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小雪节气,也标志着进入甲辰年运气中的终之气。
从11月22日(小雪)到明年1月20号(大寒)结束,这是甲辰年的最后一个阶段了。大寒节气后,就要进入一个新的运气干支历法年——乙巳蛇年。
罕见寒湿冬
太阴湿土主导
我们之前分享过五运六气的推算,终之气的主气是太阳寒水,代表接下来的60天里,气候变冷,进入阴寒的冬天,主水主寒。
在「终运」的“水运”作用下,世间万物都应该出现“水曰润下”的下行特征:地表封冻,阳气沉到更深的水土里。动物开始冬眠,草木凋落进土,默默积存能量,为明年春天「厥阴之气」的生发做准备。
所有运气干支年里,主运和主气都是不变的,代表一年四季大致的变化。六之气的主气都是太阳寒水,终运是水运,这是天道的规律。
但规律之下必有变化,每个周期的客气和客运,都会让每年的气候发生变化。
甲辰年六之气的客气是太阴湿土,在泉之气也是太阴湿土,因此整个下半年,尤其是接下来两个月,都要受到太阴湿土的影响。
所以和往年冬天的寒燥天气不同,今年会是一个罕见的寒湿冬。
未来60天
急降温,体感更冷
主气太阳寒水,客气太阴湿土,整个终之气的主调就是:寒湿夹击。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言:
“终之气,地气正,湿令行,阴凝太虚,埃昏郊野。……”
既然“寒”是每年终之气的基调,那今年的这股“湿”可以说是来加速变寒的。
我们把视角拉长,每一年的气运,其实都要经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个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每个阶段可能都会有所波动,但天地之气最终都会进行一个“宏观调控”,最终回到一个平衡状态。
带着这个视角,我们统观今年的气运,会发现,今年春夏季节的二之气、三之气分别出现了“大凉反至”“寒气行”之象,频繁降温,所以春生和夏长这个阶段是有所欠缺的。
到了长夏和秋季的四之气、五之气,反而进入了“乃长,乃化,乃成”的稳定舒适状态,在本该开始收敛的阶段,减轻了收的力度。这可以看作是一种“补偿机制”。
不过阳气终将是要归于蛰藏的,秋天好心放了一马,那“恶人”就只能冬天来做了。所以今年冬天会出现在短期内阳气急剧敛藏、气温急剧下降的情形。
所以尽管从气温上说,今年未必是近年来最冷的一年,但一波波的陡然降温,却足以把我们折磨得很难受啊。
就以最近几天为例,这一轮大降温几乎全国都深受其害,北方降温10度以上的区域比比皆是,就连冬季一向温暖的岭南地区,也难以幸免。
而在大降温的基础上,湿的加入无疑是雪上加霜了,就像在冬天淋了一场雨,会让我们的体感温度更低,更觉得冷。
同时沿海地区还有另一层威胁,就是来自海洋的大风,寒+湿+风,简直是冷上加冷。
而“阴凝太虚,埃昏郊野”则说的是今年终之气还很容易出现雾露天气,相应地会导致空气污染风险增大,同样需要警惕。
谨防寒湿导致
全身通道系统“瘫痪”
再来看看终之气对身体方面的影响:
“……民乃惨凄,寒风以至,反者孕乃死。”
相比前面几气都提到了具体的部位或症状,终之气的描述是“惨凄”,说得很概括,因为冬季的寒湿往往影响的是全身的生态,是一个系统观视角。
我们可以把人体的脏腑和器官等等看作是一个个中转站,那么除此以外将它们相互连接的,无论是有形的血管、肠道,还是无形的经络等都是一根根“管道”。
我们的气血、津液、精微等能量物质都是通过这些管道进行传输、交换,以维持人体运行,新陈代谢。
寒湿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寒主收引凝缩,意味着这些“管道”会变得更细更狭窄;
★湿主重浊黏滞,意味着这些“管道”阻碍增多,传输会变慢甚至直接堵死。
那么这样一来,整个身体都会陷入一种“交通瘫痪”↓↓↓
消化通道一堵,各种肠胃就容易失调,腹胀满、腹泻、便秘等等;
津液通道一堵,就容易出现上燥下湿的情况,眼鼻嘴喉干燥的同时,下半身的脚汗、湿疹等反而严重。
气血通道一堵,首先就是各种疼痛,不通则痛嘛,尤其是薄弱的关节处;
