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学】60首常用经方精讲(22):苓桂术甘汤方

健康   健康   2024-09-16 00:01   河南  

写在前面的话:上世纪90年代,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对卫生部和人事部认定的500名全国名老中医做了一个问卷调查,得出结论:绝大部分名老中医临床常用方不超过30首,其中经方及其变方高达21首,占比超过三分之二,充分说明了经方在中医临床中重要地位。但是,在很长时间里,经方被严重忽略,经方的价值没有充分发挥。之前我们已经系统的讲解了不少经方了,接下来我们还会继续这个工程。


所以,我们挑选临床常用60首经方来讲解,开通了“通讲60首常用经方”专栏,理论结合临床,力图做到通俗易懂。如果能够把这50首经方掌握并灵活的运用于临床,这个医生已经很了不得了!


愿各位老师,跟着我们的步伐,开启一段新的经方学习之旅!江湖名,中医道,中医的江湖愿你我砥砺前行(欢迎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每天一期,助力中医人的成长!)   

文/郭洁浩

通讲60首常用经方专栏。

苓桂术甘汤方

【方剂组成】茯苓12 桂枝10 白术9 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此于桂枝甘草汤中加利尿逐水的苓术,故治心下悸欲得按而里有水饮、见小便不利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注解:太阳伤寒,法宜发汗,若吐若下,均属误治。表不解,故气上冲胸。若里有水饮,更必伴冲气以上犯,心下逆满起则头眩即其候也。脉沉紧为寒饮在里之应,虽表解,亦不可发汗,若误发之,则势必动及经脉,将使身为振振摇的剧变,无论发汗与否,均宜苓桂术甘汤主之。

按:平时即有水饮的人,若患外感而误施吐下,表不解而气上冲者,最易使水伴气冲上犯,气上冲胸,心下逆满、起则头眩即水伴气冲的为候,亦即本方的主证。此时与本方降冲气以逐水饮,则上证治而表自解。若再误发其汗,不但表不解,而且激动里饮更必使其人身为振振摇,当然此时还宜以本方治之。

《伤寒论》第160条: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注解:此即上条重出,前之脉沉紧,是指发汗前,此之脉甚微,乃指发汗后。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虽亦皆气冲饮逆的为证,但较发汗前已更重一等,经脉动惕即前之身为振振摇的互词。久而成痿,谓此证若不速治,久将成为肢体不用的痿证。

按:此条虽未提治法方药,但据所述肯定是苓桂术甘汤方证。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16条: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注解:《金匮要略》谓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心下有痰饮,即胃中有停饮。胸胁支满,目眩亦水气冲逆的为候,故以苓桂术甘汤主之。

按:本方治头晕目眩确有良效,若无气冲之候者则不验。 若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胸胁支满等均属其候,临证时宜注意。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17条: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注解:《金匮要略》谓:“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悸,微者短气;短气为胃有散饮的征候,利其小便则饮即去,宜适证选用苓桂术甘汤或肾气丸。

按:就去微饮而治短气这一点,二方均有用之的机会,但不是说任取一方即能治之。临证时仍宜细辨自在言外。

【辨证要点】 头晕目眩、或短气小便不利见气上冲者。

【常用加减】

1.脾虚者,加人参;

2.痰多者,加陈皮、半夏;

3.短气不得平卧者,加干姜、细辛、五味子;

4.眩晕甚者,加泽泻;

5.惊悸者,加龙骨、牡蛎。

运用与发挥

1.治胸满支饮上冲、目眩及睑浮肿者。(《眼科锦囊》)

2.胃水常引发目疾、赤痛而多哆泪,本方加车前子奇效。(《伤寒论今释》)

3.神经性心脏病、慢性肋膜炎之积水、气逆、小便不利、 神经性高血压、头晕目眩、眼结膜炎、慢性湿性胃卡它、轻微脚气等。(《古方临床之运用》)

4.冠心病。症见心胸痛,心悸短气,夜间气上冲咽,水滑舌,脉沉弦结。(《刘渡舟验案精选》)

5.消渴。伴小便清长,苔白腻,脉濡数。(《吉林中医药》 1992;1:28)

6.便秘。伴气上冲,眩晕,浮肿,小便不利,舌胖淡,苔水滑。(《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77;1:22)

7.合四物汤治新产后感寒咳嗽。其舌胖白润,脉细数而滑。(《治验回忆录》)

8.喘息。伴气上冲逆,咽喉窒塞,畏寒,痰如浮沫,二便艰涩,面赤足冷。(《谢映庐医案》)

【方歌】

苓桂术甘仲景方,健脾化饮又温阳;

中阳不足饮停胃,胸胁支满悸眩施。

杏林明医
获取中医健康知识,请点击右上方【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