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学】60首常用经方精讲(21):四逆汤方

健康   健康   2024-09-08 00:01   河南  

写在前面的话:上世纪90年代,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对卫生部和人事部认定的500名全国名老中医做了一个问卷调查,得出结论:绝大部分名老中医临床常用方不超过30首,其中经方及其变方高达21首,占比超过三分之二,充分说明了经方在中医临床中重要地位。但是,在很长时间里,经方被严重忽略,经方的价值没有充分发挥。之前我们已经系统的讲解了不少经方了,接下来我们还会继续这个工程。


所以,我们挑选临床常用60首经方来讲解,开通了“通讲60首常用经方”专栏,理论结合临床,力图做到通俗易懂。如果能够把这50首经方掌握并灵活的运用于临床,这个医生已经很了不得了!


愿各位老师,跟着我们的步伐,开启一段新的经方学习之旅!江湖名,中医道,中医的江湖愿你我砥砺前行(欢迎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每天一期,助力中医人的成长!)   

文/郭洁浩

通讲60首常用经方专栏。

四逆汤方

【方剂组成】 炙甘草9克 干姜8克 附子(生用)6 克

【用法】水煎温服。强人可酌增姜附量。

【方解】干姜、附子均属温中祛寒药,但干姜偏主寒饮上逆,而附子偏主寒饮下迫,二药合用则温彻上下,因成温中逐寒的重剂。

此即甘草干姜与干姜附子汤的合方,故治二方的合并证。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 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谐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 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注解:脉浮、自汗出、心烦、微恶寒,虽形似桂枝汤证,但无热而恶寒,则病已有从阳入阴之象,尤其小便数为胃虚不能以制水,脚挛急为津少不足以养筋。若反与桂枝汤攻表以发汗,则益虚津液,故四肢厥而咽中干,激动里饮更必烦躁而吐逆,因与甘草干姜汤温中逐饮,以治烦逆;以复其阳者,谓振兴其胃气,以复津液也。若厥愈足温,而脚挛急不已。再与芍药甘草汤缓其拘挛,其脚即伸。若由于津液亡失,胃中不和而谵语者,可与调胃承气汤微和胃气。假如重发汗或复加烧针,迫使大汗出,必致虚极的阴虚寒重证,虽亦必四肢厥逆,但非本方所能治了,当须四逆汤主之。

《伤寒论》第92条: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

注解:病发热,头痛,脉反沉,为少阴病麻黄附子细辛汤证。若不差,即指服过麻黄附子细辛汤后,若脉沉不解而身疼痛者,此是虚寒在里、血气外郁的证候,故宜四逆汤以救其里。

按:本条所述的身体疼痛,纯由于里气不振、血气外郁所致,已无关于表证,故谓当救其里,宜四逆汤。

《伤寒论》第225条: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 四逆汤主之。

注解:脉浮而迟,为表热里寒之应,今下利清谷,为寒极于里虚热外浮可知,故宜四逆汤主之。

《伤寒论》第323条: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注解:脉沉为里虚寒,少阴病见此脉,虽有表证亦宜四逆汤急温其里,缓则吐利厥逆等险恶证候随之而来。

《伤寒论》第324条: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

注解:少阴病,始得之,而手足寒脉弦迟,有以里虚有寒的表现,但其人饮食入口则吐,即不饮食则亦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显然是病有自里上越之机,肯定此为胸中实,气机受阻使手足寒、脉弦迟,而呈少阴病的外解,故当顺其势以本方吐之,不可下也。若其人只干呕,即不饮食入口则吐,亦无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之情者,则确为里虚有寒饮,慎不可吐之,而宜以四逆汤温之。

《伤寒论》第353条: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 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注解:大汗出,为精气亡于外。然不去,为邪反留于内腹内拘急,津虚并复有寒,四肢疼痛,外邪亦兼血郁,中气沉衰因又下利,阳去入阴,故厥逆而恶寒,则宜四逆汤主之。

按:大汗出而热不去,已是精却邪胜之象,又复下利以至厥逆,胃气已极沉衰。此时虽有表候亦急宜救里,若误与桂枝汤以攻表,则祸变立至。

《伤寒论》第354条: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注解:大汗,大下利均足以亡津液、亡血液,若至血气不充于四末而厥冷者,已虚极陷于阴证,宜以四逆汤主之。

