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人常见的足跟痛,内外合治效果更快更好!

健康   2024-10-08 00:01   河南  

来源|《全国名老中医韦绪性辨治疼痛病精要》


 导读 

跟痛症是以足跟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疾病的总称,多由于跟骨及周围组织损伤造成无菌性炎症引起,常见于40~60岁的中老年人。本病包括跟下脂肪垫炎、跖筋膜炎、跟后滑囊炎、跟腱炎、跟骨骨刺等。中医对此有独特见解和优秀的疗效!


跟痛症,西医学治疗一般采用封闭,手术疗法等,但疗效不确切,易反复发作。中医学认为,足跟痛与肾虚、劳损等病因关系密切,一旦局部受损,则痛在足跟,而病在全身。

中医治疗跟痛症,重视整体,疗法丰富,优势明显。本病大抵属于中医学“足痛”“跟痛”“骨痹”等范畴。

一、临证思维

中医学对跟痛症的认识有着悠久历史。《黄帝内经》中称其为“踵痛”。韦师(韦绪性)认为,跟痛症的发病与内因、外因皆有密切关系。

外因中除了外力直接伤害外,外感六淫诸邪或邪毒感染均可致筋骨、关节受损;内因主要与肝、肾关系密切,肝、肾二经及其分支别络绕跟部行走,肝主筋、主藏血,而肾主骨,藏精生髓。

年迈之躯,肝肾不足,精血亏虚,经脉失充,则筋失所养,骨失所主,骨萎筋弛,不荣则痛;或无以抵御外邪,致风寒湿热等邪侵袭,邪滞足跟部经络,局部瘀阻不通,不通则痛而发病。

本病的治疗应分清虚实、寒热,遵循“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湿、瘀血之证,治疗当以祛寒除湿或活血祛瘀为主;虚者多以肝肾两虚为主,故宜滋养肝肾,兼以养血活络。虚实夹杂者,应扶正与祛邪兼顾。

清代名医徐灵胎有“汤药不足尽病”之论,对熨浴、按摩等外治法给予很高评价,因此韦师强调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外治疗法,使药力直接作用于局部,增加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加速对药物的吸收,故收效快捷。

二、外治疗法

1.敷贴疗法

取麻黄、独活各60g,炒白芥子20g,罂粟壳15g,血竭10g,共研细末,用生姜汁加入适量水调成糊状,摊在敷料上约0.2cm厚,敷于患处,用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亦可外贴活血止痛膏、狗皮膏、关节止痛膏等,用药前用温水泡脚,以利于药物的吸收。

2.推拿疗法

点按揉压足跟部痛处,并且按揉太溪、昆仑、涌泉、大钟、三阴交、照海、然谷、承山、阴陵泉等穴位。

3.鞋垫疗法

取乌头、细辛、艾叶、红花各等份,冰片适量,研末,按鞋垫大小制作布袋,将药末装入布袋内约0.3cm厚,封口,放入鞋内,每3天更换一次。

4.足浴疗法

取川乌、草乌、麻黄、艾叶、花椒、红花、地龙、刘寄奴、川牛膝各20g,鸡血藤40g。酌情加减。加水约2500mL,用文火煎20分钟,将药液倒入盆内,加白酒100mL,熏双足、待药液温度能耐受,再浸浴双足,每次30分钟,每天浸浴2次。每剂药用3天。

5.针灸疗法

以足跟局部和足少阴、足太阳经腧穴为主,如太溪、照海、昆仑、申脉、悬钟、阿是穴等,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气虚者加脾俞、足三里,以健脾益气;肝肾不足者加肝俞、肾俞、复溜,以补益肝肾;痛引小腿者加承山、阳陵泉,以柔筋止痛;血瘀者加膈俞、太冲,以活血祛瘀。

此外,应嘱患者在治疗期间少站立、少走路,以减少足跟部负重刺激;穿鞋宜用宽松的软底鞋,如旅游鞋等,以减少对足跟的刺激和损伤。

三、内治原则

本病以辨虚实为要点,其中以虚实夹杂证居多。

首先应从发病特点及病程长短辨,若有创伤史,发病急,且疼痛重,病程短者,多属实证;若发病缓慢,隐隐作痛,且病程长者,多属虚证;病情迁延难愈者,多属肝肾亏虚,兼瘀血、寒湿等邪实之虚实夹杂证。

