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战复盘:老踏是怎样获批第1个国社后期项目的

文摘   2024-10-13 20:38   内蒙古  
强 烈 建 议 大 家 星 标 我 们
茫 茫 文 海 ☆ 不 离 不 弃
文 | 老踏
编辑 | 月如洗


“社科后期资助项目申报”系列推文的最后一个模块,老踏想就自己两次中标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一次中标国家民委民族研究后期资助项目的申报过程做一个“实战复盘”。


希望这种“当事人视角”的实战经验,对你赢得属于自己的胜利具有启示价值。同时,老踏也会把自己的这三份中标项目申请书里的“申报成果介绍”原封不动、一字不改地放在这个系列推文里,供你参考。


今天是这个模块推文的第一篇,如推文题目所示,我们一起看看老踏是怎样获批第1个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重点展示“心路历程”。

好,我们开始。


1

先交代一下老踏申报这个项目的背景。




老踏是在当年五月底的项目立项公示中,得知自己第二次申报国家社科基金年度一般项目未能中标的。


然后大概用了两周时间,痛定思痛,做出转战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决定,并于当年有幸获批立项——这也是老踏获得的第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和现在的情况有所不同的是,当年的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是“常年申报,集中评审”,也就是说,它常年接受来自申请者的项目申报材料,然后每年组织专家集中评审两次,上半年是在三月初,下半年是在九月初。


这也就意味着老踏要想赶上九月初的这次评审,就必须要在这个时间节点之前把申报材料报送上去。五月底到九月初,留给老踏写作申报成果的时间,也就只有三个月。


然后,被老踏写在这个系列推文前面的“机械师”思维模型(点击链接可以查看那篇推文)开始发挥作用了。老踏把自己之前的学术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拼装组合,于是就有了申报成果的研究议题和写作基础。之后火力全开,还真就在三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16万字的书稿(申报成果总字数的80%)。


到了这次“大规模学术写作”的冲刺阶段,老踏开始尝试“日记体”记录自己申报这个项目“心路历程”这些文字老踏陆续更新在了小木虫论坛的一个帖子里,一个是给自己打气,缓解焦虑,再有也是为了寻找那么一点外部的支持和监督吧。帖子的标题叫——如果你恨一个人,就给他三个月的时间,让他去申请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2

来吧,展示!老踏申报这次项目的“心路历程”。




现在,老踏索性就把这个帖子里的文字放在这篇推文里,让你“沉浸式”体验一下老踏的心路历程,希望也能激励到你。


还需说明的是,当年申报这个项目,或者要提供三位同行专家的手写推荐意见,或者要有出版社的推荐意见,二选一。老踏选择的是专家推荐。再有就是当年对“申报成果简介”的字数要求是不超过3500字,比现在少了一千字。


以下是帖子的正文(内容有删减,除了错别字和病句,其他无改动)。


8月8日


耽误了太多的时间,原因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不想多说了。惟一没有改变的是:还是打算尽量努力一下,赶在9月10号之前把申请材料提交上去。显然,不为此拼尽全力,我是不会甘心的。性格决定命运,我就是这种吃苦受累的命了——我无法忍受自己无所事事,无法忍受自己没有理想。


人生之艰辛,不在境遇,而在心态。内心丰富、脆弱而敏感的人,注定要走过颠沛流离的人生。我想说的是:如果注定我只能过这样的人生,这就是我的人生的话,那我认了。


打算写的书稿由绪论+五章正文+结语构成,大概20万字的篇幅。现在写好的内容应该已经超过一半了,写得还是比较粗糙的,但是现在我不打算过分苛求质量,先把80%的书稿完成了再说,否则,我将失去这次申报的机会了。


21号去北京,找专家帮我写推荐信。前提是,我得完成80%。我已经订票了,不想给自己任何退路——人是逼出来的,马是骑出来的,我的一个QQ好友这样鼓励我。


加油!


