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歙县】古建璀璨,民俗乡愁,千年时光浸润的许村如何感人?

文摘   旅游   2024-09-16 18:48   贵州  
你好!歙县

汇古风今韵,融时尚新潮。

位于新安江畔的千年徽州古城歙县,积极助力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该县辖区内的乡村发生焕新蝶变。一座座村落如画一般铺陈在新安山水间,既有徽文化古韵之美,又有新业态时尚之风,沉淀着历史与岁月的痕迹,镌刻着发展与变化的诗篇。


青山环抱,绿水绕行,粉墙黛瓦,悠悠田园。《你好!歙县》将带您走进歙县乡村,感受徽州农耕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和美共融。

旅游的风,吹来了“乡村游热”。尤其是,风格千种,古建成群的传统古村落,到处都是游客的身影。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徽州府治所在地,地处安徽黄山的歙县传承着最完整的徽州文化,保存着数量最多的徽派建筑。

其间,位于歙县西北角、箬岭南麓的许村古名“富资里”,距今已有一千八百余年历史。歙县俗语云“南吴北许”,可见其厚重灿烂的历史底蕴。

整个村落依昉、升两溪而建,总长十里,“皆许氏居焉”,故有“许村十里水”的美誉。

近年来,依托许村摄影季等活动,这座隐于歙县山中传统古村落逐渐为人所知,摄影、人文、古建爱好者竞相奔赴,成为歙县乡村旅游的代表村落之一,向外展示着歙县流淌千年的历史文明与古建艺术。

许村风光。 张雨生 摄

古村千年 建筑艺术承载历史底蕴

有人说歙县如同一首古老的书画,每一页都洋溢着文脉与艺术,而许村便是这卷书里最为灵动的一笔。

古往今来,许村山川灵秀,烟村十里,甲第联翩。明代的“许村十二景诗”之《幽窗夜读》首联即是:“锦里人称许,诗书自一村”,它不仅点明了许村外在的风光与内在的特质,还巧妙地将“许村”二字嵌入其间。

地处黄山主脉箬岭南麓,许村村落布局依据徽州传统的“风水”理论,枕山面水,随形就势,至今仍保留“倒水葫芦”的基本形态。

进入许村,徜徉徽派建筑长廊。元、明、清三朝古建筑随处可见,有牌坊、亭阁,廊桥等200多处,一村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达16处。

漫步许村,随处可见古建遗存,这里的一砖一瓦彷佛都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

拥有建筑艺术与水利智慧的高阳廊桥。 张雨生 摄

目前,许村遗留至今的古建筑有大观亭、高阳廊桥、五马坊、双寿承恩坊、观察第、大邦伯祠、大墓祠、大宅祠、许社林宅、许声远宅、许有章宅等。

正如建筑大师梁思成说,“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宗遗产”。

可以说,如今许村每一座保留至今的古建筑,都与当时的科学水平、工艺技巧、建筑风格等紧密相关。

许村大观亭。 张雨生 摄

比如,中设道路的大观亭,其是三重檐亭阁式建筑,一、二层为平面八角形,出八角飞檐,三层转为方形,收歇山顶,展示了建筑技艺的奇巧与多样性。

再比如,始建于元代的高阳廊桥,桥廊设窗,可凭窗观赏许村四周的绿水青山,墙上和天花板上,彩绘游龙飞凤,不仅令人赞叹建筑工艺的精湛,也映射出村落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艺术魅力。

与现代生活共生的高阳廊桥。 张雨生 摄

而作为千年不动的艺术,高阳廊桥更承载了诸多历史与乡愁。据村中老人介绍,高阳廊桥不仅在崇山峻岭中构架了一条许村通向外界的通道,更在见证了一代代徽商的出走打拼以及归乡建设。

游客驻足的高阳廊桥。潘立昇  摄

彼时,徽商远行,村中父老妻女在此送亲人出远门,薄酒一杯,依依惜别,苦涩的离愁化为滴滴热泪融入潺潺的溪水中。

在许村,时光仿佛停下了脚步,让我们得以在这定格的时空中,共享一砖一瓦,共抚一椽一木,共走一路一桥。抬头仰望,斗拱繁复,千年的时光里,文脉在古建的屋檐上流淌,在榫卯的勾连里凝结,在沧桑的牌坊上铭刻。

许村三朝典翰坊。张雨生 摄

乡愁流淌 节庆民俗寄托美好祝愿

临近中秋,许村的非遗传承人又将重新舞起极具特色的板凳龙与草龙。

每年中秋时节,许村舞龙队演员们踏着铿锵有力的节奏翻蹬、踢跳,将龙演得活灵活现,绕村而走,庆祝此时的丰收与团圆。

据了解板凳龙是由30块长2米、宽15厘米的木板组合而成,全长60米。每一块木板上扎有三只大红灯笼。

伴随着铿锵的鼓乐,通身赤红的龙身,上下翻腾,寓意吉祥如意。每逢佳节或当地习俗日,村民们就会自发组织进行表演,在乡村旅游的兴起之下,依然从当地群众的一道“文化大餐”走向主客共享的民俗体验。

