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 | 储能,能否突破“自我革命”的盈利困境?

科技   2024-10-17 08:15   浙江  

朗新研究     您身边的业务专家



编者按

近年来,随着环保理念的大力提倡和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储能领域的建设和投资正如火如荼地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一系列政策的相继出台,在推动国内电力交易市场进一步开放的同时,也为储能开拓了更广阔的发展道路。

然而,在储能行业蓬勃发展的背后,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与挑战也逐渐浮出水面,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

基于此,【朗新研究院】特别策划了以“储能”为主题的第三期圆桌访谈邀请到了行业内具有丰富经验和独特见解的四位专家:新电途储能业务线总经理田志忠、朗新集团综合能源业务部专家邓庆安、朗新集团业务研究部专家倪雪婷、朗新集团业务研究部专家邹雅蓉,共同审视储能的现状与未来,探讨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访谈结束后,【朗新研究院】将访谈对话进行了编辑和整理,访谈将分为上下两篇。

本期先行刊发访谈实录的上篇。上篇我们聚焦于储能的宏观趋势与热点问题,深入探讨了储能的价值所在、盈利模式的优化、发展瓶颈的破解以及未来前景的展望。

通过专家们的精彩分享与深入剖析,我们不难发现,储能行业的未来发展既充满机遇也面临挑战。一方面,双碳目标的提出,让我国新能源的地位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新能源的间歇性与波动性,让储能技术逐渐成为新能源产业的关键支撑并迎来跨越式发展;另一方面,尽管储能狂飙,但储能领域仍面临着经济性瓶颈、安全性考验及政策不确定性的多重挑战,制约着行业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然而,以更广阔的视角审视储能的未来,储能必将逐渐趋于稳定,更加聚焦于“平衡与调节”的核心功能,为实现长期、稳定且可持续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下期,我们将针对储能的具体实践和存在问题进一步研究探讨,并对解决方案提出深入探讨,欢迎您的持续关注。各位读者可以在下方给我们留言,分享您的观点和认知,激发更多关于储能的思考与讨论。



本期专家观点荟萃:


1、电力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其生产、传输、分配及使用必须实现瞬时平衡,这一特性限制了电力传统意义上的“储存储能的出现,使电具备了“储”的功能,是推动电力市场向更高层次商品化、市场化发展的关键一步。


2、储能行业的未来发展依赖于国家政策的开放程度与市场机制的深化改革随着政策的逐步放宽与市场环境的不断优化,储能将逐步释放其巨大的市场潜力。未来储能有更大的商业发展,本质上要实现各个商业模式的组合,通过峰谷价差套利、调峰调频等功能的组合,实现最大的盈利空间


3、制约储能发展的核心因素是经济性,包含成本和收益两个方面;根本因素是市场的建设和开放程度。


4、储能作为新兴产业,在市场机制调节下,其供需关系将经历一段调整期后趋于稳定,最终实现产业与市场的双赢局面。储能行业有望在持续的技术革新与市场需求增长中,达到其发展的巅峰状态,并维持一种长期、稳定且可持续的发展态势。


5、未来,储能主要的盈利模式必将侧重于电力调节,而非简单的峰谷套差,这在实质上揭示了储能的本质功能——平衡与调节。



访谈内容实录:


Q1  朗新研究院:储能是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覆盖发电侧、电网侧、用电侧各个环节。那么储能在各环节的应用价值到底是什么?


邓庆安:

发电侧储能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传统火电领域的火储联调,主要起到辅助调峰调频、动态运行调整、增加发电侧灵活性的作用。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不断推进,电网对于资源调配灵活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火电模式需要储能进行配合,以达到更好的运行效果;


另一方面,清洁能源领域的储能配储,清洁能源存在发电不稳定等问题,发电侧储能可以起到平抑清洁能源发电波动性、稳定其出力的作用。此外,在用电高峰期,储能系统还可以释放存储的电能,缓解电网发电压力,保障电力供需平衡。


电网侧主要应用环节是调峰调频和缓解电网堵塞,有助于维护电网稳定运行和实现高效调度。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大背景下,电网对于灵活性资源的需求日益强烈,独立储能市场因应而生,展现出了旺盛的市场需求。此外储能在台区和配电网治理方面的作用也逐渐受到关注,但由于投资主体的资格问题,该应用场景的落地实践仍面临较大的挑战。


用电侧方面主要在于通过峰谷套利,降低用户用电成本;此外,一些对电能质量要求较高的数据中心、高新技术企业等可利用储能以辅助提升用电质量;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微电网、光储充建设,在用户侧内部构建微电网,有助于促进清洁能源的就地消纳。


田志忠:

