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授权|李治邦:永远都想听的王毓宝

文摘   文化   2023-06-10 22:24   天津  

永远都想听的王毓宝
作者:李治邦


曲艺就是一种必须要有挂帅人物才能产生影响的艺术,比如京韵大鼓中的刘宝全,那时他就是挂帅人物,后来白云鹏等人不管怎么努力,甚至想改变京韵大鼓的某种唱法,但最后是刘宝全成全了京韵大鼓。后来的骆玉笙超越了刘宝全,把京韵大鼓推向了一个 顶峰,这里的创作、伴奏、旋律都产生了变革,更主要的是骆玉笙得天独厚的嗓音,使得后人无法效仿。骆玉笙去世了,尽管后人在追赶,但始终无法超越她的高度。北京琴书的关学曾更是典型的代表,很多人知道北京琴书是从关学曾开始的。我从小就听关学曾的北京琴书,那时我家吃饭大都是喝山芋粥,一边喝粥一边听他的北京琴书。后来,我一吃山芋粥就想起关学曾。我有次说给关学曾听,他哈哈大笑。关学曾的琴书被张艺谋有意渲染了,放在电影音乐里。于是关学曾与骆玉笙都沾了影视的光,大街小巷都能听到这两位大师的声音。关学曾去世了,他的徒弟青黄不接,现在北京琴书成了被抢救曲种,因为没人能再攀上他这个高峰了。
 

 

说起天津时调,只要能唱出来的人或者听说过这个词汇的人,就知道有个王毓宝。王毓宝与关学曾相似,一个因她而创立了一个曲种的演员、一个因她而提升了一个曲种地位的演员、一个因她而使一个曲种发扬光大的演员。据考证,天津时调是1949年以后命名的,命名时候的演唱代表人物就是王毓宝,她的名字和这个曲种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她的唱段脍炙人口,几乎风靡了半个中国,历经数十年而久唱不衰。她本人也是一个大直辖市仅有的三个优秀传承人之一。她是在中国北方曲艺之乡的天津继骆玉笙、马三立之后的第三位金唱片奖获得者。她又是第一个获得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终身成就奖的老艺术家。她为天津争得了太多的荣誉和光环,也以自己的实力为享有北方曲艺之乡美誉的天津添上了重重一笔色彩。


有人评价,能和骆玉笙嗓音媲美的是王毓宝。王毓宝是地道的天津人,她自幼随父亲王振清学唱,先后学过京韵大鼓、靠山调等。她7岁即随父走票,一登台她的嗓音就震动了舞台,她的嗓音宽和亮,这个本事不少演员都具备,关键是她在宽和亮的基础上能圆润和甜美,高音不抖,低音不哑。她唱了这么多年,很少见过她嗓子倒的时候,或者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王毓宝这么大岁数,上台唱起来还是那么高亢挺拔,冲劲十足。说起来原因有三点,第一是王毓宝的基功十分扎实,导致她的吐字清晰,第二是她的台风清新,唱天津时调不俗不媚,丝毫没有旧社会里的妖娆气,张嘴就是一口浓厚的天津地方大调。第三就是艺术的天赋,所有大师级的曲艺家都不能离开这个。王毓宝的艺术天赋极高,她能把一个平庸的东西升华,然后融合进自己的优势,就有了天津时调的味道。

 


在王毓宝之前,天津时调的前身靠山调和鸳鸯调已经深得观众的喜爱,代表曲目也不少,比如《七月七》《喜荣归》《青楼悲秋》《大五更》等。这时的代表人物是高五姑和秦翠红,她们是当时最负盛名的唱手。高五姑的唱腔丰满,吐字响亮,韵味盎然;秦翠红则以杰出的天赋与高超的润腔技巧,将靠山调演唱推上了一个高峰。王毓宝开始崭露头角后,使这些传统的老段子焕发了新意,更加走红。在旋律与节奏上,她以起伏有致取代了平直、单调,她用宽广的音域打动了观众,以她的气力充沛,吐字有力征服了舞台。后来,王毓宝把浓重的天津味儿糅进了这个曲种,使得天津时调更加粗犷豪放,颇具阳刚之美。当时她演唱的《踢毽》《放风筝》《摔西瓜》等,尤其是经过著名曲艺家王焚改编的《摔西瓜》,王毓宝把常见的衬腔做了演变,“哎哎呦”没有了矫揉造作,而是明快欢愉,清脆俏丽,她那抒情女高音的美妙歌喉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王毓宝把天津时调带进一个时代,是她对新作品的青睐,没有完全依靠传统段子,而是不断地寻找新作品。王毓宝在1953年加入天津广播曲艺团,五年后,她以新作品《翻江倒海》参加全国第一届曲艺汇演,取得轰动性效应,并把天津时调这一地方小曲种推向全国,成为脍炙人口的大曲种。这个段子,虽然是靠山调,唱腔上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根据内容的需要将结尾处的音区提高了八度,一扫靠山调过去的凄凉和低沉,显得很宽亮和欢快,给了观众一个惊喜。就是这么一个提高八度,把天津时调的结尾改变了,昂扬了,明亮了,喜庆了,也极大地烘托了气氛。从《翻江倒海》起天津时调的尾音就有了新的定式。

 


