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门体育说|宋逸菲:从海淀体校到北大,宠辱不惊迎难而上

教育   2025-01-06 20:03   北京  

序言

在运动场上,

他们用汗水和拼搏书写青春的故事。

在学术的天地里,

他们用智慧和坚持点亮未来的方向。


他们是竞技精神的传承者,

也是全面发展的践行者。


他们的故事,不只是追求卓越的一段旅程,

更是一次次迎接挑战、突破自我的过程。


每一个荣耀时刻的背后,

都有着不为人知的辛勤付出;

每一声喝彩的背后,

都是无数次默默坚持的积累。


他们用行动证明,

体育不仅仅是比赛的胜负,

更是心灵的磨练,

是一种不断追求进步的信念。


让我们通过这个栏目,走近这些运动员,

了解他们的成长历程,

感受他们挑战自我、追逐梦想的风采,

一同见证体育与青春交织的精彩篇章。


来自北京海淀的宋逸菲,自6岁起便开始接触羽毛球,如今已在球场上挥洒12年的青春。她曾多次代表学校和北京市征战全国及市级各类赛事,凭借出色的表现斩获了77个个人冠军,并三度荣膺国家一级运动员的称号

宋逸菲和她的奖牌 


和羽毛球结缘

虽然小时候便在父亲的引领下很早就接触了羽毛球,但宋逸菲真正开始正规的训练是在小学时期。那时的她每天放学后都会到海淀体校打球,尽管枯燥而艰苦的训练于同龄人来说或许难以坚持,但对羽毛球充满热爱的宋逸菲却从未感到丝毫厌倦。小升初时,她凭借优异的羽毛球特长顺利通过测试,进入了北京市羽毛球特色传统项目学校。

宋逸菲在场地训练


压力与挑战

升入中学,学习压力陡然上升,兼顾学习和训练成为了她的必修课。对学习和打球的双重热爱教会了她享受这个过程。去训练的路上,她抓紧时间背诵古诗文;公园里,她也不忘带上心爱的羽毛球拍,随时练习挥拍。也正是如此,宋逸菲成为同学们眼中的“六边形战士”。除了在球场上屡次夺牌,她的学习成绩稳定于年级前列,还被评为北京市三好学生、北京市优秀学生干部。


高中时面对不小的升学压力,宋逸菲曾认真考虑过在体育和学业当中选择其一。经过深思熟虑,她与家人决定两者并重。尽管过程十分艰辛,伴随着巨大的压力,但她也更加坚定了理想和方向。


高三上学期,宋逸菲迎来了羽毛球生涯中最令人难忘的一场比赛——代表北京出战学生(青年)运动会。在混双决赛中,她和搭档一度处于劣势,但凭借冷静的心态和不懈的拼搏,他们在关键时刻成功逆转,最终战胜强劲对手,夺得校园中学组混双冠军。也正是这一枚金牌让宋逸菲成功获得了北京大学体育特长生的报考资格。

学运会颁奖仪式 


进入北大

初入北大时,宋逸菲的球技水平和驰骋在大学赛场的师哥师姐们还有不小差距,她也常常因为训练中跟不上队友的节奏而苦恼。为了跟上大家的步伐,她主动加强力量与体能训练,努力弥补自己的短板。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懈努力,宋逸菲代表北大羽毛球队在首都高等学校羽毛球比赛中斩获女双亚军和女团亚军。

锦标赛合影(第一排右四)


未来的憧憬

在繁忙的学习与打球日程之外,宋逸菲的休闲时光依然与羽毛球紧密相连。她不仅热衷于在手机上浏览羽毛球相关的视频内容,还紧跟国际赛事的步伐,仔细研究顶尖运动员的场上布局与战术策略,以此作为自我提升的宝贵资源。羽毛球,这项运动早已深深融入她的血脉之中,也预示着她未来职业生涯的明确方向。她立志投身于大学体育教育的行列,并以读博为目标。她说:“未来的大学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更激烈的竞争和挑战将接踵而来。我会继续寻找新的动力、迎难而上。”




 文字 | 黄俊恒、宋逸菲

采访 | 李晨安

                       图片 | 宋逸菲、李晨安

排版 | 于建皓

责编 | 陈江芸



新传人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团委微信公众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