《伤寒论》第372条: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注解:见桂枝汤方。

《伤寒论》第377条: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注解:胃虚有寒则呕而脉弱,上虚不能以制下,故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而见厥,更属阴寒内盛,虚阳外浮的恶候,故为难治,亦只宜四逆汤主之。

按:本条所述,乍看似无关于生死大证,实际不然,其关键就在身有微热见厥的“见”字上面,里阴证以至于厥,反有微热见于外,多属残阳欲息的凶候。以是可知,呕和小便利,亦非一般痰饮水气的为患,大有上越下泄的虚脱情况。此时惟有以本方温中救里的一策。振起一分胃气,即有一分生机,舍此更无别法。

《伤寒论》第388条: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注解:既吐且利,又复汗出,津液亡失至速,组织枯燥,故四肢拘急,虚极转阴,故四肢厥冷,虽发热恶寒则宜舍表而救里,宜四逆汤主之。

《伤寒论》第389条: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注解: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则津液亡失于上下内外。下利清谷则寒已甚于里,寒甚于内者,热常浮于外,故内寒外热。胃阳不振、津液虚竭,故脉微而欲绝,此种情况只有急于温中以滋液,以四逆汤主之。

按:以上二条,均述霍乱的虚脱重证,皆属津液外脱、虚寒内甚的危笃证候,乘其生机未至断灭,急以本方温中救里,胃气一振,则谷气布,津液复,还可望其得生。

【辨证要点】四逆、脉微欲绝里虚寒甚者。

【常用加减】

1.兼脉微欲绝,面赤,干呕,咽痛等阴盛格阳、真寒假热证者,倍附子、干姜量。(通脉四逆汤)

2.寒极格热,药难入口者,加童便、猪胆汁。(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3.阴阳俱虚,阴阳将脱者,加人参、熟地、当归。(景岳六味回阳饮)

4.大吐、大泻、大汗及大岀血者,加人参,名四逆加人参汤。

5.出血或心下痞复恶寒、疲倦、面色发暗者, 合三黄泻心汤。

运用与发挥

1.治伤寒阴证,唇青面黑,身背强痛,四肢厥冷,及诸虚沉寒等证。(《医林集要》)

2.治五脏中寒,口噤,四肢强直,失音不语,或卒然晕闷,手足厥冷者。(《济生方》)

3.凡阴证,身静而重,语言无声,气少难以喘息,目睛不了了,口鼻气冷,水浆不下,大小便不禁,面上恶寒,有如刀刮者,先用艾灸,次服四逆汤。(《万病回春》)

4.前列腺炎。症见恶寒蜷卧,神靡纳呆,睾丸坠胀,牵引少腹凉麻疼痛,尿频阳痿,舌淡白,苔白根淡黄厚腻,脉沉微细。(《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

5.脑冷;气喘痰鸣;耳肿皮色如常;唇焦舌黑,不渴少神; 喉痛畏寒足冷;喉痛身大热,面赤目瞑,舌冷;吐血困倦;齿缝出血;朝食暮吐,完谷不化;足心热不渴尿多;面赤发热,汗出抽掣;大便下血,气短少神;头摇面白少神;背冷目瞑舌肿硬而青;唇肿赤而不渴;鼻涕如注,面白少神;尿多;周身发起包块,皮色如常;周身忽现红片如云,不热不渴;发热谵语,无神不渴;两目白睛青色;两目赤雾缕缕,微胀不痛;阴霍乱。(《伤寒论类方汇编》)

6.四逆汤注射液有强心升压,改善微循环的作用。(《伤寒论方证研究》)

7.急性心肌梗塞。猝心痛时,面苍白、甚青黑,心悸气短,恶寒冷汗,肢厥,下利清谷或二便失禁,脉微欲绝或结代。(《岳美中论医集》)

8.休克,特别对心源性休克有特效。(《三部六病精义》)

9.足跟夜痛昼止四月,神倦,舌淡苔白腻,脉沉细。四剂愈。(《四川中医》1985;4:10)

10.狂证。伴脉沉迟无力,舌红津枯而不渴,喜热饮。(《吴佩衡医案》)

11.便秘。伴面青,舌黑不燥,脉沉伏,身冷嗜睡,腹胀不 痛。(《上海中医药杂志》1964 ;6:41)

方歌

四逆汤中附草姜,阳衰寒厥急煎尝,

腹痛吐泻脉沉细,急投此方可回阳。

杏林明医
获取中医健康知识,请点击右上方【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