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博士生医疗服务团(以下简称“博医团”)迎来成立30周年。自1994年以来,博医团始终秉承爱国奉献、服务人群的初心,坚持前往革命老区、中西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多民族聚居区开展医疗服务。30年来,博医团的足迹遍布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9个县77家医院,先后有1000余人次投身博医团的志愿服务工作,行程超过35万公里,服务群众12万余人次,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行走在大山深处的白衣天使”。通过大型义诊、送医入户、科普宣教等方式,博医团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最基层,送到老百姓家门口,助力更多健康惠民举措落实到“最后一公里”。
“为人群服务,为人群灭除病苦”是复旦上医的传统,也是博医团30年接力奉献坚守的初心。在上医创建97周年之际,今天(10月25日)下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博医团三十周年纪念大会暨第九届上医文化论坛活动在明道楼二楼报告厅隆重举行。
复旦大学校长、上海医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致辞。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长魏士强,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沈炜出席会议并讲话。上海市人民政府原副市长左焕琛,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闻玉梅,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党委书记赵丹丹,上海医学会会长邬惊雷,复旦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原上海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彭裕文,复旦大学原常务副校长、上海医学院原院长桂永浩,上海红十字会原常务副会长、原上海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熊仿杰,医学院党政领导出席纪念大会。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上海医学院党委书记袁正宏主持大会。校友师生、历年博医团队员们齐聚一堂,围绕“挺膺担当共奋斗,正谊明道创百年”的主题,共论上医文化和上医精神传承。
金力表示,博医团全体队员30年间与祖国同向、与人民同行,提供医疗帮扶、对接健康中国、助力乡村振兴,一代代复旦上医人身体力行地诠释了“正谊明道”的上医院训,为师生们呈现了在祖国万里疆域开展的“大思政课”。服务人群,这是上医人的职责所在;爱国奉献,这是上医人的精神底色;大医精诚,这是上医人的高尚品格。面向复旦上医创建百年的新征程,要加强博医团自身建设,擦亮博医团服务品牌;要强化立德树人,提升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实效。要进一步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牢牢把握部委市三方共建托管契机,在奋力谱写教育强国建设新篇章上务实功、出实招、求实效,加快推动医学教育改革和创新发展的再突破、再深化和再落实,把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与推进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改革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为人民生命健康服务,在新时代、新征程书写上医的新辉煌、新荣光。
魏士强指出,高度重视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对于立德树人工作一直牵挂在心,不断勉励广大青年学生要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社会实践全过程,融入融汇在事业的追求中。复旦上医博医团就是这千万师生中的杰出代表。一代代上医人在为民服务锤炼医学初心、在行走祖国大地中厚植家国情怀。魏士强勉励在场师生,要牢记初心使命,坚定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决心;要发挥医学专长,练就救死扶伤、强国报国的过硬本领;要积极服务群众,打造祖国放心、人民信赖的服务品牌。希望复旦上医人传承好前辈大医红色基因和强国情怀,走好奋进之路,为增进人民健康福祉、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沈炜表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始终坚持将自身发展和国家与城市的发展密切联系,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医学教育改革和上海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排头兵和先行者,为上海乃至全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医学人才,附属医院的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国内领先,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幸福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要深化医学教育综合改革,争当医学领域“三位一体”改革排头兵;要依托三方共建托管,积极融入上海城市建设和国家发展。希望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继续扛起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大旗,积极承担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任务试点,走在中国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最前沿,培养出更多拔尖的医学人才、医学教育家和医师科学家。