第一随着发电侧、电网侧以及配电网之间能源结构的变化,必然会导致储能市场需求的增加。光伏发电与生物质能发电等清洁能源占比的持续提升,加之环保理念的提倡,这些清洁能源在未来能源体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然而,此类能源供应具有天然的不稳定性。此外,用电侧如新能源汽车充电站面临的充电需求的不可预测性,也加剧了电网的波动性。


因此,储能是调节这些不稳定电源、优化能源配置的一个很好的补充既可以在电力过剩时储存电能,也可以在需求高峰时释放电能在微电网和配网的这些骨干网中起到平衡与稳定的作用。


第二,电力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其生产、传输、分配及使用必须实现瞬时平衡,这一特性限制了电力传统意义上的“储存”。储能的出现,使电具备了“储”的功能,是推动电力市场向更高层次商品化、市场化发展的关键一步


第三,储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储能未来实现调峰、调频、容量补充等多种功能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


整体上,首先是由于发电侧、用电侧以及配电网之间能源结构发生了变化,需要通过储能来解决;其次,从更大的空间来看,储能使电具备了商品化的可能,能够真正走向市场化、商品化;最后,未来储能的设备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比如当前储能设备的使用寿命也在逐步增加,现在市面上储能的充放电次数最多可达一万多次,寿命可达8-10年,都为其实现调峰、调频、容量补充等一系列功能提供了更多的想象和可能。


储能未来的发展有三个方向,第一是技术的进步,第二是成本的降低,第三就是更大规模的集中的充放电


邹雅蓉:

在实际应用中,储能的某一功能应用并不局限于单一应用场景,以平滑输出、跟踪出力计划为例,可同时应用于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


电源侧,储能可以联合火电一起调频以及服务可再生能源并网,除此之外,在支撑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基地外送方面,依托存量和“十四五”新增跨省跨区输电通道,在东北、华北、西北、西南等地区充分发挥大规模新型储能作用,通过“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多能互补模式,促进大规模新能源跨省区外送消纳,提升通道利用率和可再生能源电量占比。


电网侧,储能主要发挥的作用就是支撑电力保供、提升系统的调节能力、协助电力调度机构向电网提供电力辅助服务以及延缓或替代输变电设施的升级改造。


用户侧储能主要用于电力自发自用、峰谷价差套利、容量电费管理和提高供电可靠性等。



Q2  朗新研究院:根据经营主体类型不同,新型储能可以分为独立储能、电源侧储能、用户侧储能,三者在盈利模式上有何区别?


邓庆安:

储能的盈利模式总体来说仍处于多元化的探索过程中。


独立储能可以理解为一个较大规模的储能电站,主要还是响应电网调度,提供调峰调频的辅助服务,并以此为主要盈利途径,辅以容量补偿收入。当前,山东、山西、甘肃、青海等省份允许独立储能作为新型市场主体进入电力现货市场进行交易,因此独立储能还可以通过谷充峰放实现峰谷价差的套利,除此之外,新能源配储的容量租赁收入也进一步丰富了其盈利模式。值得注意的是,山东规定独立储能一旦参与现货市场,就无法参与调频市场,这一排他性政策对独立储能的盈利构成了一定限制。总体来说,独立储能的盈利模式包括电网调峰调频的辅助服务的收入、容量补偿收入、新能源配储的容量租赁收入和低买高卖的现货交易收入四个方面。


电源侧储能的盈利模式比较单一,但同时发展也较为成熟。首先是火电配储,可以分摊电网调节的成本费用;其次是参与电网的调峰调频工作,以获取额外的服务收益。


用户侧储能是目前出现的一个新课题,其盈利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当前主要还是通过峰谷套利来获取收益。随着市场机制的不断创新,比如山东最新发布的电力市场交易规则中,允许用户侧储能聚合起来,作为单一主体参与现货市场交易,这无疑为用户侧储能扩展了一条新的盈利渠道。


田志忠:

储能盈利模式归根结底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收入,一个是成本。


未来储能有更大的商业发展,本质上要实现各个商业模式的组合,通过峰谷价差套利、调峰调频等功能的组合,实现最大的盈利空间。储能要能做到根据不同的场景起到不同的调节作用,比如在微电网当中,用户侧储能可以在需要的时候辅助用户响应电网需求;独立储能除调频外,还应该具备售电、峰谷价差套利的能力。政策层面的支持和细化,将是推动这些潜力转化为现实增长的关键。


独立储能的发展受电力市场的开放程度影响较大。当前,天津发布政策,允许独立储能直接参与售电市场,可与批发用户直接交易售出电量,也可通过售电公司向零售用户售出电量,利用峰谷价差实现盈利。这虽为独立储能的发展带来了积极信号,但关系到电价结构、电网稳定和营商环境等因素,在具体细则方面还需要逐步完善。