其次应从证候特点辨,若有感受风寒外邪,或涉水淋雨,或居住湿地等病史,而足跟疼痛,甚则肿胀,下肢沉重,恶寒肢冷,得温痛减,伴全身酸痛,舌质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紧者,属寒湿证;

若老年体虚之人足跟疼痛,病程日久,行动无力,劳则加重,伴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面色无华,舌质淡,脉弦细者,属肝肾亏虚证;

有外伤史或奔走跳跃史,呈牵扯样疼痛或刺痛,局部肿胀、压痛或跛行,舌质黯,苔薄白,脉弦紧者,属气滞血瘀证;

若足跟疼痛,多为钝痛或针刺样疼痛,受寒或劳累后加重,不能久行、久立,甚至行走困难,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紧者,属骨刺证。

四、验案举隅

(一)气阴两虚,筋骨失荣案

郭某,女,52岁。2012年5月12日初诊。

主诉:左足跟疼痛5个月。

病史:患者左足跟痛5个月,经用中药足浴等外治疗法治之,未获显效。

刻诊:左足跟疼痛,晨起不能着地,活动片刻后,才能走路,但走路稍多即左足跟疼痛加重,疲乏无力,时感头晕,口干口渴,大便干,2~3天一行,舌质淡红,苔薄白而干,脉弦细。

X线摄片示:左足跟骨结节部骨刺形成。

证属气阴两虚,筋骨失荣。治宜益气养阴,柔筋活络。方以参芪地黄汤加减:

处方:
太子参20g,黄 芪30g,熟地黄20g,
山茱萸12g,山 药20g,牡丹皮 9 g,
茯 苓12g,泽 泻12g,当 归20g,
续 断12g,桑寄生20g,怀牛膝15g,
枳 壳 9 g,炙甘草6g。


日1剂,水煎400mL,分2次温服。

同时运用上述足浴疗法浸浴双足,每次30分钟,每天浸浴2次。

二诊:按上述疗法内、外兼治21天,足跟疼痛逐渐消失,遂改服济生肾气丸,巩固疗效,以善其后。

按:参芪地黄汤出自清·沈金鳌《沈氏尊生书》,系六味地黄汤加人参、黄芪而成。韦师用本方治疗此证,强调以六味地黄汤滋补肝肾之阴为基础,以人参、黄芪健脾益气为主药,并用温而不燥的太子参代人参。
《珍珠囊》认为,黄芪疗各种虚损不足,取其补气之中,寓活血生血之用,以达滋生化之源之效,合太子参以增强益气之功;加入桑寄生、怀牛膝、续断,柔筋活络,兼寓强筋骨、健腰膝之用;当归养血活营;枳壳理气和胃,以防六味地黄汤滋腻碍胃。全方共奏补气阴,益精血,强筋骨之效。

(二)气血瘀滞,痹阻脉络案

白某,男,63岁。2013年8月11日初诊。

主诉:右足跟疼痛2年余,加重1月。

病史:患者为工人,长期站立工作,于2年前开始右侧足跟疼痛,时痛时止,未曾治疗。

刻诊:近1个月来足跟疼痛不止,呈刺痛,局部肿胀、压痛,行走疼痛加重,舌质紫黯,苔薄白,脉沉弦。

足跟X线摄片示:跟骨结节前方骨赘形成。

证属气血瘀滞,痹阻脉络。治宜活血止痛,祛瘀消肿。方选七厘散内服,外用鞋垫疗法。

处方:七厘散口服,一次1.5g,每天2次。

鞋垫疗法:取乌头、细辛、艾叶、川芎、红花各等份,冰片适量,研末,按鞋垫大小制作布袋,将药末装入布袋内约0.3cm厚,封口,放入鞋内,每3天更换一次。

二诊:内外兼治3天疼痛减轻,治疗至1周疼痛未作。患者诉“小法治顽疾”,颇感神奇。嘱其继续用药1周,以巩固疗效。1年后该患者陪病人前来就诊,告知停药期间因劳累疼痛偶作,自行口服七厘散,外用鞋垫疗法疼痛可止。

