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4日,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颁奖会在京召开,浙江大学共有47项成果获此殊荣,其中一等奖5项,列全国第四。
从整体来看,获奖成果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根,以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为魂,坚持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追求,彰显了浙大学者心系天下的学术关怀、深厚扎实的学术积淀和开拓创新的学术精神。浙江大学获奖成果还呈现以下诸多特点。
一、立足“两个大局”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本届获奖成果坚持“两个结合”,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持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研究新篇章。
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同舫教授的著作《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史》以人类解放这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经典命题为核心主题和理论制高点,将马克思的人类社会基本规律观和人类解放主题内在结合,全面呈现了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理论体系,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对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现实化运用这一时代课题;公共管理学院陈国权教授等的著作《功能性分权:中国的探索》运用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探讨中国特色的权力制约监督体系,原创性地提出“功能性分权”“广义政府”等概念和理论,为阐释中国特色的权力分工实践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框架。
获奖成果不仅聚焦新时代中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还在高度关注全球性问题和推动全球治理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院徐向东教授的著作《权利、正义与责任》以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为背景探究全球正义领域所涉及的核心问题,尝试将马克思的正义学说与共和主义的自由概念相关联,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今世界所具有的生命力;光华法学院赵骏教授的论文《国际法的守正与创新——以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规范需求为视角》以新时代全球治理的体系优化和规则变革为视角,系统阐述全球治理视野下的国际法创新论,为我国参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提供智识支撑。
二、发展中国理论
服务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构
本届获奖成果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注入鲜活动力。
公共管理学院郁建兴教授等的著作《“最多跑一次”改革:浙江经验,中国方案》从公共管理视角重新解释当代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系统回顾浙江省从“强县扩权”到“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历程,深入总结实现“以民众为中心”的公共管理所需的条件与机制,探索构建中国自主的公共管理理论。
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邵培仁教授等的著作《华夏传播理论》探索提出传播学本土化的基本策略,着力提炼华夏传播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推动构建传播学领域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
获奖成果致力于推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国际传播,不断扩大中国理论、中国思想和中国学术的国际影响。管理学院吴晓波教授等的著作The Management Transformation of Huawei: From Humble Beginnings to Global Leadership系统性地还原了华为走向高度秩序化和国际化的变革成长之路,剖析了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领军高科技企业从追赶到超越追赶中崛起的特殊规律,为基于中国领军企业实践构建中国原创的创新与战略管理理论奠定基础;公共管理学院钱文荣教授等的著作Societal Development in Rural China对转型时期中国农村的人口、社会和经济发展进行了系统研究,对“三农”研究领域的学者尤其是海外学者系统了解转型时期的中国农村及其演变趋势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强化创新驱动
唱响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主旋律
本届获奖成果聚焦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中的新问题新挑战,围绕外贸战略转型、产业技术创新、财政收入分配等重大议题开展针对性研究,为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提供理论支持。
经济学院黄先海教授等的著作《要素跨国自由流动与外贸战略转型》以推进我国实现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历史性跨越为时代关怀,重构了要素流动条件下的贸易决定机理及其理论,揭示了各大要素跨国流动的基本规律,提出了我国外贸战略转型的四大重点和三大基本路径;经济学院陈菲琼教授等的著作《中国制造业海外并购整合与产业技术创新研究》以中国制造业产业技术创新为研究基点,研究探讨中国制造业海外并购整合对产业技术创新的动态演化机制与传导机制,为中国制造业企业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布局全球创新网络提供指导;经济学院方红生教授等的论文《中国省以下政府间财政收入分配:理论与证据》致力于回应“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要求,提出了中国省以下政府间财政收入分配应遵循的原则及其理论基础,并在实证层面进行了检验。
本届获奖成果还充分关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三农”、教育等关键领域,为国之大纲、党之大计贡献智慧。公共管理学院黄祖辉教授等的著作《现代农业的产业组织体系及创新研究》基于农业产业组织体系框架,对农业产业组织的理论和实践开展了系统性的深入研究,有助于破解小农如何与现代农业接轨、与大市场对接这一重大问题;教育学院张应强教授等的论文《从类市场化治理到准市场化治理:我国高等教育治理变革的方向》立足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来研究高等教育治理理论,提出了关于我国高等教育治理法治化的新认识、新观点和新思路。
四、致力融通中外
推动不同文化文明交流互鉴
本届获奖成果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中的独特作用,注重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注入文化力量。
