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跟痛症是以足跟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疾病的总称,多由于跟骨及周围组织损伤造成无菌性炎症引起,常见于40~60岁的中老年人。本病包括跟下脂肪垫炎、跖筋膜炎、跟后滑囊炎、跟腱炎、跟骨骨刺等。中医对此有独特见解和优秀的疗效!
中医治疗跟痛症,重视整体,疗法丰富,优势明显。本病大抵属于中医学“足痛”“跟痛”“骨痹”等范畴。
外因中除了外力直接伤害外,外感六淫诸邪或邪毒感染均可致筋骨、关节受损;内因主要与肝、肾关系密切,肝、肾二经及其分支别络绕跟部行走,肝主筋、主藏血,而肾主骨,藏精生髓。
年迈之躯,肝肾不足,精血亏虚,经脉失充,则筋失所养,骨失所主,骨萎筋弛,不荣则痛;或无以抵御外邪,致风寒湿热等邪侵袭,邪滞足跟部经络,局部瘀阻不通,不通则痛而发病。
若老年体虚之人足跟疼痛,病程日久,行动无力,劳则加重,伴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面色无华,舌质淡,脉弦细者,属肝肾亏虚证;
有外伤史或奔走跳跃史,呈牵扯样疼痛或刺痛,局部肿胀、压痛或跛行,舌质黯,苔薄白,脉弦紧者,属气滞血瘀证;
若足跟疼痛,多为钝痛或针刺样疼痛,受寒或劳累后加重,不能久行、久立,甚至行走困难,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紧者,属骨刺证。
刻诊:左足跟疼痛,晨起不能着地,活动片刻后,才能走路,但走路稍多即左足跟疼痛加重,疲乏无力,时感头晕,口干口渴,大便干,2~3天一行,舌质淡红,苔薄白而干,脉弦细。
X线摄片示:左足跟骨结节部骨刺形成。
证属气阴两虚,筋骨失荣。治宜益气养阴,柔筋活络。方以参芪地黄汤加减:
太子参20g,黄 芪30g,熟地黄20g,
山茱萸12g,山 药20g,牡丹皮 9 g,
茯 苓12g,泽 泻12g,当 归20g,
续 断12g,桑寄生20g,怀牛膝15g,
枳 壳 9 g,炙甘草6g。
日1剂,水煎400mL,分2次温服。
同时运用上述足浴疗法浸浴双足,每次30分钟,每天浸浴2次。
《珍珠囊》认为,黄芪疗各种虚损不足,取其补气之中,寓活血生血之用,以达滋生化之源之效,合太子参以增强益气之功;加入桑寄生、怀牛膝、续断,柔筋活络,兼寓强筋骨、健腰膝之用;当归养血活营;枳壳理气和胃,以防六味地黄汤滋腻碍胃。全方共奏补气阴,益精血,强筋骨之效。
刻诊:近1个月来足跟疼痛不止,呈刺痛,局部肿胀、压痛,行走疼痛加重,舌质紫黯,苔薄白,脉沉弦。
足跟X线摄片示:跟骨结节前方骨赘形成。
证属气血瘀滞,痹阻脉络。治宜活血止痛,祛瘀消肿。方选七厘散内服,外用鞋垫疗法。
七厘散方中重用血竭,可活血化瘀止痛;乳香、没药、红花功擅活血止痛,祛瘀消肿;冰片、麝香辛香走窜,能除瘀滞而止痛。鞋垫疗法中,将乌头、细辛、艾叶、红花、川芎、冰片合用,作用于足跟局部,辛香走窜,能温通经络,活血化瘀,具有较强的止痛作用。
患者所用之药,药源充足,价格低廉,使用方便,副作用少,效果显著,常有四两拨千斤之力,堪称一绝。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之功效。
刻诊:右足跟痛如针刺,每于休息时或晨起疼痛加重,活动后减轻,伴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尿频,畏寒肢冷,舌质黯淡有瘀点、瘀斑,脉沉细无力。
跟骨侧位X线片示:跟骨骨刺。
证属肾阳亏虚,脉络失煦,瘀血痹阻,骨萎筋弛。治宜温肾散寒,壮骨柔筋,化瘀通络。方以右归丸加减,并配服七厘散,外用足浴疗法。
熟地黄15g,山 药20g,酒萸肉12g,
枸杞子15g,制附子12g,菟丝子25g,
鹿角胶12g,盐杜仲12g,肉 桂 2 g,
当 归15g,川牛膝20g。
日1剂,水煎400mL,分2次温服。制附子用文火先煎1小时,鹿角胶烊化兑入。配服七厘散,一次1.5g,每天2次。嘱其注意局部保暖,避免寒冷剌激。
右归丸由金匮肾气丸减去泽泻、茯苓、牡丹皮之“三泻”,加鹿角胶、菟丝子、杜仲、枸杞子、当归而成,增加了温补的作用,使药效更能专于温补。方中以附子、肉桂、鹿角胶为君药,温补肾阳,填精补髓。臣以熟地黄、枸杞子、山茱萸、山药滋阴益肾,养肝补脾。
佐以菟丝子补阳益阴,固精缩尿;杜仲补益肝肾,强筋壮骨;当归养血和血,助鹿角胶以补养精血。加入川牛膝功善下行,以活血化瘀,强筋益肾。合用七厘散以活血化瘀止痛。加上局部药物泡浴,相辅相成,增加疗效。诸药配合,标本兼治,共奏温补肾阳,化瘀止痛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