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访过饱经沧桑的献县单桥后,我们驱车二十分钟,前往献王陵。献王陵令人很是惊喜,修得相当气派,有大汉之风。一座巨大的雕像矗立于墓前,献王盘腿而坐,神情怡然自得,气质风雅,令人仰慕。
一代贤王
献王名曰刘德,是汉景帝刘启的次子,汉武帝刘彻同父异母的哥哥。同样是汉武帝的兄长,和沉溺于声色犬马的中山靖王刘胜不同,刘德修学好古,博学多才,是当时文坛的领袖人物,清代四库馆赞其为“儒宗”。
刘德16岁就被封为河间王,在位26年期间致力于复兴儒学、搜集儒家典籍,“实事求是”这个成语就源于刘德,说的正是他的治学精神。
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儒生们饱受摧残,儒家经典遭到致命打击。汉初奉行黄老之学,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翻身农奴把歌唱,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汉武帝尊崇的是董仲舒改造过的儒学,以政治为目的,功利性很强;而刘德的“尊儒”则有所不同,他崇尚的是纯正的儒学,是出于学术研究的目的。
刘德广开献书之路,搜集先秦古籍,为后世保存了大量传世文献和儒家典籍。他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将《诗经》、《左氏春秋》这些经典得以传承下去。
另一方面他尊儒重士,招贤纳士,为儒士们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儒士们在刘德的带领下对搜集来的古书进行研究整理。
刘德门下聚集了一批饱学之士,毛诗博士毛苌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毛苌被世人称为“小毛公”,他的叔父毛亨为“大毛公”。
毛亨为《诗经》的传承人,秦始皇焚书坑儒,他携家带口地逃往河间隐姓埋名,直到天下太平,他才将《诗经》亲口传授给侄子毛苌。
毛苌被刘德封为博士,向天下学士广为传讲《诗经》,今本《诗经》就是由毛诗流传而来。
相煎何太急
刘德一生致力于藏书,为何会被汉武帝的一句话给逼死呢?刘德的母亲叫栗姬,栗姬有三子:太子刘荣、次子刘德、幼子刘阏于。栗姬和太子因刘彻母亲王夫人和馆陶公主的设计陷害,先后死去。
栗姬去世后,王夫人立为皇后,儿子刘彻立为太子。刘荣已死,刘阏于早逝,栗姬之子只剩刘德一人,自然受到刘彻的猜忌。刘德又好学上进,声望极高,是公认的一代贤王,为诸侯中的楷模,甚至是天下读书人的楷模,更使其成为了刘彻的眼中钉肉中刺,欲除之而后快。
他本人并无夺位之心,只想安安静静地做学问,但身边聚集了一批有识之士,令刘彻寝食难安。像中山靖王刘胜那样,不务正业,终日沉迷于酒池肉林,才是让皇帝放心的人设。
《史记》中记载道,河间王刘德朝见,汉武帝提了一些问题,刘德对答如流、滔滔不绝,汉武帝出其不意地来了一句:“汤以七十里,文王百里,王其勉之。”
就是这句话把刘德的小命送上了西天,此话到底是何意呢?就是商汤凭借七十里分封地灭夏,周文王凭百里封地灭商,你加油吧,天下都是你的。
汉武帝一句话,把刘德吓得魂飞魄散,“王知其意,归即纵酒听乐,因以终。” 刘德回到封地后,一反常态,放飞自我,整日纵情享乐,直至死去。
一代贤王,下场悲惨,若是能韬光养晦,不露锋芒,会不会有不同的结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