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指点江山”到“博医团”,两代复旦上医人的故事丨复旦上医“牢记嘱托,砥砺奋进”实践分享①

文摘   2024-12-04 18:51   上海  

实践检验真知,奋斗成就梦想。2024年,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特色鲜明、丰富多彩、效果明显的实践活动。“牢记嘱托,砥砺奋进”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2024年度学生实践项目分享会上,围绕“服务人民践初心,奋斗强国启新程”、“行走大地,探索实干”、“科普创新,健康赋能”三大主题,展示了以博医团为代表的医学生各类社会实践项目,展现了复旦学子紧扣时代命题、发挥医学专长、积极探索实干的精神面貌。

“复旦医学生”将陆续推送本次分享会中的优秀实践项目,跟着我们一起来领略上医学子的风采吧!



从“指点江山”到“博医团”,两代复旦上医人的故事

汇 报 人:张成锋,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副主任、主任医师

1

“指点江山”医疗队

把党和国家的关怀送到山区人民身边

1967年初夏,一群志同道合的,以毕业班、学生干部、党员为核心的上医学子,响应党和国家“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计划建立一支医疗队奔赴祖国大西南,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为缺医少药的边远山区人民服务。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成锋的父亲张永信、母亲周剑萍就在其中。


他们设想能组建一支灵活机动的医疗小分队,分赴农村山区,在那里安家落户,通过积极防治疾病、培训赤脚医生,来改变当地缺医少药的落后现象。这是一个梦,上医年轻学子心中的报国梦!经过积极准备,他们最终为医疗队取名“指点江山”,于1968年2月15日带着母校师生的殷切期望, 告别黄浦江,奔赴祖国大西南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

上医师生自发在1号楼礼堂热烈欢送“指点江山”医疗队赴贵州山区安家落户


当地人民群众生活之贫困、条件之艰苦超乎想象。全县仅有一所由10名医护人员组成的卫生院,当地流传“八月谷子黄,不打摆子就生疮”、“只见娘大肚,不见儿走路”的俗语,缺医少药十分严重。医疗队员爬山涉水,走村串寨,送医送药,经常背起药箱一走就是十余里甚至几十里山路出诊。


为了真正实现改变农村缺医少药状况的目标, 医疗队除了防治疾病,还积极培训农村医生,建立了一支撤不走的赤脚医生队伍。经过11年的艰苦努力,大大改变了当地缺医少药的状况,被当地人民赞誉为“毛主席派来的好医生”

为了表彰医疗队的卓越贡献,当地给予医疗队至高的荣誉:医疗队队长、张成锋的母亲周剑萍光荣当选为笫四、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人民日报也多次报道医疗队的先进事迹。


1975年1月13日至17日,“指点江山”医疗队队长周剑萍同志作为贵州省唯一来自基层的医生代表出席第四届全国人大

上海电影制片厂制作的“踏遍青山”

讲述山区医疗队的故事

1971年12月29日,人民日报发表《扎根苗岭》

报道医疗队的事迹


2

复旦上医博士生医疗服务团

——“行走在大山深处的白衣天使”

斗转星移,时光荏苒。1994年,原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博士生们继承“指点江山”医疗队前辈们的精神,组成博士生医疗服务团,利用每年暑假前往“老少边穷”等医疗欠发达地区开展医疗志愿服务工作。此后,学校每年都以高标准组织博士生及专家,奔赴祖国各地开展医疗志愿服务,至今已坚持了整整30年,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行走在大山深处的白衣天使”


身为“指点江山”医疗队的后人,张成锋和哥哥张成钢从小就在父母的影响下立志学医,并先后考入复旦上医。2022年夏天,张成锋加入博医团,回到父母的第二故乡——剑河县。


张成锋和博医团的专家、同学们一起,沿着“指点江山”医疗队的先辈们走过的路,在当地开展义诊、教学查房、指导手术、授课、送医上门等一系列医疗活动,像父辈一样把自己的知识和技术留给祖国边远山区的人民群众。


博医团还走访了当年被“指点江山”医疗队救治过的患者、医疗队培养的赤脚医生,重温医疗队的感人事迹。他们重点走访了50多年前医疗队控制麻疹大流行所在的南哨镇高定村。幸存者为他们讲述了前辈们跨越崇山峻岭、不畏艰险救治老百姓的故事,说到动情之处忍不住哽咽流泪,听者无不震撼、感动。当年事迹的亲历者还带博医团深入大山,一路披荆斩棘,最终找到了医疗队为改善冬季病房寒冷环境长途跋涉上山烧窑的窑洞原址。站在窑洞前,仿佛穿越时空遇见当年的前辈们,百感交集。

3

重走 “指点江山”医疗队为人群服务之路

今年是博医团成立30周年,华山医院负责牵头组队,在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上海医学院党委书记袁正宏老师,上海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徐军老师的带领下再次前往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开展医疗服务,重走 “指点江山”医疗队为人群服务之路这支博医团由华山医院手外科、消化内科、感染科等科室多位专家和博士生组成。张成锋的哥哥、手外科张成钢教授也在其中。


在为期5天的医疗实践中,张成钢和博医团的专家、博士生们一起深入村寨,走访了多位因病行动不便的患者,为当地群众提供专业医疗服务。在南哨镇,被医疗队救治过的患者动情地说起当年的故事:“50多年前,农村缺医少药,上海来的医生不要一分钱救治了我父亲。想不到现在,他们的后代又回到这里来服务我们老百姓,感谢党和人民政府,这份恩情我将铭记终生。”说到这里,年过七旬的吴永兴老人不禁潸然泪下。


在太拥镇,“指点江山”医疗队第二期卫校培训班学员田应辉回忆了在医疗队卫校的学习经历,向博医团成员们讲述当年医疗队在极度艰苦的条件下治病救人、培养赤脚医生的动人故事。这些事迹被当地一代又一代的百姓传颂至今,前辈们的精神深深震撼了博医团的全体成员。


为了让更多人铭记这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剑河县委、县政府决定成立“上海‘指点江山’医疗队史馆”,由县政协牵头负责史料搜集整理,以大量史实图片、文字资料,真实、全面、客观地反映医疗队在剑河山区行医送药、救死扶伤的感人事迹和剑河今昔的沧桑巨变,供后人瞻仰、学习。

筹建中的上海“指点江山”医疗队史馆


从“指点江山”医疗队到复旦上医博士生医疗服务团,张成锋、张成钢的父母和兄弟俩两代人的故事和经历折射出的是复旦上医人“以天下为己任,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紧密相连”的人生观。新时代的复旦上医人,定将牢记初心使命,努力传承前辈们的优良传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为人群服务,为强国奋斗”的上医精神。

本期编辑:刘禹含

责任编辑:林颖

复旦医学生
与上医学子在一起,分享复旦上医的人和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