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评 | 扭转预期的一周:强刺激登场,货币先动手、财政呼之欲出
文摘
财经
2024-09-29 17:49
北京
9月24日,国新办发布会、股市开盘之前,金融监管部门的三位“一把手”齐整出席。潘功胜行长缓缓放下茶杯,一口气宣布了降准、降息、降存量房贷,以及创新合计8000亿元额度的货币政策工具,股债汇三大市场瞬间沸腾。美联储降息之后,外部压力顿消的中国货币政策,也获得更大转圜空间。但这轮货币政策的力度,大幅超过预期,暴风骤雨般纷纷落地。“924”也成为专有名词,成为史诗级经济强刺激绝地反击战的序幕和代名词。这,只是开胃菜。市场的反应也证明了预期在亢奋和犹豫之间徘徊。9月25日下午,A股冲高回落,代表了普遍心理,这是不是又一轮的短暂行情,毕竟A股此前经历过数次政策利好,都没扶起来。9月26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直接亮底牌、放大招,从形式到内容,皆不同凡响。形式上,将原本10月以经济为主题的会议提前至9月,会议内容在中午盘中就发布,字数仅1200多,但没有铺垫,直接谈问题、提办法;内容上,首次提出“正视困难、坚定信心”,要求“加力推出增量政策”,提出“要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种种表述,对照7月政治局的内容通稿,便知道字字珠玑。利好接踵而至,重磅纷至沓来,媒体甚至报道不过来,以往轻松占据头条位置的重磅利好,这次都排不上号。关于政策的急调,并非没有一丝“风声”,但市场在旧有预期的支配下,一直不敢过度解读。前任行长易纲关于“通缩”的发声,惊世骇俗,在此之前,官方是比较回避和忌讳说通缩的。因此,当直面通缩的时候,就要围绕通缩解决问题,大水漫灌如果有用,也会毫不犹豫开闸放水。还有一个“风声”是具有官方智囊人设的经济学家刘世锦,在9月21日呼吁,在一到两年时间形成不低于10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规模,带动经济回归扩张性增长轨道。这一“建议”,在“924”之前同样惊世骇俗。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使用上,前者“积极”,后者相对“稳健”。如果后者“积极”,将意味着突破赤字约束,也意味着有比赤字更重要的事。9月26日的政治局会议之后,一切皆有可能。股市是信心和预期的晴雨表,过去四天,可谓“一支穿云箭,千军万马来相会”。空单被打爆,要不是上交所掉链子,四天500点的涨幅并非没有可能。过去一周,宏大至历史,细微至个人,都是平湖中酝酿惊雷的一周。首先,预期在改变。“924”之后,市场心态明显从谨慎变得乐观。特别是下调存量房贷利率的一锤定音表态,更是喜大普奔。存量房贷利率降与不降,是明面上的“两难”,不降,老百姓难、消费难;降,银行难、国之重器难。而最后,中央在“两难”之间选择了降存量房贷利率,不仅是金融人民性的生动体现,更是一举扭转了预期。这个预期并不是楼市的小预期,而是对于中国经济的大预期。我们不是束手无策,而是充满弹性。其次,关键是财政。货币政策还有很大空间,虽然我们不会跟美联储亦步亦趋,但观察美联储的做法,可以得出结论,货币政策不是越用越少,而是越用越多。但当下,财政刺激应该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中央增发国债,推动地方快速从化债的非常态中回归到促进经济增长的常态中来。不管是几万亿的财政刺激,也不管是重点继续投向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投向基本公共服务的短板,重要的是财政政策必须向前一步。无论是发消费券或直接发钱,还是让地方政府把包括工资在内的欠账补齐,财政刺激或大或小,都不会是白瞎。财政刺激就是给地方政府、企业和家庭减负,给“人”减负,减轻后顾之忧,敢于消费,敢于投资,敢于ABC(All in and Buy China)。最后,发展靠大家。短短46年,我们取得如此瞩目的发展成就,靠的是上下同欲者胜。任何成功都不是单方面,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产生化学反应,国强和民富双向奔赴,顶层设计和边缘突破相得益彰,产业政策和市场创新并行不悖,种种,导致了一个百万亿元经济体的诞生。正视眼下的困难,从战略上藐视困难,相信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活力;从战术上重视困难,先着手从需求侧提振信心,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更长远,在安全感和获得感上更上一层楼,红灯多了,难免畏葸不前,躺平发牢骚。红绿灯之间如何平衡,不仅是政策上的,也是制度上的,但归根结底,让企业放手谋发展。回归到行业,“国十条3.0”吹来了保险业的又一个春天。其中,在投资方面,提出强化资产负债联动监管,强调险资发挥耐心资本、长期资本,推动资金、资本、资产良性循环,稳慎推进全球资产配置等。在国新办发布会上,监管部门披露,将创设证券、基金、保险互换便利,支持符合条件的证券、基金和保险公司通过资产质押,从中央银行获取流动性,并支持符合条件的保险机构设立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进一步加大对资本市场的投资力度。证监会还出台指导意见,建立健全商业保险资金、各类养老金等中长期资金的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