许村板凳龙。歙县县委宣传部 供图


从古至今、从南到北,形态各异的“舞龙”习俗始终是和谐美好、繁荣吉祥的象征,凝结着百姓的智慧和创造,形成了丰厚灿烂的舞龙文化。

地处皖南深山,在丰厚的文脉之下,许村的非遗民俗留存甚多。板凳龙、许村大刀、草龙亦是如此,如今已演变为一种具有浓厚传统气息的表演艺术形式。

老村主任许烈宏是许氏宗族第41代传人,也是许村舞大刀的传承人。据他介绍,舞大刀是一项起源于唐代的传统民俗活动,源于许村人对先祖唐代忠义公许远的追念,后人为了纪念他,把花灯扎成了许远佩刀的形状,经过想象和演变,从而创造了舞大刀的形式。

许村舞大刀。 歙县县委宣传部 供图

据《唐书·忠义传》记载,许远智勇双全,精通兵法,并自创了一套"许家刀法",刀握手中,便虎虎生威,出神入化,犹如龙蛇之舞。

“最大的刀有11米长,竖起来有三层楼那么高,重达100多公斤,需要十多个壮汉通力合作才能舞动。”许烈宏表示,传承近500年的舞大刀是我们这几代人的乡愁。

伴随着铿锵有力的鼓点,大刀舞开耍了,只见由单人高举的八把大刀时而一字排开,时而列成两队;而中间最大的大刀则在众人的合力之下被竖起,然后放倒平行于地面来个“横扫千军”,舞得虎虎生风,现场观众纷纷叫好。

许村舞大刀。 歙县县委宣传部 供图
如今,许村舞大刀不仅在年节、元宵期间进行,在一些文旅活动中也有表演。许烈宏说,大刀寄托着对祖先的崇敬,对新年的愿景,更传递着在劳作中众志成城的信念。

有学者指出,乡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和根基。散落在民间的传统技艺和民俗,让乡村游充满“文化味儿”。当下,许村留存的各种民俗正在招徕远方的客人。

摄影助力 文化韵味兴起旅游胜地

历史上,许村是徽州府的北向门户。许村镇尚存一条青石板铺就的古道,始建于隋,后经历代修缮,至明代中期已为通衢。

这里是当地人北上经商、考举的必经之路,沿途每隔二里半设有凉亭,供行人车马歇脚。沿着古道蜿蜒上山,两侧竹海成荫,山涧淙淙,云雾缭绕,千百年来军民官商、轿马车驼的影像仿佛重现眼前。

许村风光。歙县县委宣传部 供图

如今,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都在为当地文旅产业注入时光与人文的活力。

得益于较早的科学保护,许村现有200多幢明清与民国时期的古建筑存世。2006年,许村古建筑群入选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许村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

“近年来,村民的文物保护意识增强。”许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杨永辉介绍,2013年,大家自发成立了民间文物保护委员会,负责全村的文物巡查。2018年底,文物部门花费500多万元购置消防设备,在国保单位周围安上消防栓,许村镇建立了消防队伍。”

随着交通更加便利,藏在深山的许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人。近年来,立足于文化资源优势,许村通过对传统特色村落文化基因的挖掘与整理,吸引游客采风观光、旅游摄影。

板凳龙舞。来源:歙县文旅

2020年,许村成为《中国摄影》杂志社授牌的安徽省第二个“中国摄影艺术乡村”,更为这座乡村带来了摄影经济的流量。

以中国摄影艺术乡村为起点,许村一直以艺术为引领,以摄影为平台,打造了一处美丽的乡村风景,不仅展示了徽文化的独特魅力,还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元素。

近年来,许村镇更是打造“中国摄影艺术乡村·许村摄影季”品牌为抓手,吸引游客采风观光、旅游摄影,许多村民通过开办农家乐、客栈、售卖农产品等增加了收入。

目前,许村镇有农家乐、民宿20多家,年“行摄经济”综合收入突破5000万元。

许村元代廊桥、明代牌坊与大观亭荟集一处。 张雨生 摄

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古建筑是从历史里走来的杰作;民俗则是“乡愁的艺术”,在喜庆祥和的氛围中,为每一个在场的人带来快乐。

作为城市和乡村记忆的载体,许村的古建筑见证了沧桑变迁,是珍贵宝贵文化资源,作为在地文化的窗口,是推动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

走向未来,许村还要深挖古建筑、民俗的底蕴,增强乡村现代美学韵味,让“一步千年”的历史人文、“一览全域”的人间烟火在这里成为现实,让乡愁乡韵悠久绵长。

千百年来,古村落安放了无数中国人的身心。明日,中秋月圆,徽州传统古村落——许村的草龙又将呈现新的欢呼雀跃。

不止于此,许村板凳龙还将在中秋假期内于合肥徽园表演。无须远赴皖南古村,即可一睹百年皖南民俗的魅力。

封       面:歙县板凳龙。歙县县委宣传部 供图

内容审核:刘    浩 叶智成
监      制:张晨翼  成展鹏
点击上图了解详情,参与“e眼黄山·揽胜天下”短视频大赛

中新皖事
立足安徽,国际传播,影响有影响力的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