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求学的城市】“行走的大思政”——田中学子走进天津戏剧博物馆
教育
2024-09-28 11:32
天津
为更好培养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传统文化修养与古建筑保护意识,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自信与对传统的认同,引导青少年自觉了解古建筑背后的历史故事,实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2024年9月20日我校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天津戏剧博物馆,也称天津广东会馆,感受传统文化与古人的建筑智慧。
天津广东会馆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正月十四日落成,1985年大修以后,称为天津戏剧博物馆,是天津市迄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清代会馆建筑。天津广东会馆最为显著的建筑风格为岭南建筑和北方四合院相结合,它主要是一座由戏台、南园、铺房、客房、药房等组成的综合性功能建筑群。辛亥革命后,该馆是多次重大爱国进步活动的主要场所。其中,1912年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曾在这里演讲。 走近广东会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座威风凛凛的石狮子。这些石狮子显然是北方建筑风格的典范,以其雄壮的体态和细腻的雕刻工艺,彰显出北方地区建筑的稳重和威严。同学们跟随讲解员的解说,仔细观察雌雄两只石狮子的特点。踏入广东会馆院内,迎接我们的是截然不同的南方风格。院落中的建筑采用了典型的岭南特色,飞檐翘角的屋顶和色彩斑斓的砖雕、木雕相互辉映,展现出南方建筑的精致与灵动。尤其是院内的廊道、亭子等设施,带有浓厚的艺术气息,仿佛让人置身于温暖的南方阳光下,感受到南方的柔美与诗意。南北方建筑风格的完美融合,构成了广东会馆的独特韵味,也让人在这里体验到文化交融的魅力。跟随着解说员的讲解,我们进入到了广东会馆的戏楼。它是岭南建筑风格的经典代表,结构精巧。戏楼的舞台设置高而宽敞,采用传统的木质框架,周围环绕着雕花的栏杆和观众席。天花板上绘有精美的彩绘图案,体现了南方艺术的独特韵味。戏楼的两侧有明亮的窗户,既保持了通风又能让自然光透入,增添了观演的氛围。整体构造既考虑了声学效果又融入了文化元素,为观众提供了良好的观看体验。走近戏台观察,我们发现戏台顶部呈现出螺旋状结构隐藏在顶部。这样的设计不仅考虑到了戏曲舞台的收音效果,而且同时不破坏戏楼内部整体的和谐美感,让同学们不禁感叹古人高超的建筑智慧与高雅的审美品味。同学们津津有味地听着讲解员介绍,仔细观察戏楼中每一处精巧绝伦的设计。舞台正中上方悬一木匾「薰风南来」,是会馆的镇馆之宝,其中间是木雕「天官赐福」图案,汇集了诸多美好寓意,为整座博物馆增添了一份中国传统建筑沉稳的意蕴。随后,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张龙教授为同学们带来了一节生动的“天津广东会馆漫谈”专题科普讲座,从天津卫的历史切入,讲述了会馆的历史沿革、文化背景以及建筑特点,特别介绍了对戏台起到重要支撑作用的结构——张弦梁结构,此结构造就广东会馆的戏楼为罕见的无木柱伸出式,观众可从三面观看演出。在张龙教授的讲座之后,天津大学建筑历史与遗产保护科普基地的志愿者以戏楼的特殊结构为切入点,指导同学们亲自动手搭建张弦梁结构模型,完成科普成果测验。相比于普通的一字支架结构,张弦梁结构能够承受更大的重量。同学们在感慨物理学奇妙之处的同时,情不自禁地赞叹了古人的建筑智慧,将高效的建筑结构与传统审美完美融合。
习近平主席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 通过这次参观,同学们不仅开扩了眼界、对中国传统建筑美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同学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与认同感,激发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实现了青少年与传统文化的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