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沽炮台的威名早就有所耳闻,前往天津的途中攻略了一下,大沽炮台遗址博物馆位于滨海新区,承载着一部中国人民反帝反侵略的血泪史,在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去瞻仰一下是相当有必要的。
天津是帝都的门户,而大沽口素有“津门之屏”之称,是扼守渤海湾的咽喉。从明嘉靖年间开始为了抵御沿海倭寇的侵扰,就曾设构筑堡垒,并派重军把守。到了清嘉庆年间,在大沽口建设了南北两座炮台,开始正式在大沽口设军驻防。
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军活跃在长江下游作战,无暇顾及大沽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大沽口成为英法联军的重点打击对象。
1858年第一次大沽口保卫战失败之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天津条约》。大沽位于海河的入海口,是帝都的海上门户,炮台的陷落,就意味着紫禁城的岌岌可危。
大沽口的海防建设又提上了重要日程,铁帽子王僧格林沁奉咸丰皇帝之命,历时4个月修建了“威、震、海、门、高”五座炮台,将附近的兵力增至12000名。
签订了《天津条约》的英法两国依然不知足,叫嚣着条约上的部分条款不能令他们满意,再次蓄意挑起战争。
然而出师不利,在第二次大沽口保卫战中,大沽口的守军痛打落水狗,英法联军遭到了沉重的打击,英法联军参战的13艘舰艇之中,有4艘被击沉,6艘被严重损伤,打压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
这是中国自1840年以来的反侵略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胜利,大沽口的军民谱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次年英法联军集结百余艘战舰于大沽口,展开疯狂反扑,炮台失守,成为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的转折点,是为第三次大沽口战役。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大沽口,炮台再次落入列强之手,遵照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要求,大沽口要塞大部分被拆毁,仅留下“海”字炮台。
上世纪90年代,天津市政府拨款修复了“威”字号炮台,旌旗招展的炮台屹立在高岗之上,像一座长鸣的警钟,警告世人铭记那段屈辱与光荣并存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