外国语学院许钧教授等的著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翻译研究概论(1978-2018)》以中外文化与文明互学互鉴的高度,全面回顾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翻译研究的探索历程,提出对中国未来翻译研究的展望,积极响应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对中国文学“走出去”与中译外研究进行探索,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哲学学院王俊教授的著作《作为道路的现象学:从罗姆巴赫到跨文化现象学》从经典现象学入手,审视了从胡塞尔到海德格尔再到罗姆巴赫的现象学发展路径,提出了“汉语现象学”的概念和构建,尝试为百年来中国现象学的发展路径进行总结和展望;外国语学院郝田虎教授的著作《弥尔顿在中国》系统考察近两百年来中国接受弥尔顿的历史和现状,是弥尔顿中国接受史领域的破冰之作,有助于加强与国际弥学界的对话和交流,使中国弥学和外国文学研究更好更快地走向世界;文学院吴笛教授等的著作《外国文学经典生成与传播研究》首次系统地研究了外国文学经典在源语国家的生成以及在中文世界的跨文化传播,从文学经典的生成、演变和传播中反观人类文明的进程。
五、坚持守正创新
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我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以“十年磨一剑”的耐心恒心和“甘坐冷板凳”的执着坚守,坚持守正创新,赓续中华文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打磨出经得起时代检验的精品力作。
文学院汪维辉教授的著作《汉语核心词的历史与现状研究》通过广泛调查历史文献和现代汉语方言资料,全面展示了汉语100个核心词的历时演变过程和方言分布差异,作为对于汉语核心词历史与现状的首次大规模、成系统研究,为建立科学的汉语词汇史奠定了基础;艺术与考古学院薛龙春教授的著作《王铎年谱长编》以王铎一生行迹、交往与诗文书画活动为中心,涉及王铎的社会交往近千人,除广泛利用明清之际的史书、笔记、诗文集等文献资料,也使用了1000余件可靠的视觉资料,逐一排比、甄别与考证,是艺术家年谱编撰的新高度;艺术与考古学院缪哲教授的著作《从灵光殿到武梁祠:两汉之交帝国艺术的遗影》跳出传统艺术史研究的纯人文视角,将艺术的形式问题与广阔的政治、社会问题相关联,使得艺术的研究成为中国“整体历史”研究的内在组成;文学院关长龙教授的著作《敦煌本数术文献辑校》在6万余件敦煌藏经洞文献中爬梳辑录出全部数术类文献,计277个卷号,经断裂缀合、同卷离析、异抄汇校后,考订为11类45目220种文献,并逐件加以定名、解题、缀合、分类、录文、校勘和图片处理,对于中古前期的数术文献有填补缺略、厘正典范的意义。
六、注重鉴古知今
探寻中国独特历史道路和发展智慧
本届获奖成果继承中国优良史学传统,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立足中国自身发展具体实际,总结历史经验,揭示历史规律,把握历史趋势,以古鉴今、资政育人,为新时代的伟大实践提供史学智慧和历史借鉴。
教育学院刘海峰教授等的著作《中国科举通史》以科举制发展演变为经,以科举人物事件、活动、思想为纬,以科场风云和科举活动为主线,纵横交错地叙述中国科举史跌宕起伏的演进历程,展开1300年波澜壮阔的科举长卷,是科举学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并为当今各种考试制度改革创新提供历史参考和借鉴;历史学院桑兵教授的著作《旭日残阳:清帝退位与接收清朝》广泛搜集各种新材料,重新探究清帝退位与接收清朝、创建民国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在整体联系的脉络之中,展现重要人物重要事件的历史枢纽作用,使得推进辛亥革命研究与扩展深化整个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相辅相成;历史学院陈红民教授等的著作《抗战为什么赢: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充分吸收和借鉴海内外学术界关于抗日战争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以正确的历史观、严谨的态度与翔实的史料,用通俗易懂的形式向社会大众传播抗日战争的历史知识,弘扬抗战精神。
七、突出问题导向
促进研究范式变革与学科交叉融合
本届获奖成果坚持学术前沿领域与社会热点难点的有机结合,突出问题导向,创新研究方法手段,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不断挖掘新的理论增长点,并有效推动实践应用。
管理学院华中生教授等的论文Adaptive Ensemble Fault Diagnosis Based on Online Learning of Personalized Decision Parameters围绕电力设备可靠性管理实践中面临的个性化故障诊断难题,将传统可靠性管理理论与数据驱动决策方法相结合,对设备故障诊断决策与巡检策略开展系统性研究,对保证新能源电力系统稳定运行具有重要价值;管理学院霍宝锋教授等的论文The Dilemma of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s: Dependence,Use of Power and Their Impacts on Opportunism以供应链企业间关系管理中面临的威胁供应链安全的机会主义为问题驱动焦点,探索了供应链企业间机会主义的诱发因素和治理机制,为解决供应链安全的国家战略需求提供了前瞻性思路;心理与行为科学系陈辉长聘教授等的论文The Neglected Contribution of Memory Encoding in Spatial Cueing: A New Theory of Costs and Benefits聚焦注意这一人类最重要的认知功能,原创性地提出“记忆编码损耗理论”,为注意与工作记忆交互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框架。
八、勇担学术使命
展现浙大文科的青春力量
浙江大学高度重视青年人才引育工作,加大力度更加精准更高质量汇聚文科优秀青年人才,实施青年人才跃升行动,助推青年人才实现新突破。我校本届获奖成果中,青年学者的成果占比近30%,展现了我校青年学者锐意创新、敢为人先、开拓进取的学术自信与活力。
哲学学院林志猛教授的著作《柏拉图<法义>研究、翻译和笺注(三卷)》在翻译柏拉图最长的经典著作《法义》的希腊原文及相关英德法文详细笺注的基础上,对柏拉图的法哲学思想展开深入研究,是汉语学界首部古希腊经典英德法文集注及研究,体现了当今西学研究的新范式;教育学院韩双淼长聘副教授的著作《博弈中的平衡:政策试验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通过对高等教育领域政策试验与改革议题的系统性梳理,提出理解和解释中国高等教育政策变迁和创新改革的新理论体系与分析框架;管理学院刘洋长聘副教授等的论文《数字创新管理:理论框架与未来研究》总结了二十年来数字创新相关文献,梳理现有数字创新相关研究进展,提出数字创新研究的理论框架,并阐述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近年来,浙江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及对浙江大学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不断加强有组织科研,聚焦亚洲文明、数字社科等领域推进实施面向2030的学科会聚研究计划,加快建设浙江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创新团队,大力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与传播重大专项”,打造使命驱动的重大学术平台和高端智库,强化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文科重大项目组织,推动建设世界一流、中国特色、浙大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的评选是对我校推进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成效的阶段性检验,在新发展阶段,浙江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将以服务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为中心,为推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注入浙大力量,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浙大智慧。
点击下方图片,了解更多获奖详情
转载自“浙大文科”公众号
编辑丨卞雨轩
审核丨楼煦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