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学术产出为目的的文献阅读,都是耍流氓

文摘   2024-11-06 20:38   内蒙古  


撰文 | 老踏

编辑 | 月如洗


本文节选自老踏畅销书

《发论文、拿项目,其实很简单》(修订版)


无论是之前和高校社科科研工作交流QQ群(群号是322874504)的群友们,还是现在和“在行”的学员们做交流时,我发现,这里存在一个关于文献阅读的共性问题,那就是:有很多人纠结于该如何阅读文献,却很少有人认真思考为什么要去读文献。或者说,他们只是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知道为什么要去读。


我认为,在开始阅读文献之前,一定要把“为什么要去读文献”的问题解决好。因为我们在阅读文献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多来自没有搞清楚这个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但不限于:

文献实在太多了我的天呐,我该如何入手?

哎呀,文献里的观点太密集了,我究竟该如何总结、记忆和整理?

如何通过文献阅读来形成自己的学术理论体系?

如何做读书笔记?是按学者、流派、学科,是分时间阶段还是分国别?

每天花多少时间去死磕文献比较好?如何提高阅读效率?

书评和导读类的著作,对我理解经典文献有帮助吗?

为什么我每天都在读读读,却总是觉得没有思路,想不出论文选题?

……


怎么样,是不是很有共鸣?是不是大家也很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


但是,我是绝对不会告诉大家答案的。事实上,我也不知道答案——因为在我看来,这些问题都是“想象的敌人”,它们并不真实存在。


我强烈建议大家认真阅读下面的几段文字,也许,它们能改变你的文献阅读观。在我看来,一旦大家搞清楚了下文提到的这两件事情,我们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那些问题,就几乎不再会是问题了——退一步讲,一旦大家有了明确的目标做指引时,你自然就会想出办法来攻克那些问题。


第一件事,要搞清楚文献阅读和学术产出的关系。


当大家过分看重文献阅读时,就会无所适从、十分焦虑,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要面对的是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的文献。其实这里的问题在于:大家把阅读文献当成目的了,而事实上,它不是的,它只是手段,是帮助我们学术产出的手段。


我见过太多学富五斗却写不出一篇像样学术文章的人,他们家里囤书过万,拥有惊人的记忆力和同样惊人的表现欲。你问他吃了吗,他就可以口若悬河,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到孟德斯鸠到维特根斯坦,到大卫.李嘉图到去你大爷的。对,对待这人除了一句去你大爷的我什么也不想说,因为,他们只是知识的复读机,却没有任何学术产出。


大家一定要明白,只有在确定无疑的学术产出目标指引下的精准阅读,才会是好的阅读。而所谓学术产出目标,可以是一篇论文、一个讲座,也可以是一个项目申报书——都是非常具体而且有时间期限的小目标,这些小目标要求我们集中时间精力找到最有效的文献为我所用,促成学术产出。


在我看来,我们之所以会反复强调文献阅读的作用,恰恰说明了它是手段,是激发学术产出的手段。而且在很多情况下,它是激发学术产出的唯一手段。


任何不以学术产出为目的的文献阅读都是耍流氓。


第二件事,要搞清楚文献阅读和形成自己学术理论体系的关系。


通过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文献阅读的量的积累,逐渐形成自己的学术理论体系。看上去的确是这么回事,逻辑上也似乎没有问题,对吗?这就是真相吗?


我要告诉大家,这完全是扯淡。这种想法完全是PS两个小时以上才敢发朋友圈的自我欺骗。算我求你,一定要避免陷入这个误区。真相是:文献阅读的积累与自己学术理论体系的建立,两者之间从来就没有A→B或者A=B的关系。


从来就没有!


真相是: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学术产出,然后,如果大家确实是做学问的材料(请原谅我的刻薄),那么这些学术产出早晚都会让你形成自己的学术理论体系,甚至,会有人争先恐后地帮你做这个事情。


让我们想一想,我们是通过什么方式来了解自己关注那个领域的牛人的学术理论体系的?……对,这次你答对了,是他(她)的学术产出,他/她的那些惊艳四座、花枝招展的论文、讲座和著作,而不是他/她曾阅读过的那些文献。


还记得那句话吗,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别再幻想那些废寝忘食的文献阅读会让我们形成自己的学术理论体系了,就算这个体系形成了,也是别人的,不是我们的。我们自己的学术理论体系,只能通过我们的学术产出来建构,而文献阅读只是帮助我们学术产出,进而形成自己学术理论体系的助产士。


