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南门师说”青年教师访谈活动是新闻与传播学院团委学术调研部于2023年4月发起的品牌活动。本学期,“南门师说”栏目联合学院第24期团校,由团校大一学员开展新闻稿采访及写作,以增进学院师生交流、树立学术榜样,为同学们提供了解青年教师的机会。
第四期活动,我们有幸邀请到了学院博士后、讲师马爱芳老师分享她的学术经历。
教师简介
马爱芳,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博雅博士后,巴黎政治学院欧洲研究与比较政治中心副研究员,2022年在巴黎政治学院欧洲研究与比较政治中心获得政治学博士学位,目前从事人工智能的国内和国际监管工作。主要研究主题为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双重监管、在线行动主义、互联网公司、互联网治理、人工智能。
马爱芳老师
在2024年11月9日的一场访谈中,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马爱芳老师分享了她在人工智能治理与新闻传播领域的深刻见解和丰富研究成果。作为一位在该领域有着丰富经验的学者,马老师以其独到的视角和深入的思考,为在场的同学们描绘了一幅关于人工智能与新闻传播交织发展的壮丽图景。
访谈伊始,马老师首先介绍了她当前的研究课题,这些课题不仅涵盖了数字经济治理和人工智能治理的广泛领域,还深入了反垄断问题以及价值体系对人工智能治理的影响。她指出,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如何有效地进行治理,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谈到中国在人工智能治理方面的政策和规划时,马老师表示,中国在这一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她提到,欧美和中国在人工智能监管方面存在着一定的趋同化趋势,但两者在治理理念和具体实践上仍有着显著的差异。与欧盟相比,中国更注重政策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而欧盟则更加注重人权和隐私保护。马老师认为,未来中美欧在人工智能治理方面的合作与竞争将愈演愈烈,而如何在这一过程中保持中国的特色和优势,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算法作为人工智能的核心基础设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马老师在访谈中详细阐述了算法在人工智能中的核心地位,并分析了人工智能芯片作为国家发展瓶颈的问题。她指出,尽管中国在人工智能芯片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仍存在着技术瓶颈和产业链不完善的问题。美国对中国的技术出口管制更是加剧了这一困境,使得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马老师以华为升腾910c芯片为例,指出了其在性能和应用范围上的局限性,并强调了自主研发和创新的重要性。
在谈到人工智能在新闻与传播领域的应用和影响时,马老师尤为强调。她表示,人工智能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信息生产和传播的途径,使得新闻的传播速度和覆盖面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主流媒体和民营媒体都在积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提高新闻报道的效率和准确性。马老师举例说明了人民日报的AI创作大脑平台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展示了人工智能在文案生成、视频剪辑等方面的强大能力。然而,她也提醒同学们,尽管人工智能在新闻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其取代人类工作的程度仍不确定。因此,同学们需要前瞻性地预见这一趋势,并积极面对技术挑战,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在探讨算法规训与个人自主性的关系时,马老师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算法是否正在侵蚀我们的自主性?她指出,算法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它们通过推荐系统、搜索引擎等方式影响着我们的信息获取和行为决策。这种算法规训不仅可能加剧信息茧房效应,导致思想极化,还可能对个人的自主性和创造力造成压抑。为了规避这种算法规训,马老师建议同学们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勇于接受不同的声音和思考别人的不同观点。她通过一个实验说明了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来影响算法的排名,以推动信息多样性的展示,为同学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最后,在谈到学科融合与个人发展时,马老师强调了学科融合的重要性。她认为,无论什么学科,融合都是大趋势。新闻与传播专业更应该利用这一优势,鼓励学生选修其他学院的课程,拓宽知识面。她分享了自己在法国和巴西的经历,强调了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在信息传播中的重要性。她鼓励同学们通过个人体验来理解不同文化,并根据这些观察来改善信息传播效果。在谈到人工智能与创意写作时,马老师认为尽管人工智能在文献综述等方面有一定作用,但仍然无法替代人类的深度知识和创意写作。她鼓励同学们要善于向AI提问和利用AI错误来提高自身能力。
访谈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马老师的深刻见解和丰富经验不仅为他们提供了宝贵的学术指导,更为他们指明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在未来的学习和研究中,他们将牢记马老师的教诲,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为新闻与传播领域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闻稿采访及写作 | 卢梓轩、赵一蓓、张祖鑫、宋文、董闻天、罗布扎西
排版 | 程文珍
责编 | 张祖鑫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