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上午,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国新调研团走进中国交通建设集团(以下简称“中交集团”)参访交流。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王维佳、国新项目行政助理陶一境、辅导员张文杰与24级国际新闻传播的同学共同参与此次调研活动。调研团成员参观了中交集团展览馆,并与中交集团党委工作部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座谈。
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是全球领先的特大型基础设施综合服务商,主要从事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运营、装备制造、城市综合开发等。中交集团的产品和服务遍及全球150 多个国家,其海外业务历经多年积淀,目前已发展到以投建营一体化为标志的全产业链阶段。
01 中国交建:交融天下、建者无疆
调研活动的第一站是中交集团展览馆。在集团党委工作部执行部长查长苗的陪同和介绍下,同学们较为全面地了解了中交集团的历史沿革、党的建设、战略部署、重大项目、先进技术、智能装备、海外产业布局、绿色发展及社会责任等内容。展馆通过详实的档案数据、丰富的图片视频及智能控制动态演示的沙盘模型,全面展示了中交集团的创业史与发展历程,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愿景。
调研团参观中交集团展览馆
参观过程中,查长苗部长还结合中交集团的发展历史,就“两路精神”“双碳目标”和“美丽中国”等热点话题给同学们做了深刻的阐释。
查长苗部长讲解中交故事
通过此次参观,同学们对中交集团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进一步理解了中交集团"让世界更畅通、让城市更宜居、让生活更美好"的企业愿景,"固基修道、履方致远"的企业使命,坚守"交融天下、建者无疆"的企业精神,以及努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型、管理型、质量型"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
讲解员讲解中交集团基本情况
02 北大国新与中交集团
开展交流座谈会
展馆参观结束后,国新班与中交集团党委工作部开展了座谈会。党委工作部田菊芳部长、查长苗执行部长和国际传播处的领导同事们参与了交流,座谈伊始,田菊芳部长介绍了中国交建的海外传播理念与总体情况,指出文化交融是拉近心与心距离的重要方式。中交集团近年来的“中国书架”项目、工程绘本《穿山越海的中国奇迹》、“海龟产房”等举措,展示了中交集团在海外传播中的积极努力。田部长指出,在新的国际传播环境下,企业的媒体公关部门应该是价值创造部门,中国企业应当建设好自己的媒体阵地,在讲好企业故事的同时,讲好中国故事。
中交集团党委工作部部长田菊芳介绍中国交建国际传播情况
中交集团党委工作部执行部长查长苗与同学们亲切交流
王维佳老师简要介绍了北京大学的国际新闻传播项目。他指出,北大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高度重视学生通识性知识和国际视野的培养,不断引导学生关注中国海外工程建设投资运营的发展现状。在国际传播领域,校企之间在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合作空间,希望未来能够开展更加深入、系统的校企合作,共同推动学术研究与实践应用相结合。
王维佳介绍北大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情况
在随后的提问环节,同学们踊跃发言,与中交集团代表们进行了深入交流。
康奕凡同学就驻外人员的培养进行提问。中交集团指出,员工的属地化率较高,与当地员工沟通顺畅,因而有助于促进当地民众对企业及其文化的认同。中交集团强调,文化认同是优秀企业在国际化发展中的共同特征。
陈纪言同学就中交集团与国际传播的话语模式进行提问。中交集团代表回应指出,中国话语是把中国发展的实践故事讲清楚、讲明白、讲到人心里去。中国实践打破了西方的“历史终结论”,增加了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可能性。
侯舒玥同学从制作国际传播视频的切身经验出发,围绕海外项目宣传方式进行提问。中交集团回应表示,海外项目的宣传涉及到人文、政治、环境等各种因素,因而具有不同的考量和评价标准,宣传策略需因地制宜。
吴仪同学针对具体的舆情问题及其应对措施措施提出了问题。中交集团表示,作为出海企业首先是要合规、合法、合约地履职尽责;另一方面,面对负面舆情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并依托大使馆或中国主流媒体进行沟通和解释。
杨泽欣同学就“债务陷阱”相关话语及其影响提出了问题。中交集团回应表示,他国换届选举等周期性体制因素确实会对工程项目的推进产生影响,还需进一步增强国际传播能力、提高中国国家话语权。
同学们踊跃发言
03 总结
此次国新班对中交集团的参访交流,不仅加深了同学们对中交集团发展历程、企业文化及国际传播策略的理解,也为同学们提供了更加多元的思考视角。通过与中交集团党委工作部领导们的的深入对话,同学们对中国企业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有效传递中国声音、履行社会责任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未来,期待更多此类校企合作活动,推动学术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文字|沈钰佳
图片、排版|吴滟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