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身外之物成为精神的栖息之所...

文摘   2024-08-30 21:30   广东  

▲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 我们 

回复“1”直接获取心理学电子书大礼包

年轻人用得起的高品质心理服务

白岛岩心「专业心理咨询」重磅上线!

欢迎点击了解详情⬆️

更懂年轻人 高质量服务 专业保障 价格普惠

更多信息可见☞常见Q&A 咨询师介绍


「10分钟心理学专著,岩心与你共读

          每周二、五21:30 ,准时推送




最近正值开学季、返校季,身边有不少朋友需要搬家搬宿舍,他们的朋友圈画风出奇一致——这辈子再也不想体验搬这么多东西的痛苦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类似的感受:平时不觉得有什么,一到整理物品的时候才惊觉,我哪儿来的这么多东西?这玩意儿我当初为什么要买它?那个东西好像没用了但我并不想丢掉它。


一个生活上的“极繁主义者”朋友和我聊起这件事,除了倒苦水,也表达了困惑和焦虑——网友和专家们总说要断舍离,要过极简生活,可是为什么我就是做不到啊?!我觉得我现在过得还不错(除了搬家的时候),极简真的能提高我的幸福指数吗?



01.

什么是断舍离和极简?


断舍离的概念最初由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从瑜伽的修行哲学中提炼出来,是指不买、不接受自己不需要的东西,是指舍弃掉没用的东西,是指在断和舍之后达到的状态:不再迷恋物质,生活得轻松自由。


我们常说的极简(minimalism)通常是指自愿过简单的生活(voluntary simplicity),具体行为包括减少消费支出、回收利用资源等等,鼓励人们将物质目标转变为精神目标,是一种亲社会的、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02.

是什么让我们无法极简?


让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充满各种东西的原因无外乎两个,不停买+不愿扔。虽然适当地购买和囤积都是必要的,但必要的前提是我们需要这些东西,它们可以发挥出价值。如果购买和囤积行为过了度,就会对日常生活产生负面影响,甚至成为心理障碍。


电影《一个购物狂的自白》里的女主角患有强迫购物症(compulsive buying disorder),她无法控制自己的购物欲,即使家里的东西已经堆积如山,她也背上了债务,购物时的舒畅心情也转变为之后的后悔和苦恼。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看到有人,特别是老人患了囤积症(hoarding disorder),喜欢往家里拿一些别人看来根本没有用的杂物,已经到了挤压生存空间的地步。囤积症也不仅限于物品,例如有些囤积者囤积的对象是小动物,明明家里没有条件照顾好所有动物,但就是不愿意把它们交给更好的人照顾。



其实,不停买和不愿扔背后有着共同的原因,它们都是客体依恋(object attachment)的表现。我们通常提到的依恋的对象都是人,而客体依恋指的是个体对客体产生的情感联系,如果个体与该客体分离,就会产生失落感。对客体的依恋使囤积者不愿意扔掉东西,而购物狂一旦获得了橱窗里的商品,不一定会对它产生持续的依恋,更多的是一种强烈地、迫切地、但短暂地想立即拥有它的欲望。


那么,为什么人们会对客体产生、保持依恋呢?


1、安全感的来源


根据Winnicott的客体关系理论,物品对于囤积者来说是一种过渡客体(transitional object)。随着个体的发展,儿童逐渐脱离对母亲的依赖开始走向独立,在这个过程中,物品起到过渡的作用,例如小朋友喜欢玩具熊,玩具熊对一些孩子来说代表着母亲,它能使儿童和母亲保持一种想象中的联系,缓冲主观世界和客观外界的落差带来的焦虑。


当儿童遇到陌生的情境时,依恋客体会为他们提供安全感,所以孩子的安抚玩具通常很有效。和儿童类似,购物狂和囤积者们仍然通过收集过渡客体来寻求安全感,调节情绪,以应对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不能拥有某件东西或者丢掉某件东西会使他们感到不安。



2、物质主义的影响


当前虽然极简主义流行了起来,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物质主义都是消费文化的主流。信奉物质主义的人相信获得物质财富是生活的目标,是成功的标志,是幸福的钥匙,这一价值观也会导致个体获取和拥有更多的物品。例如下图《三十而已》中的名场面,在太太们眼中,包包越贵越好,越多越好,一个名贵的包比持有它的人更有说服力。



3、自我功能


强迫性购买,即无法控制的持续性买买买,可以看作一种身份寻求(identity-seeking)行为,当理想自我和现实的自我之间存在差异时,个体会通过购买物品这种外在的方式试图接近理想自我,从而改善自己的社会形象。如果个体对自我的认知是消极的或混乱的,就更可能发生强迫购买和囤积行为。此外,现在有不少广告也在为消费者树立“理想”的形象,使它们的产品成为某种身份的彰显。


在囤积症中,个体的自我和物品之间的界线可能会变得模糊不清,个体会赋予物品拟人化的品质,甚至将物品看作自身的一部分,或者是自我和他人的延伸,例如一些人会觉得丢掉某样东西之后自己也不完整了,而拿着家人留下的物品就像是家人仍然在身边一样。研究也发现入室盗窃或自然灾害导致的物品丢失会导致悲伤的情绪和自我概念的损害,甚至使人产生身体被侵犯的感觉。


最后,获取和保留物品也是人们将过去和现在的自己联系起来的一种方式。有时翻开小时候的日记,其中的回忆虽然令人尴尬但也显得十分美好,让人很难狠心地与自己的过去一刀两断。物品可以成为过去回忆的线索,也可以提醒个体与他人的重要联系,给人一种温暖和亲近的感觉。如果与他人的关系中存在矛盾或者遗憾,这种未解决的感觉使人们更难丢弃这件东西。



03.