用户侧储能尚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亟待通过有效方式进行聚合。近期,已有一些地方出台创新性政策,允许电网为用户侧储能安装专用计量表,此举打破了按现有法律规定用户侧储能无法连接大网的限制。原本,用户侧储能只是用户侧微电网内部的自主调节,与大网相对独立。而由电网安装专用计量表后,用户侧储能就可以实现“隔墙售电”,直接向邻近用户或小型电网提供电力服务。若该政策全面推广,那用户侧储能就将拥有极大的商业可能。


地面储能项目的独立运营面临投资回报率低的困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资本吸引力。用户侧储能目前只有浙江、广东、上海、重庆、湖南少数几个省开放投资,并且其单一的峰谷电价套利的盈利模式吸引力较小。相比之下,工商业储能因其产品存量稳定、价格相对合适以及可预期的回报周期,正处在蓬勃发展中。但是,工商业地面储能的投资热情仍稍显不足,特别是独立储能的调峰调频功能尚未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有效利用。


总体来说,储能行业的未来发展还比较依赖于国家政策的开放程度与市场机制的深化改革。随着政策的逐步放宽与市场环境的不断优化,储能将逐步释放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在此过程中,必然会伴随着市场利益格局的调整和市场平衡的再塑造,为储能行业开辟出更加广阔的发展道路。



Q3  朗新研究院:目前,业内普遍认为储能盈利状况不佳制约了储能的进一步发展,各位如何看待储能盈利不佳这一现象?


邹雅蓉:

经济性确实是制约储能发展的一个核心因素,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成本,一个是收益。


成本方面,相较于前几年,无论是研发还是制造,储能的成本已经降低了很多,但从目前来看,还没有低到能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和盈利的程度。


盈利方面,当前储能的盈利渠道较为单一,与之配套的一系列政策也亟待完善。以电网侧的独立储能为例,虽然在政策规定上,独立储能可以参与中长期现货市场交易和调峰调频等辅助服务,但是这些渠道并没有真正地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只在部分地区进行了试点,并且不同地方的储能的收益模式也不尽相同。多数情况下,储能难以获取全部渠道的利益,而只能获得其中的部分收益。有专家指出,当前我国真正投运商用的独立储能电站数量仍显不足,大多仍处于建设或是并网测试阶段。储能电站的实际项目收益尚未达到满足其持续健康发展的最低收益要求,原因主要有调峰次数受限、中长期的交易价差或补偿价格偏低等,同时,由于储能电站难以签署长期的租赁合同,因此租赁收益这种较为稳定的收入来源也无法得到充分保障。


除了成本和收益外,相应的市场需求方面也没有得到充分释放可再生能源的接入和消纳能力是有限的,从而限制了储能电站的应用场景。另外,电力市场的交易机制和价格尚未完善,导致储能电站的商业价值无法得到充分体现。


政策方面,部分地区补贴标准过低,难以弥补储能的成本差异;其他的客观政策因素,比如并网接入时面临的土地使用政策限制也影响了储能盈利能力的提升。


邓庆安:

除高昂的成本和现有政策的局限性外,影响储能盈利的根本因素在于市场的建设和开放程度


以山东独立储能实际情况为例,只能选择参与现货市场或调频市场,则其发挥功能和获取收益的渠道将大大受限。尽管补贴或容量补偿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边际成本,但提升储能盈利水平的核心在于提高储能系统的等效利用率。


目前,储能的等效利用率仅为6%-7%,这意味着即便面对较高的峰谷价差,由于实际调用机会有限,储能仍难以达到充分盈利的状态。因此,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与多元化参与途径的扩展,将为储能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推进和清洁能源更大比例的接入,电力系统对储能的调节需求将日益迫切,这将促使储能系统更加深入地融入市场交易体系。只要储能系统的等效利用率得到有效提升,即便在峰谷价差可能缩窄的背景下,其依然能够实现比较稳定的盈利。



Q4  朗新研究院:有一种观点,认为储能发展终将“自己革自己的命”,也就是说,当前储能之所以能盈利,本质上是因为净负荷峰谷差足够大,但当储能装机足够多之后,峰谷差率势必被拉小,储能逐渐不再有盈利能力。你认为储能的发展前景如何?


邓庆安:

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以新能源为主体,而新能源自身的不稳定性注定了峰谷差的存在,必然引发供需的波动和不平衡。随着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的加速推进,这种不平衡的现象将会越来越显著,成为推动储能发展的前因。储能技术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旨在缓解并优化这一供需矛盾,即便没有储能,技术进步与市场机制也会催生出一系列其他手段来应对这一挑战。


所以,市场的供需失衡是储能技术发展的催化剂,而储能的广泛应用与技术创新,反过来又促进了供需关系的逐步平衡与优化,这是一种典型的供需平衡过程,类似于猪肉价格的市场波动,高价激发养殖热情,供应过剩导致价格走低,随后养殖规模缩减,最终再次引发供应短缺与价格上涨。