爱国奉献 薪火相传
正谊明道 医者初心
上世纪50年代,400余位来自上医的拓荒先驱,响应党中央号召,从繁华的大上海朔江而上,扎根西南大地,援建重医及其附属医院,为重庆乃至整个西南地区人民的医疗健康贡献青春与热血。这一壮举是上医“为人群服务”光荣传统的延续与拓展。
▲
董为伟作主题发言《公字当头,不以山海为远》
上医西迁专家、重医附属第一医院教授董为伟回忆了自己和妻子于1958年一同响应国家号召,前往重庆援建的往事,直到前年退休才回到上海。“援建是国家交给我们的任务”,董为伟在重庆始终秉持上医的优良作风,收治病人、编写教材……为当地神经内科的发展付出了诸多努力。
1967年,为响应毛主席“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19名上医学子成立“指点江山”医疗队,毅然选择到当时最贫穷落后、缺医少药的贵州剑河,用学到的医学知识和技术,扎根贫困山区11余载,把最美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当地淳朴的人民群众,用实际行动改变山区缺医少药的落后面貌。
▲
张永信作主题发言《一生为民,矢志灭除病苦》
“指点江山”医疗队队员、华山医院原党委书记张永信在父辈的言传身教下考进上医后,与志同道合的上医学子一同响应国家号召,组织医疗队奔赴大西南,以学到的本领为缺医少药的农民服务。在那里,他们访病问苦、送医送药,经常背起药箱一走就是十余里,甚至几十里山路出诊。如今,他和当年的队员们依然牵挂着曾经的第二故乡,多年来坚持回访剑河县和基层卫生院,尽力提高当地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资助贫困学生就学,促进剑河的脱贫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医疗帮扶 共筑同心
大爱无疆 医家责任
如果说“为人群服务、为人群灭除病苦”是上医人的初心使命,那在援边、援外中的奉献与牺牲就是对上医人“心怀苍生,大爱无疆”最生动的诠释。
▲
汪昕作主题发言《追寻父辈足迹,传承医学初心》
上医老前辈汪无级教授曾参与创建新疆医学院,一手创办起新疆医学院神经精神病学科。作为他的孩子,中山医院原党委书记汪昕出生在新疆乌鲁木齐。小时候的耳濡目染,让他传承了父辈的初心,在工作中始终追寻父辈的足迹,秉持着家国情怀,在中山医院从无到有地建设神经内科,并一直在医教研多方面深耕,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
今年10月14日,上医杰出校友、被当地群众称为“草原曼巴”的王万青因病不幸逝世,永远地离开了我们,长眠在了他守护一生的玛曲草原深处。全场师生共同观看了纪念视频,深切缅怀这位上医校友。
当年,王万青毕业填写分配志愿时,写下了“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他走进甘南大草原,投身基层医疗服务。王万青先后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被中国医师协会授予第七届“中国医师奖”,2010年入选“感动中国”年度十大人物,并于2012年当选为党的十八大代表。面对无数荣誉,王万青却谦逊地表示:“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是在医学上的成绩和奉献太小”。
▲
彭裕文作主题发言《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
彭裕文深情回忆了自己和王万青的同窗岁月。在他眼里,王万青既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也是一个充满了爱与责任的实践者、实干家,在他身上体现了千千万万上医人代代相传的精神。谈及上医精神,彭裕文这样说道:“‘正谊明道’是什么意思?‘正谊明道’首先是理想主义、首先是一种精神,首先是要‘顶天’、正谊明道就是要讲‘谊(通“义”)’、要讲‘道’。什么叫‘严谨厚实’?就是扎扎实实、脚踏实地的实干家,这就是上医精神。”
挺膺担当 医路传承
服务群众 使命在肩
服务人群践初心,强国奋斗启新程。
而对于参与博医团的师生来说,30年的接力奉献,只为一个愿望:让偏远地区的群众也能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在一次次义诊、讲座、示范中,博医团师生既为全民健康作出积极贡献,更加坚定医者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在基层一线、田间地头进行志愿医疗服务,是教学相长的过程,是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为一体的过程,也是国情考察的过程。
▲
王达辉作主题发言《始于初心,成于坚守》
博医团专家志愿者、儿科医院骨科主任王达辉在2022年和今年都跟随博医团开展志愿服务,当地患者的故事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深深感谢母校对我的教育和培养,让我有一技之长,一颗爱心为人民服务”,他表示,未来自己将秉承着“为人群服务,为强国奋斗”的宗旨,再带着学生跟随队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送医送药送技术,为健康中国建设,为广大基层百姓的健康贡献复旦上医的力量。
▲
韩丞治作主题发言《牢记初心使命,积极贡献力量》
博医团学生副团长、中山医院2023级直博生韩丞治在本科的时候曾观看话剧《行走在大山深处的白衣天使》,他深受触动,在博士入学后立刻主动申请加入了博医团。韩丞治利用周末和课余时间为百姓提供科普宣讲、健康咨询和健康义诊等,并在今年暑期跟随队伍前往江西开展医疗志愿服务。“作为队伍中最年轻的一员,这一路让我无比具象化地感受到了上医‘为人群服务’精神的代代传承”,他表示,“在博医团,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强国一代’的责任与使命”。
牢记嘱托,砥砺奋进,服务人民,强国有我!
▲
博医团学生代表诗朗诵《为人群,向山海》
会上,博医团学生代表用诗朗诵的形式讲述了自己在博医团中的动人故事。
“为人群服务”是上医人不变的初心
“为强国奋斗”是上医人永恒的使命
挺膺担当共奋斗,正谊明道创百年!
来源:公众号“复旦上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