极简会让我们更幸福吗?


答案是肯定的,极简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好处:


1、提高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


许多研究表明,极简生活有助于提高主观幸福感、提高生活满意度、增加积极情绪、减少消极情绪,而物质主义价值观与低自尊、低生活满意度、低主观幸福感有关。极简令人们将注意力从外在的物质转向内在的精神世界,这使人们更加重视精神生活,其中包括珍视和回忆过去,这样的幸福是可以不依赖于物品的。


2、满足心理需求,增强自我控制


上文提到了客体依恋具有一些心理上的作用,然而有些心理需求是无法靠物质满足的。自我决定论提出,当自主、能力和归属三种心理需求被满足时,个体能够健康成长、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


其中自主需要指的是个体体验到对自己的行为的选择感和自主感,也就是可以自由地决定自己做什么、不做什么。极简可以帮助人们恢复自主感,意识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不再被外界的准则和风向牵着鼻子走。在看到类似“精致girl/boy不能不拥有的好物”的种草贴时,极简主义者想的可能不是“如果我不买,我就不是合格的精致girl/boy”,而是“我是谁并不由这些东西定义”。


能力需要指自我效能感,也就是对相信自己的行为能带来积极的结果,极简也可以给予人们这种信心,在极简之后,人们往往能控制自己对购物的欲望,在消费中更加自律,这会带来一种成就感。


归属需要体现在人们的社会关系中。将目光转向精神世界后,极简主义者往往更注重社会关系的发展和维持,获得更多的归属感。



如果我们无法放弃一些东西,一定是因为它们具有某种功能,它们可能带来了安全感,可能让我们感受到快乐,可能满足了一些我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心理需求。下次在想要得到新东西时我们或许可以想一想,我真的需要它吗?这笔消费是必要的吗?在处理旧物的时候也可以问一问自己,我的过去和回忆真的会因为这件东西的消失而消失吗?在思考了这些问题后,我们的选择会更理性一些。


除了物品上的极简,人际关系的极简也常被提及,极简掉无意义的社交,保留高质量的社交会让我们更轻松。网络使用的增多带来了数字极简的概念,我们在虚拟空间中的所有物不断增加,每次清理内存时都对着近万张图片无法下手,“这些图片可能以后会用到呢”“照片即使拍重复了也是回忆啊”,可能也是时候进行“赛博极简”了。


最后的最后补充一点,避免为了极简而极简,不要让极简也成为生活的负担。极简没有固定的标准,其目标是过自控的、自由的、不受外物约束、追求精神富足的生活,我们可以循序渐进地向着这个目标努力。


参 考 文 献

 

Boujbel, L., & d'Astous, A. (2012). Voluntary simplicity and life satisfaction: Exploring the mediating role of consumption desires. Journal of Consumer Behaviour, 11(6), 487–494.


Dittmar, H., Bond, R., Hurst, M., & Kasser, T. (201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terialism and personal well-being: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7(5), 879–924.


Kang, J., Martinez, C. M. J., & Johnson, C. (2021). Minimalism as a sustainable lifestyle: Its behavioral representations and contributions to emotional well-being. Sustainabl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27, 802–813.


Moulding, R., Kings, C., & Knight, T. (2021). The things that make us: Self and object attachment in hoarding and compulsive buying-shopping disorder. Current Opinion in Psychology, 39, 100–104. 


Rich, S. A., Hanna, S., & Wright, B. J. (2017). Simply Satisfied: The Role of Psychological Need Satisfaction in the Life Satisfaction of Voluntary Simplifiers.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18(1), 89–105.


陈斯允,卫海英,熊继伟 & 冉雅璇.(2021).大道至“简”:极简主义消费内涵解构与理论阐释. 心理科学进展(11),2043-2061.


缪小幼 & 李鸣.(2009).温尼科特的客体关系理论观. 精神医学杂志(03),221-223.




文稿 / 之韵

排版 / 艺儿

责编 / 楠楠

部分图源网络


Copyright©2024 Whiteisland

All Rights Reserved


往/期/推/荐


“鸡娃” 心理学 /  自恋型人格  /  谷爱凌

灵魂伴侣 /  压力性失眠 / 皮格马利翁效应

自我怀疑  /  社会时钟  /   自我认知

《女心理师》  /  《鱿鱼游戏》  /  从众心理

亲密关系  /  择偶模仿  /  心理学史

外貌焦虑  /  社交恐惧  /  拖延症


 白岛岩心 "小王子计划"

免费1对1朋辈心理咨询


白岛岩心携手专业的朋辈咨询志愿者团队,面向全球所有高校的中国学生提供朋辈心理咨询服务。


 来访者通道 


我们非常希望可以走近那个独一无二的你,倾听你,守护你;也希望你可以勇敢地迈出你的这一步,和我们的朋辈咨询师相遇!


来访者报名通道

注意:由于志愿者人数限制,每周的咨询名额也会有一定限额,超出限额将按照报名时间往后顺延。非常欢迎提前扫码添加小助手咨询任何相关事宜。


小助手微信二维码



详情请参见下方链接↓

免费1对1朋辈心理咨询丨“小王子计划“予你一场治愈的心理救赎


上下滑动查看详情




欢迎关注白岛岩心,倾诉不迷路。


▼请点开图片,再长按扫码

▲请点开图片,再长按扫码


白岛岩心
由上海交大、复旦、哥大、纽大等全球高校心理/精神医学硕博、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注册心理师、Google资深工程师联合创立,聚焦以「高校学生」「青年教师」「职场新人」为核心的年轻群体,致力于将心理服务普惠化、大众化,让更多年轻人触手可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