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谈:中国作协原副主席 湖南省文联原主席
文 | 梁智平
孙水岸草绿,三五踏青行。
南风微微,涟漪阵阵。有人揣着一支岸边柳,招呼着,都过来,我们几位合个影吧?
近读《孟子・告子上》:“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
突然悟得:交友当慎,同框当慎,同圈当慎。这与《道德经》里居善地、心善渊、予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似乎有同样的道理。同框人的重要。同框多为同道,同道多为志同。拍照留影,看似平常却也大有讲究。
在我们那个年代的人,成年知事,相知相识、相信相守,志同道合,无不是从同框开始。比如和异性合影,那必是预备结婚的前兆;照相馆男女端坐的结婚照,必定是成家的开始;三五几个结伴走进摄影灯前,诺定是风华正茂的年轻;大集体照里的同框,必定是一次重要聚会议事的见证。因为在那个黑白胶片的年代,拍照晒照那都是很奢侈、很有财力、很有权势、很有浪漫的象征,如果在拍一张黑白胶片的基础上,加描成彩,那更是少有的稀罕,随着彩照的出现,以至到了如今普遍的数码手机拍照功能的信手拈来,才不足为怪,才多不畏同框。
回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过来的岁月,结婚是必须的同框,哪怕是张黑白照片,反正得要有,那也是嫁娶的凭证,甚至是出差同居登记住宿的通行证、准居证。
结婚照,成了对桀骜不顺年轻人的束缚,也成了责任与担当试压的开始,是见证不能离弃、相守唯一、举案齐眉、从一而终的铭鍳。
会议群聚照片,那是人生地位层次的明证,恰同学少年的照片,那是英姿飒爽的风华,然而现实生活中,也还总有与你同框后来的“另类”,未必所有同框人是你志同道合的人,是你性格兴趣品味格局大致相仿的人,自当甄别,尽量避免与哪些格格不入的“同框“,真诚好好相待与你那位难得的同框人。
转眼是一年,转背就是一生,谁在谁不在,安好与否,天地不欺。
按人数划分同框的类型有双人、三人、多人、群聚同框;按意义划分类型有证照、聚会纪念、会议留念、情景记录同框等等,如果你细细想想,还会随意拍合照留合影吗?
如果把前面孟子的那段话,译成白话文是:口对于味道,有相同的嗜好。耳对于声音,有相同的听觉。目对于颜色,有相同的美感。说到人心,难道就没有相同之处吗?
这段话的大意是,人们有着共同的审美感觉,物质享受如此,精神享受也如此,这是人之常情,是共同的人性。孟子不愧为传道师级别的历史人物,四句比喻引语似奇峰突兀,险峻而又瑰丽,让人有一睹为快、熟识深虑的愿望。
前天有朋友读到我《灿灿萱草花》短文后的留言,就引用了一段话给我,“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一个人的道业、学业、事业能不能有所成就,很关键的一点就是看他选择、结交什么样的朋友。读到留言,再看你身边,那才是居善结缘修正的果。因为,“亲附善友,如雾露中行,虽不湿衣,时时有润”,庆幸有这样的同框、同志、同圈。所以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古训不得不信呀!
园林深 夏青如绣,岸边垂 翠拂行人。
(图片由作者提供)
—END—
梁智平:昵称如松健,豫中出生,潇洒成人, 偶有文字敞心扉,常怀童稚问山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