好,让我总结一下自己的观点:

文献阅读非常重要,因为这是激发我们学术产出的重要手段。

任何不以学术产出为目的的文献阅读,都是耍流氓。

我们以为的理论体系只能建立在自己学术产出的基础上。

学术产出的欲望和野心才是激励我们阅读文献最好的源动力。


好,让我们继续这个话题的讨论。


我想在大家正式踏上学术成长之路的时候,不断强调和向大家传递这样的信号:学术产出至关重要,这是我们的学术生命,能够持续的、高质量的学术产出是确保我们在某个领域和研究方向冉冉升起的关键。


我们当然可以去混学术会议,然后在自助早餐、午餐和晚餐以及会议茶歇的时候上蹿下跳、八面讨好,结识学界大牛和专业大咖。但请一定记住,真正支撑我们往前走的,是我们的学术产出。


试想,当我们去参加今年的第五个学术会议的时候,提交的依然是去年参加第一个学术会议时的那篇论文,我会非常奇怪你是怎么就过了自己那一关的,是不是?我们自己都该鄙视自己了,对不对?你如此没底线,面相一定很猥琐吧?


没有学术产出,我们混的那些圈子都注定只是虚假繁荣,都是想象的共同体。没有学术产出,热闹永远都是人家的,我们呢,只是一个并不理智的旁观者。而且,我们会给圈内人士留下一个华而不实、工于心计,甚至不学无术的印象。而这种印象一旦形成,这个圈子我们也基本就混到头了。别怪我,我只是希望大家能在自己学术成长之路的起点就意识到学术产出的重要性,看清事情的真相。


理想的情况应该是这样:我们应(硬)邀(要)去参加学术会议,在会议上遇到了让我们心驰神往的学界大牛,然后,我们面带微笑,掏出那本别有用心夹带自己个人联系方式的学术专著,送给他。我的博士后合作导师就是这样结识的。而我的博士生导师,甚至在还没有见到我的时候就已经决定要我了——因为我把自己发表在CSSCI期刊上的两篇论文的复印件,邮给了他。


学术产出将是我们混迹学术江湖的敲门砖,一定记得这一点。学术产出将是你的A4腰、事业线,你搔首弄姿、实现逆袭的全部资本都来自于此。一句话,学术产出就是你的学术生命。


在我的威逼利诱之下,学术产出的重要性大家终于懂了。那么,学术产出的基础和素材从哪里来?如果你听过高晓松词曲、许巍演唱的那首歌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的话(暴露了我的年纪),我们要讨论的学术产出的基础和素材,就隐藏在歌词里。


让我们看一下歌词: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

为找到那篇文献不顾一切”


高晓松也许会表示很委屈,说他的歌词不是这样写的。不去管他了,他如何想的,与我无关。当然如果非要说说他的这个歌词,尤其是这句匪夷所思的“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已经很直观地暴露了高晓松创作才情的一去不返,关于这个问题,等我有空的时候会专门写篇文章批评他。


现在回到我们的话题,让我们找一下歌词中的关键词:

田野。

文献。


一般而言,田野和文献是学术产出的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但是我要告诉大家,田野我不懂,完全一无所知,但这并没有影响到我的学术产出——当我这么说的时候丝毫没有贬低田野的意思,我只是在强调:不同学科学术产出的侧重点会不同,而文献的基础性作用却是永远绕不过去的。


在这篇文章即将结束的时候,让我再啰唆几句——我非常重视和强调观念的重要性。不转变观念,不明确自己为什么要“为找到那篇文献不顾一切”,那么一切都是枉然。其实前面写的这些内容都是希望大家能转变观念,意识到学术产出的重要性,以及文献在学术产出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


而且我要提示一下,其实为了找到“那篇文献”,根本不必不顾一切地。因为一旦有了好的方法,“那篇文献”就很容易找到。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将在实操的层面告诉大家,如何检索到与你预期学术产出最为相关的高质量专业文献。


(本文完。)


本文节选自老踏畅销书《发论文、拿项目,其实很简单》(修订版)。目前,该书在当当参加满100减50的活动,长按或扫码可直达销售主页,一键下单。



欢迎关注青椒计划UP

与百万高校青年教师一起向上发展




青椒计划UP
帮百万高校青椒系统提升教师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