8月9日


写作的进度永远比脑海中的计划要慢;具体行文中遇到的困难也永远比想象中来得猛烈。


迈克尔·曼的国家建构理想类型,一定要拿下来。别被想象中的疲惫压倒——适量运动,增加营养。


尽力而为。


8月12日


时常沉溺于流行歌曲营造的廉价忧伤里,经常为了梦想而在午夜敲击塑胶键盘,显然,我打算成就一些事。


第一章,作为全书的理论基础部分,刚才已经踏踏实实地完成了。第二章和第三章的主干内容早已完成,我打算利用两天的时间(最多两天)来把它梳理清晰,这样,我在拿书稿的打印稿去见专家时,还能剩下……整整一周的时间。


一周的时间,还有接近两章的内容等着我去完成。这显然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却不甘心,必须努力一下。退一步讲,如果我能踏踏实实写出这两章中的最后一章,那么,80%的书稿雏形,也还算是基本出来了。


我知道欲速则不达的道理。我知道这样赶书稿,为速度付出的代价,只能是质量的下降。速度越快,质量越差。可我的想法(幻想)是这样的:如果有幸拿下这个项目,那我还有整整一年的时间来完善它。所以,书稿的质量还是有保障的。而且,这部书稿虽然尚未成型,但是它却一定会比我的上一部书要好得多——因为它逃脱了博士论文的“八股文”束缚,是完全按照我所追求的学术专著的味道来搭建和书写的。


它会成为我的学术代表作,我坚信这一点。


8月14日


切记,复制粘贴的时候一定要注明出处啊!眼看着那么经典而且适用的言论,就是忘记这句话是从哪里粘贴过来的了。呜呜……


加油干吧!


8月16日


最后一章,今天开始。希望可以赶在23、24号给专家审阅之前,写完


记住:


第一,文献来源一定要尽量权威、出处要多元化。


第二,别苛求细节,先写出来,把大的格局定下来。其他的都好办,以后慢慢修改完善。


第三,努力就好,别用目标逼迫自己——记得心理学有个原理,动机过强和过弱都不利于我们发挥自己的潜力。我从来不担心自己的动机过弱的,但是动机过强也绝对不是好事情,潜力发挥不出来,而且会增加内心的焦虑、急躁、慌乱……显然,这一切都是负面的东西,于事无补。


最后我想说的是许巍的歌词: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我对自由的向往。


好了,干活吧!


8月18日


时间越来越紧了,这个时候,其实考验我的已经不是书稿的具体进展,而是内心的承受能力了。


权衡考虑之后,还是打算把“中国经验”的那一章整体删去:这一章的主体部分尚未完成,而已经完成的那个小节的质量又是全书中我最不满意的。我试图只把自认为最完美的内容展现在评审专家的眼前,而这样做的代价是:可能专家看到的书稿就只有14万字多一点的篇幅。


人生就在舍得之间,变换着不同的风景。


联系的一位专家23号不在北京,还有一位至今没有准确回复。北京我是一定要去的。明天,最晚后天,要把这个事情敲定落实。这趟北京之行至少要拿到两位专家的推荐信的,看我的运气吧。


8月20日


昨天算是力排万难,踏踏实实写了一天的项目申请书。之后,为把“申报成果简介”里的字数从5500压缩到3500而呕心沥血,忙乎到凌晨一点多,终于搞定了


越写越没信心,这是非常真实的感受。开始有些犹豫和彷徨——其实一直都是这样的,只是越事到临头,这种感觉才越强烈。如果能顺利得到专家的推荐,顺利上报,之后,我会努力把这件事情忘记。


记得莎士比亚说过:美满的想象只会让人倍感命运的残酷。


百无一用是书生。时常对自己感到彻头彻尾的绝望。我沉溺在书稿的写作之中,沉溺在由此派生出的患得患失的幻想之中,以此逃避现实。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现实,冷酷、惶恐而庸碌。


今天把申请书表格填报完毕,书稿还有一个小内容,要把它完成——之后,就把这些内容保存,作为提交给专家审阅的打印稿的“定稿”。计划明天上午和爱人带女儿和老同学一家去泡温泉,中午一起吃个饭,下午的火车去北京。


再之后,我会继续写我的书稿,提高已经完成部分的质量。9月2日之前要结束全部工作,去科研处盖章,提交全部材料。


8月23日


21号上火车,结果由于桥梁坍塌导致火车晚点6小时,今天凌晨三点半才赶到住宿的地方安顿下来。于是在朋友圈里写了句汪峰的歌词:晚安北京,晚安所有未眠的人们。


休息了两个多小时,六点起床。于是——必须承认,今天是美好的一天。很可能,也是最近这一年多来,最顺利的一天。


冲澡洗漱,把项目申请书最后校对一遍,准备了两个版本——因为自己的导师去了波兰,所以三位专家中还有一位没最后确定。八点半,发短信、打电话,三位专家最终确定了。吃饭、打印,终于赶在十点钟——和第一位专家约定好的时间,见面了。