储能作为新兴产业,在市场机制调节下,其供需关系将经历一段调整期后趋于稳定,最终实现产业与市场的双赢局面。储能行业有望在持续的技术革新与市场需求增长中,达到其发展的巅峰状态,并维持一种长期、稳定且可持续的发展态势。


田志忠:

我国当前的储能商业模式以峰谷电价差套利为主,但随着电力行业的发展,特别是市场化的电力交易市场的出现和逐步放开,电价差可能会受到供需关系的影响而逐步缩窄。


因此未来,储能主要的盈利模式必将侧重于电力调节,而非简单的峰谷套差,这在实质上揭示了储能的本质功能——平衡与调节。这一趋势在欧洲等相对开放的电力市场已有所体现,例如在丹麦的电力市场中,其电量的60%由新能源发电和光储构成,出于平抑新能源发电波动的需要,用户侧储能被允许参与调频服务,以增强电网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巴西则因电网建设不完备导致电力持续供应能力不足,促使工厂依赖储能来解决停电问题。


我国电网相对稳定,电力价格尚未完全市场化,因此形成了峰谷套差这样相对固定的商业模式。但是,随着电力交易市场的放开,储能的调节作用必将越来越显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微电网内部的精细化调节,优化局部电力供需平衡;二是跨区域电网间的协调调度,促进更大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


如果只是将储能局限于峰谷套差的范畴,那么其未来的商业模式必然会越走越窄。因为随着电力的供应和需求慢慢趋于平衡,未来峰谷差率必然缩小,储能的盈利空间也必然被压缩。特别是随着新能源车行业的蓬勃发展,新能源车车主大多选择在用电低谷时期充电,该举动有效平抑了电网负荷波动,进一步促进了供需平衡。因此,储能未来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其调节功能上。


对于我国储能市场而言,当前主流的峰谷套差只是储能应用的初级阶段。随着电力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开放,储能的调节功能将越发重要,其盈利空间也会随之扩大。因此我们应以更广阔的视角审视储能的未来,站在高度市场化的交易平台上,预见储能在未来进一步发挥调节作用,为行业带来更光明的发展前景。


倪雪婷:

在国内市场中,储能的作用目前主要聚焦于有功功率领域,包括峰谷套利及有功功率输出的调节调控。然而随着储能装机的增多,峰谷差逐渐缩小,储能有功调节的需求量必然会随之减小,由此导致整体价格下降,市场趋于饱和。从经济学角度审视,任何单一市场都会经历“成长——成熟——衰退”的必然趋势,储能市场也不例外。


但储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即它具有综合性的多元价值。正如前文所述,储能在不同应用场景下所提供的价值是不一样的,除了有功功率的调节外,储能还具备频率调节、爬坡、无功支撑,甚至是作为备用电源等功能,并且在某些方面具有很强的不可替代性。比如说在微电网场景下,要真正实现在计划外断电或孤岛运行,储能作为性价比较高的电压源,在城市中尤为关键,在目前技术条件下还很难找到其他替代性的解决方案。


所以从综合性价值来看,储能的发展前景依旧广阔,其价值体系远不止于简单的峰谷套差。


邹雅蓉:

一个事物的发展必然遵循周期规律。从萌芽阶段开始,经历阶段性波动与成长,最后趋于平稳。目前储能领域的热度高涨离不开政策和资本的推动,然而,在相应的技术和市场机制方面,储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有不断完善相关机制,促进技术迭代升级,进一步拓展盈利渠道,储能才能在未来实现真正的大规模发展。


审阅:章胜

提问、编辑、整理:朗新研究院编辑部



END



注: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欢迎转发和评论。转发、转载、转帖等须注明稿件来源:朗新研究院违者朗新研究院将依法追究责任,谢谢!






【概念热词】聚焦领域新趋势

虚拟电厂 | 电力现货市场 | 绿证绿电 |  代理购电 | 市场化交易 | 市场化电价 | 需求侧资源管理 | 充电运营  | 车网互动 | 分布式光伏 | 储能 | 微电网 | 零碳园区 | 碳管理服务 | 综合能源服务 | 燃气业务 | 报告解读  

【技术热词】探索技术创新与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 | 电力大数据 | 元宇宙 | 知识图谱 | 云技术实践 |  微服务技术实践 | 区块链技术 | 电力企业中台 | OCR | RPA | 技术实践

【业务热词】筑牢业务发展根基
营销数字化运营管理 | 数字化供电 | 数字化营业厅 | 客户服务 | 计量采集 | 电费管理 | 乡村振兴  | 营商环境 | 网格化服务 | 安全管理 | 体验设计 | 移动应用实践  | 海外业务 | 其他


朗新研究院
展现朗新研究观点,包括不限于能源电力领域的深度观察,创新业务解决方案,行业热点评论、优秀产品及应用案例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