按:韦师认为,该患者为积劳成损,筋骨经络受伤,气血运行不畅,致足跟部瘀血阻滞引起疼痛,故促进气血运行是其治疗的一个重要环节。

七厘散方中重用血竭,可活血化瘀止痛;乳香、没药、红花功擅活血止痛,祛瘀消肿;冰片、麝香辛香走窜,能除瘀滞而止痛。鞋垫疗法中,将乌头、细辛、艾叶、红花、川芎、冰片合用,作用于足跟局部,辛香走窜,能温通经络,活血化瘀,具有较强的止痛作用。

患者所用之药,药源充足,价格低廉,使用方便,副作用少,效果显著,常有四两拨千斤之力,堪称一绝。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之功效。

(三)肾虚血瘀,骨萎筋弛案

李某,女,58岁。2013年10月12日初诊。

主诉:右足跟痛半年余,加重1周。

病史:患者系小学教师,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足跟痛,经自行足浴和局部先后贴多种止痛膏,疼痛可稍缓解,但移时仍痛,近1周疼痛明显加重。

刻诊:右足跟痛如针刺,每于休息时或晨起疼痛加重,活动后减轻,伴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尿频,畏寒肢冷,舌质黯淡有瘀点、瘀斑,脉沉细无力。

跟骨侧位X线片示:跟骨骨刺。

证属肾阳亏虚,脉络失煦,瘀血痹阻,骨萎筋弛。治宜温肾散寒,壮骨柔筋,化瘀通络。方以右归丸加减,并配服七厘散,外用足浴疗法。

处方:
熟地黄15g,山 药20g,酒萸肉12g,
枸杞子15g,制附子12g,菟丝子25g,
鹿角胶12g,盐杜仲12g,肉 桂 2 g,
当 归15g,川牛膝20g。

日1剂,水煎400mL,分2次温服。制附子用文火先煎1小时,鹿角胶烊化兑入。配服七厘散,一次1.5g,每天2次。嘱其注意局部保暖,避免寒冷剌激。

足浴疗法:取川乌、草乌、麻黄、艾叶、花椒、红花、地龙、川芎、川牛膝各20g,鸡血藤40g。加水约2500mL,用文火煎20分钟,将药液倒入盆内,加白酒100mL,熏双足、待药液温度能耐受,再浸浴双足,每次30分钟,每天浸浴2次。每剂药用3天。

二诊:10月20日复诊,右足跟痛明显减轻,晨起仍有轻微疼痛,足部畏寒改善,前方去附子,再进7剂。外用方药守上方。

三诊:右足跟痛基本消失,已不影响日常活动。改服右归丸,配合上述足浴疗法治疗1个月,足跟痛止,随访1年无复发。

按:肾藏真阴真阳,肾阳虚则不能温煦脉络。而足跟部为筋骨聚集之处,患者长期站立,筋骨劳损,气血凝滞,“不通”与“不荣”并存,发为本病。其肾虚为本,血瘀为标,本虚标实。故治当温补肾阳与活血化瘀并用,相得益彰。

右归丸由金匮肾气丸减去泽泻、茯苓、牡丹皮之“三泻”,加鹿角胶、菟丝子、杜仲、枸杞子、当归而成,增加了温补的作用,使药效更能专于温补。方中以附子、肉桂、鹿角胶为君药,温补肾阳,填精补髓。臣以熟地黄、枸杞子、山茱萸、山药滋阴益肾,养肝补脾。

佐以菟丝子补阳益阴,固精缩尿;杜仲补益肝肾,强筋壮骨;当归养血和血,助鹿角胶以补养精血。加入川牛膝功善下行,以活血化瘀,强筋益肾。合用七厘散以活血化瘀止痛。加上局部药物泡浴,相辅相成,增加疗效。诸药配合,标本兼治,共奏温补肾阳,化瘀止痛之功。

杏林明医
获取中医健康知识,请点击右上方【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