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口袋 | 古时候的一斤为什么是十六两,而不是整数十两?

教育   2024-09-11 07:00   北京  

俗话说“半斤八两”,是因为古代的一斤是十六两,所以半斤也就刚好是八两。但是十六这个数字很奇怪,为什么古人不用整数十,而取带有零头的十六呢?

“斤”是在周朝就已有的重量单位,“黄金方寸而重一斤”,西周时取一寸见方的黄金重量来作为一斤,相当于如今的147.5克。

也许这个147.5克并不好用,所以之后“斤”这个单位代表多重就一直混乱。到战国时期,诸侯国们每个国家有自己的度量衡标准,五花八门各不相同。

就算在一个诸侯国内,国内各地的标准都不一样,比如商鞅变法之前的秦国,这在实际的商业贸易中非常不方便。秦国在经历商鞅变法之后,度量衡标准得到了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由于各国的标准不一致,严重影响经济与社会秩序。于是丞相李斯建议废除六国旧制,统一全国的重量单位,才有了“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统一度量衡”。

自此,一斤就定格为了十六两,但这个“十六两”的来历却说法不一。

有传说丞相李斯制定重量单位时,在一斤定义为多重这个问题上面很伤脑筋,于是便请示秦始皇,而秦始皇则只给了用小篆写的四个字批示:“天下公平”!

这让李斯更犯难了,这下标准是有了,但是没明确具体的数值,为了避免以后实行中遇到问题遭后人唾骂,李斯决定使用十六两作为一斤,十六也就是“天下公平”四个字的笔画数。

虽然以十六来暗示交易时在重量上的公平非常有说服力,但其真实性却有待考究,毕竟没有正史记载,也极有可能是出自后人之口,毕竟小篆的“天下公平”也不是十六笔啊!

还有一种传闻是来自称杆。据说春秋时期鲁班在发明木杆秤之后,以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之和“十三”作为一斤的重量,于是在秤杆上刻十三星花,也就是一斤为十三两。

后来由于商家经常缺斤少两有失道德,人们又在十三两称杆上增加“福禄寿”三星,总计为十六星,一斤也成为了十六两。寓意着“缺一两少福,缺二两少禄,缺三两少寿”。

秦朝之后便沿用十六两一斤作为衡器单位的标准实行,一直使用两千多年,直到1959年经国务院批准,才更换至如今使用的一斤十两制。

但是,不管这个“十六”是怎么来的,拥有怎样的传奇故事,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方便均分。

比如一根绳子,如果需要分成十六等份,只需要将其对折四次就可以得到一样的十六段。

但是如果要分成十份就不那么容易得到了,就算能分出来,以古时候的条件也很难确保其每一份都相等。

这就是为什么古代的单位换算大多使用二的次方,比如二、四、八、十六等等。

于是古人们在权衡之后,舍弃了相对粗略的八,使用了更加精准的十六。

这也就是为什么“一斤十六两,半斤八两”!

END


来源:微信公众号“有趣冷知识”




意少小国学

长按识别关注

品味经典/弘扬国学

传承美德/启迪智慧

中小学传统文化养成读本

青少年课外阅读备考刊物

小意林家长社
专注7-13岁孩子的成长教育。陪父母解析孩子心理;为孩子提供优质学习资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