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门师说|李诗语:在跨媒介叙事中探索学术之路

教育   2024-12-23 20:01   北京  



前言

“南门师说”青年教师访谈活动是新闻与传播学院团委学术调研部于2023年4月发起的品牌活动。本学期,“南门师说”栏目联合学院第24期团校,由团校大一学员开展新闻稿采访及写作,以增进学院师生交流、树立学术榜样,为同学们提供了解青年教师的机会。


第五期活动,我们有幸邀请到了学院博士后、讲师李诗语老师分享她的学术经历。




教师介绍

李诗语老师

李诗语,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雅博士后,北京大学艺术学博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影视传播、跨媒介叙事与中国电影史研究,在《当代电影》《电影艺术》《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等发表论文及译文10余篇,参与国家社科基金等各类项目5项。



2024年是李诗语来到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第一年,从本科到博士后,李诗语在北大这片学术氛围浓厚的土地上,她以独特的专业视角和不懈的探索精神深耕电影与艺术理论领域。近日,我们有幸对李诗语老师进行了专访,听她讲述自己的学术之路和成长历程。


01

初入燕园,开启学术之旅


“其实我大一的时候没有想过会走学术的路,或者说我大一的时候甚至没有想过我会走什么路。”我们的采访从李诗语的本科时代聊起。初入燕园,带着对未知的好奇,李诗语选择将艺术学院作为自己的起点。她坦言,大一时的自己并不知道未来想要什么,但正是这份迷茫与不确定性,驱使她不断去尝试与探索,借助北大的资源与平台,李诗语在燕园里肆意生长。

在艺术学院的学习过程中,“人们在不同的媒介形式和技术条件下如何讲故事”这个问题引起了李诗语的兴趣。“其实走学术这条路,我其实也是刚开始碰到了一些困难,反倒发现了自己的爱好。”当初的李诗语也并不擅长论文写作,但是在学校鼓励学术的氛围里以及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她逐渐发掘出了自己的学术兴趣和学术潜能。后来,她参加了学校的挑战杯、本科生校长科研基金等学术活动,在一步步探索中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学术之路。

在北大的学习经历不仅让李诗语收获了丰硕的学术知识,更为她提供了国际化的视野和平台。大二升大三的暑假,李诗语在国际组织部的带领下前往日本,与当地学生进行了为期十天的深入交流。“就从那开始,我逐渐意识到了学校给了我们机会、底气和勇气去引导我走向这个世界,提醒我们要在这个世界的前沿,去跟真正的人交流,去在国际舞台上拓展我的视野和思维,然后践行责任,发展能力。”自此,她几乎每年都会出国交流学习,曾先后前往香港、德国、意大利、瑞士、爱尔兰、白俄罗斯和美国等地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这些国际化的经历拓宽了她的学术视野,让她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世界各地的学术动态和研究趋势,在学术交流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02

深耕跨媒介叙事,开拓叙事传播新视野

李诗语老师接受同学采访

在谈到是如何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时,李诗语告诉我们,“我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几个跨越,一个是跨媒介的叙事,还有一个是跨学科的比较。选择这个方向也是最早来源于兴趣,本科的时候我就说,其实我一以贯之的感兴趣的问题,就是人如何通过不同的形式来讲故事。”在本科阶段的学习中,李诗语对影像时代的叙事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参与了当时关于流行电影的学术讨论。在研究的过程中,她发现自己研究的视野会很自然地追溯到小说、戏剧等艺术形式,逐渐领悟到“电影的源头其实是小说和戏剧,电影这种叙述形式本身就是跨媒介的产物”。

在各种改编、跨媒介叙事现象层出不穷的环境下,李诗语研究了一系列跨媒介改编的影视作品。经历了由浅入深的过程,在硕士阶段,李诗语最终走向了研究跨媒介叙事的研究方向,并参加了一些学术会议,也取得过一些奖项,越发浓厚的兴趣和有力的反馈也使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

回望博士期间的研究过程时,李诗语说,“当时我发现跨媒介现象不是今天才有的。早在中国电影史之初,在二三十年代、三四十年代,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国早期电影时期就已经存在了。”在此基础上,她通过对电影小说的不懈挖掘,揭示了当时人们如何通过文字与影像的交织来表达对世界的理解。这一研究不仅有助于填补中国电影史研究中的空白,也为跨媒介叙事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时间来到2024年,身为博士后的李诗语来到了新闻与传播学院,继续她的学术探索。她在关注跨媒介叙事的同时,也关注跨媒介传播,研究人们如何在复杂的现实情境下、跨媒介的环境中生存并去理解影像

李诗语还给我们分享了自己投身北大新传的原因。在本硕期间,她曾广泛接触过新传开设的课程,与新传的老师也保持着密切的交流。李诗语说,希望自己能够通过在新传的深造来实现学术领域的跨越和突破,同时她也敞开心扉,“我也还是希望能够回归到人和社会的关系中。因为我觉得新闻学科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关注人和社会的关系。而且,我也想试一试,当我的学术的主视角变成了传播的时候,再去看我曾经的研究对象,再去看那些现象的时候有哪些不一样。我如何能在人和社会的关系,信息传播的环境下去思考这些现象的意义。”


03

对短视频与微电影发展的看法

在我们谈到当前短视频和微电影盛行的现象时,李诗语对于电影的发展前景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电影之死论调其实并不新鲜,从电影产生开始,这个话题就一直在出现。”无论是默片时代向有声片的转变、黑白片向彩色片的转变还是胶片向数字技术的转变,都曾经引发过类似的讨论。“然而,”她抛出一个具有启发性的观点,“我觉得电影没有死,它只是在变化。讨论背后实际上是我们对电影是什么,这样的一个本体论的看法。”

结合时代和技术的发展,李诗语说,这种短微影像的出现反映出人们在总体屏幕的时代处理大量信息的需要,它反映的是人与世界、人与信息的关系。她认为她的研究,重要的不是短微影像本身,而是要看到它们所反映的人的需求和生存境况以及它们所带来的新的叙事可能性和表达方式



04

寄语新一代新传学子:勇敢探索未知世界

在采访的最后,李诗语寄语正在成长中的新一代新传学子:“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下,感到迷茫是正常的现象,不用过于担心或焦虑。重要的是打开自己,去全身心地、勇敢地、真诚地向内认识自我和向外认识世界。”她鼓励我们要充分利用北大提供的丰富资源和广阔平台去尝试、去体验、去试错、去沟通,这些经历将会带来远大于我们想象的反馈和收获,并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从而“学以成人”。



新闻稿采访及写作 | 杨焯稀 陈若男 何畅 吕佳仪 陆丹旎 王爱萍

排版 | 陈家家

责编|高思语

部分照片来自于网络

新传人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团委微信公众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