五十分钟之后,见到了第二位专家——他们两个人在一层楼,办公室只相距20米。


午饭之后,回酒店休息了二十分钟,挣扎着起床赶往燕郊——去面见第三位专家。


弟弟得知我来北京了,叫上我们共同的朋友,一起吃了顿晚饭。


晚上八点半,终于赶回了住处。累得不行,但是很兴奋:没想到专家都在北京的,一位是外出了五十多天,20号才回到北京的;一位是原计划去哈尔滨,结果因故拖延了。


接下来的一周时间,再写出书稿中的两个小问题,然后把已经写出来的内容打磨一下,再就是形式规范的问题,要让打印出来的书稿漂亮点。


8月26日


开学了,一大堆的事情摆在眼前:就拿今天来讲,上了四节课,宣传部要求写一个关于内蒙古民族团结的论文,催得还比较紧。回想自己从有写书稿的意向到现在,真正专注于写作的时间,实在太少了。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书稿的质量一定不会很高,想想这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啊。拼尽全力,也只能就是现在这个样子了。


按照自己的计划,打算9月2号提交申请材料。之后,踏踏实实放松一下——除了教学,放下所有事情(这样写的时候,自己也知道是不可能的,唉),好好休息一下。我太需要休息了。


8月30日


终于凑够预计的16万字了,是加上注释的。


还剩下三天时间。在书稿的形式规范上再下些功夫,把绪论中的“分析框架”和结语再仔细推敲和润色一下。所有的努力只是为了,当我回想这段经历的时候,无论成败,起码,我拼尽全力了。


9月2日


一遍又一遍的校对书稿,颠三倒四的,而且居然越看越紧张。后来终于发现,这个东西不打印出来放在那里,就永远有工作要去做。于是不管它了,直接打印,就此放下。另外已经和省社科规划办的老师约好了,明天一早电话联系,之后上报材料。


无论最终结果如何,我尽力了。是的,我没办法全力以赴,有太多的事情对我的写作构成干扰,但是我真的已经尽力了,爱咋咋地吧。提交上去之后,就立刻把这个事情忘记——我需要好好放松一下,休养生息。


最后我想说的是,人生就是不断把可能变成现实的过程。无论怎样,我真切地努力了、付出了。至于说到结果,交给命运去安排吧。


影片《阿甘正传》里有句台词:人要是想往前走,就得抛开过去。


必须承认,这是现在的我最想做的事情。


3

气氛已经营造到这种程度了,老踏再稍微做个总结。




第一,每个人都有潜力可以挖,你不努力一下,就不知道自己的上限在哪里。


第二,“高敏型”体质很可能是前进的阻力的,然而它也可能带来治愈。


这段“心路历程”看下来,其实你会发现那段时间老踏的状态并不能说是有多好的,这里也包括很多负面情绪,说起来都是阻力。


然而这种“高敏型”体质:其一,也许这是遗传、基因的力量,对抗或者改变它并不容易;其二,哪怕它只是后天形成的,它也在很大程度上为那段时间奋斗的自己提供了一个“外部视角”,至少是拥有了一个“记录者”。而且,很多情绪一旦被记录下来,也就被抚平和化解了。这种诉诸于笔端的做法,本身是有治愈作用。


当然,老踏并不是在美化这种高敏体质,它的确是需要尽量去改变的。但和它共舞,“带病生存”,挖掘出它好的一面为我所用,也不失为一种折中方案。


第三,作为第二点的延伸,接受自己,与自己和解——很重要。


成功时自不必说,面对失败,接受有着一身的毛病、充满短板的自己,本身就是成长。成长不是成为更好的自己,而是接受现在的自己、这样的自己,然后拿出这样的自己,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去创造价值、贡献社会。


老踏的这些推文,老踏已经出版的书和即将出版的书,本质上,都是持续在这个方向上努力的结晶。


好了,这篇推文的内容就是这样一些了。


这篇推文的内容希望对你有启发。也期待你能把这篇推文推荐给有需要的朋友,相信ta会和我一样感谢你的。


小编推荐


这篇推文的内容来自老踏主讲科研精进专栏微课《23讲,轻松把握国社后期资助项目基本盘》。欢迎扫码了解课程详情,免费试听体验,也希望这门课程能助你早日拿下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扫码了解课程详情

体验试听课



如果无法订阅,请添加老踏个人微信laota0606



——END——



号主老踏:教授,博士后,博士生导师,社科科研工作达人,文艺老炮。小红书教育博主,【学术链@老踏】荔枝微课直播间主理人。学术链@科研院创办人,个人微信laota0606。

青椒计划UP
帮百万高校青椒系统提升教师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