母亲郭敏主任在北大医院敬业奉献的故事,以及自己如何受到母亲影响成为一名医生,并在北大医院不辍耕耘40载的心路历程。

在这样感人至深的文字中,作为后辈的我们感受到了北大医院厚德尚道文化的体现。郭老师与母亲所代表的奉献拼搏、求真钻研的精神,也将在我们不断的努力中得到延续与传承。

在刚刚结束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迎新春表彰联欢会中,我们将郭老师和母亲的故事编成了舞台剧,让更多的人从中感受到这种传承精神。











母亲、我与北大

医院的一生缘


母亲郭敏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从那时至今整整70年,我1982年毕业于同一所医学院(那时已改为北京医学院),迄今已逾40年。   

自我记事起母亲每天都早早上班,晚上天黑了才能回家,即便是天长的夏日也是如此。那时的我,每到黄昏便在阳台上望着那些骑车归来的身影,翘首期盼着妈妈的出现;但是,我盼着天没黑就吃晚饭的小心思,几乎是从未实现的奢望。


忘不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那天夜里地动山摇,我家住的8层大楼许多人都跑出,天亮后仍不敢回家,也不去上班。而我的妈妈却像往常一样,依然穿着她那件黄色连衣裙,配上白色凉鞋,翩然骑上车,神情自若地去上班了。也就在那天,她加入了医疗队,匆匆赶赴唐山灾区救援了。在她工作的几十年间去过云南医疗队,西藏医疗队,还去过一个我们至今都不知是哪里,去执行什么任务的医疗队,只知道条件十分艰苦,回来后头发、身上都长了虱子;但我们从未听过她诉苦喊累,家信中充满了乐观和豁达的人生态度,以及对当地风土人情的描述、与团队同志们愉快相处时光。

渐渐地我明白了母亲热爱她的工作,为需要她帮助的人辛勤付出,从未有任何的抱怨。儿时,我曾喜欢一个美丽活泼的幼师实习生,整天唱歌跳舞弹钢琴,带小朋友做游戏,觉得那应该是我的追求;后来看过女飞行员的电影,那英姿飒爽的形象也吸引过我,还有许多许多……随着逐渐成长,看到母亲为她热爱的事业日日努力工作,每天很晚还要读书学习,为次日的手术写方案,而术后的手术记录则是由父亲依据解剖图谱,亲手为母亲画出;当然我也见证了那些被母亲救治的病人对她真诚的感激,很多人甚至成了多年的朋友。

在我心中,逐渐萌生了要成为母亲那样人的念头,要像母亲一样被人需要,受人尊敬;像母亲一样身披白甲,心系生命,为病患解除痛苦。为此,我放弃了插队招工回城的机会,当时家人非常不理解,问我为什么不愿意回城,我坚定的说:我就想上学,想学医。

我如愿以偿考进了父母亲的母校——北京医学院,在医疗系学习。我们这班同学用四年半的时间,完成了以往5年的学习,在校期间所有老师都是倾囊相授,而我们也是如饥似渴地学习,恨不得马上跨入临床,学以致用。

光阴荏苒,转眼间我在北大医院已逾40年,在此期间我从一名实习医生成长为主任医师、教授,我和母亲在不同的专业领域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也曾和母亲一起在医院的科研报告会上同台报告自己的论文、科研成果,又连续数年在医院的春节联欢会上联袂演出。

如果我们的医院是一颗参天大树,那我们则是与树干息脉相连的片片绿叶,如果救死扶伤的事业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我们则是激流中悄悄绽放的朵朵浪花。如今,北大医院即将迎来110周年庆典,母亲、我与代代北大医院人一样,被厚德尚道的文化所滋养,又会将其传承下去。 



撰稿:郭晓蕙


 



本视频/资讯/文章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医脉通内分泌科
关注医脉通内分泌科,快速获取国内外内分泌领域进展,及时查看指南更新,抢先知晓热门会议动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