王毓宝成为大师级的演员,这么多年来与合作人是分不开的。比如当时她的弦师祁凤鸣,还有王文川以及熟悉鼓曲音律的姚惜云老先生。我有幸接触过姚惜云先生,他家住在承德道附近。他对曲艺的贡献是对文本的润色,王凤山的《百山图》就出自他的笔下。他对中国历史文学的熟悉,对曲艺的钟爱,都给王毓宝的演唱文本注入了新鲜力量。当然,还有后来的王焚、王济、王允平、毛家华等一批著名作家。


 

王毓宝与这些曲艺精英们一起研究,在传统靠山调的曲调基础上,调整了一些唱腔和节奏,以加快间奏速度,摆脱传统衬腔那种缓慢、懒散、伤感的情调,使天津时调接近民歌,更加上口,能流传开来。在伴奏上也增加了扬琴、琵琶、笙、低音胡,再加上原有的三弦、四胡共七件乐器,把天津时调的唱腔衬托得更为饱满,更有民歌性、歌唱性以及合理性。他们大胆地借鉴歌曲、戏曲及其他鼓曲的唱腔,使旋律更加华美、繁复、完善,尤其是疙瘩腔的活用活使,更是变化多样、千姿百态。为了净化舞台,王毓宝等人还放弃了场面桌,使得舞台更加简洁和生动。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至80年代,王毓宝演唱的新曲目有《毛主席来到咱农庄》《看焰火》《换岗哨》《红岩颂》《军民鱼水情》《大寨步步高》《心中的赞歌向阳飞》等。在这里尤其应该强调的是《军民鱼水情》和《毛主席来到咱农庄》,这两个段子曾经广泛流传,都具有文学性和音乐性。《军民鱼水情》新颖而别致,既遵循了过去的模式,又注意了节奏的起伏变化,叙事中抒情,抒情中铺陈,说中有唱,唱中有说。人辰韵运用得极为合适,俏而巧,脆而甜,仔细听起来把老式的怯五更和鸳鸯调都设计进去了,而且让人耳目一新。而《毛主席来到咱农庄》的靠山调更是运用到了极致,从过门到正腔,都借鉴了那首民歌,紧缩了一字多腔、节奏缓慢的慢板,数子和唱腔都有了旋律性,突破了过去的程式化。《毛主席来到咱农庄》在前《军民鱼水情》在后,我觉得前者给后者带来了扎实的基础,也给王毓宝式的天津时调发展增添了新意。

 


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心中的赞歌向阳飞》和后来的《梦回神州》等起了新一轮的高潮,歌唱性更加突出,旋律也上口,唱词写得也更为优美,富有诗意。从王毓宝演唱的这些段子看,小辙窄辙很多,比如《军民鱼水情》用的人辰辙,心中的赞歌向阳飞》用的是灰堆辙,唱出来都很别致。如《心中的赞歌向阳飞》里的几句:“寒冬深夜天漆黑,忽听门外有人催,叫起来歌手李春梅,坐上汽车快如飞。”窄辙唱起来需要功底,唱不好音就散了,必须紧着唱,唱出来清晰而脆响。这点王毓宝都发挥得淋漓尽致,坐多远都能品味到她的声音。



王毓宝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逐步走向高潮,并且能坚持到现在的精彩收官实属不容易。她在演出之余还孜孜不倦地从事教学工作。正式拜她为师的除高辉、刘迎、刘渤扬、陈淑萍外,还有美国华盛顿大学民族学博士候选人白卓诗女士等。可惜的是天津时调的继承人还不是太多,高辉更应该多登台献技,而后面的刘迎虽然嗓音甜润,但韵味儿总觉得差点儿火候。这几年业余演员梁淑华登台演唱不同反响,高腔挺拔,落地有声。但总体上讲,天津时调的接班人还应迎头赶上。还得多给她们机会,多给她们创作精品,多去宣传她们。而令我担心的是天津时调的音乐改革止步不前,这需要一批献身于曲艺音乐事业的有志者。擅长天津时调音乐设计的祁凤鸣、马涤尘和毛家华都已经先后故去,他们都为王毓宝的唱腔立了汗马功劳。眼下能为天津时调音乐改革树大旗的还为数不多,需要有人站出来。

 



今年84岁高龄的王毓宝从艺已经整整77周年,所以我们有理由说,王毓宝已是国宝级艺术家,是我们天津民族文化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她不仅属于我们天津,而且也属于我们的民族。


注:本文摘自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9年出版、李治邦先生著《守望家园——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散论》,李治邦先生于2010年撰写。





李治邦先生,1953年5月出生于天津,河北省安平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历任天津市群众艺术馆馆长、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1977年开始发表作品,已出版长篇小说《逃出孤独》、《城市猎人》两部,中篇小说六十多部,短篇小说一百多篇。与人合作的电视连续剧《苍茫》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话剧《希望之星》获文化部“群星奖”银奖,广播剧《咱们工人》获全国广播剧“政府奖”银奖。


【相关链接】



更多阅读

李希闵:《沽水流霞》总目录及序

王雅鸣:《大神堂往事》总目录

王雅鸣:《汉沽盐渔文化》总目录

刘翠波:《渔家号子》总目录

姜茂树:《神堂记忆》总目录

富文蘅:《西南城角旧貌》总目录

唐洪祥:《我家四姑》总目录

【特稿】纪念周汝昌先生百年诞辰 总目录



【相关公众号推荐



扫描关注时请保持单屏显示每一个二维码


津沽记忆博物馆
追寻先辈的生活足迹 守护远去的津沽记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