然后就是每个人的一些旧疾、老毛病,气血充盈的时候还能稳住,现在气血送不到位了,就容易重新反复,像上面的鼻炎、中间的腰椎间盘突出、下面的通风等等;
再就是一些需要血的活动,血往下走就是女性的月经,很可能会出现痛经加重,淋漓不尽或者后至延期;
血往上走就是心脑的供血,送血的这些通道越堵,压力就越大,所以像高血压之类的心脑血管疾病,也要格外警惕。
还要小心的是,阻塞淤堵的时间一长,有的“垃圾”就越来越难被冲刷走了,盘踞在那里,逐渐壮大了之后就变成各种疙瘩结、包块。
而后面的那句“反者孕乃死”也别忽略了。直接理解就是今年冬天不适合有孕,但这里其实应该理解为不适合做一切有关生发、不利于敛藏的事情,别对着干逆着来,这都很危险。
比如熬夜、剧烈运动、蒸桑拿发汗、饮食辛辣等等。
还有一种情况要特别注意,“寒温反置”。就是越是在冬天越是要小心热的环境。
对于北方来说,暖气温度适当开低一点,不要让体表腠理处于太开泄的状态。而对于南方尤其是岭南地区,本身就不算冷,则要注意一天内的温差变化,及时添衣。
终之气养护重点:
通补两手抓
知道了接下来可能出现的问题是什么,那我们就有针对性地去养护就好——散走寒湿+清理淤堵。
中医里祛湿是门大学问,概括来说有五类方法:利湿、渗湿、燥湿、肝风胜湿、芳香化湿。
而针对夹着寒的湿,燥湿法是最合适的,也就是通过加温的方法,把湿气蒸腾出去。这样不仅不会给脏腑加重负担,还能解决寒的问题——把凝缩的通道重新支撑拓宽。
老祖宗有个很妙的方法,睡火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身体的整个背面都处于被加温的状态。而背上有一条很重要的经络——足太阳膀胱经。
梁冬《黄帝内经说什么》
足太阳膀胱经不仅是寒湿侵体的第一道防线,更是全身最重要的一个排毒经。覆盖在我们的头顶、后背、腰,腿后面,最后走到小脚趾,是行走路线最长、穴位最多的经络。而且所有脏腑的腧穴(在体表的反应点)都在膀胱经上。因此它非常重要。
尤其是腰背那一片,膀胱经上的腧穴都集中在这里,每到冬天都很容易积聚阴寒,产生痛感。可以说既是“灌阳口”,又是“至阴地”。
而且膀胱经包裹着的是我们的督脉和脊柱,这是整个背部肌肉最少、最薄弱的地方,但却是阳气生发的必经之路。可见冬季防寒湿灌阳气的重点就是这里。
所以以前的人不管白天如何辛劳,或是受了点寒,晚上往火炕上一躺,“烙一烙”,热乎乎地睡一晚,第二天生龙活虎,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多么朴素的智慧啊。
作为现代人来说,住在楼房里,睡火炕也是件奢侈的事了。那我们就借助艾草的能量。
艾草是“地上的太阳”,真阳特别足,而且渗透力很强,所以把艾草打绒,然后缝进床褥里面,晚上睡在上面,整块背部都在艾绒的阳力包裹之中,阳气一点点升腾到脏腑三焦,而那些积滞在体内的,哪怕是藏在骨头缝里的老寒湿,都能被妥帖地散出去、渗出去、逼出去。
通道拓宽的同时,里面的垃圾也要及时清理走才行。怎么清?梁老师特别推荐萝卜。
一是因为萝卜味甘,《黄帝内经》对于今年终之气的食疗建议就是“太阴之客,以甘补之,以苦泻之,以甘缓之。”两次提到了甘味,可见其重要性。
二是因为萝卜蕞擅长“通”,道家把它列为“上清四秘”之一。无论是一不小心补过头了,还是体内湿气重淤积了,它都能打通三焦,还给身体一个清净。
不过,萝卜虽好,但对于冬天来说,它还是有两个小短板:一个是性偏寒,脾胃本来就虚弱的人可能不太受得住;一个是它在甘味之中还夹着一股辛,辛主发散,和冬天的敛藏之力是相悖的。
所以这时候我们就可以用上老祖宗的发酵智慧——把白萝卜陈年发酵,变成黑萝卜。
△点击图片可了解 黑萝卜△
这样一来,偏性由寒变成温,味道上也去除了其中的辛味。但保留了萝卜原有的理气消导的性质,可以把气从头顺到底,借着这股顺的力量,把堵塞在身体里的“淤积”通开。
丄通 肺气,中通脾胃,下通下焦。
●咽痒干痛、咳嗽的人,常年待在雾霾多,粉尘多的地方的人,吃点黑萝卜清理肺里的垃圾和陈痰。
●家里的小孩子吃多了油腻食物,用黑萝卜水深度消食。
●腹胀、大便不通畅,喝点黑萝卜汤推动大肠,清一清通一通。
●老烟枪用它润润肺胃之燥、消虚火。
●平时牙齿痛、喉咙痛、发烧,拿一段黑萝卜烧水喝,喝完身体畅快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