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寨街道龟山子村历史人文介绍
龟山子村位于临朐县城东南20公里,辛寨街道办事处驻地东2公里,西距东(营)红(花埠)公路700米处。东南与大岳庄村接壤,南与王庄村毗连,北邻蒋市村,西接龙洗铺村。聚落呈长方形,主街南北向。
村东,南北向孤山,外形似龟,叠石如鳞,故名龟山子。
民国八年《李氏祖谱》记载:明末,李姓十四世孙芬由蒋市徙此立村,因东临龟山子,村名从之。
后李姓十七世由柳山寨迁入,经世代繁衍生息,成为村中大族,人口占全村人口的75%,其他姓氏有张、姬、闫、郭、杜、卢、刘、任、杨、陈,共等姓,242户,864人,均为汉族。其中60余人信仰基督教,建有基督教堂1处。
明至清宣统二年(1910)属临朐县仁寿乡良善社;宣统二年至1929年属蒋峪区良善社;1930年属第七区良善乡;1945年属蒋峪区黑洼乡;1952年属第八(蒋峪)区黑洼乡;1956年属辛寨区黑洼乡;1958年2月撤区并乡,属辛寨乡;同年9月,属辛寨人民公社;1984年社改乡(镇),属辛寨镇。
全村土地1022亩,耕地800亩。
村三面是山岭地,土质瘠薄,属棕壤性土,南北两侧300亩地土质优良,为棕壤。
原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有小麦、玉米、红薯、高粱、谷子等。
1980年开始种植露天西瓜,1985年至1990年以种植小拱棚西瓜为主,规模不断扩大,面积过百亩,所产西瓜5月1日前后即可上市,沙瓤、口感好,当时在全县有一定名气,并销往南京、辽宁、青岛等地。
山岭绿化面积达80%以上,以经济林为主,其中桃、李面积达100多亩。
畜牧业以传统畜禽猪、鸡、鸭为主,原多散养,效益不高。2000年至今,大力发展规模养殖,禽棚建筑面积达3万平方米左右,每年出棚肉鸡、鸭150万只。
工商服务业欠发达,有商店、维修等4户。
全村有轿车、面包车50辆,农用车、拖拉机30台,脱粒机4台,工程机械1台。
1978年,架设高压线路,户户通照明电,电动机在水利、副业加工中得到广泛利用。
村民吃水原以院内小井为主,1995年村集体打机井1眼,村民始吃上自来水,后因各种原因,2001年自来水停用,现村民吃水仍以自备小水井为主。
1975年,开始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兴修水利,建起第一座扬水站,随后打机井4眼,建蓄水池8个,灌溉面积不断增加。
现全村有直径1.2米的机井10眼,95%的耕地得以灌溉,60%的山地能浇上水、亩增粮食200斤。
1976年,开始新村规划,现街道整齐有序、房屋宽敞明亮。
1994年,大街沙石硬化、安装路灯、成为辛寨镇新农村建设典范村。
2008年,在全体村民及在外人员多方努力下,筹资80万元,将全村3条大街全部水泥硬化,总长2.5公里。
村自古人杰地灵,民国时期(1914年前后),建有学堂,同时基督教会修建两处小学,每处1个班,其中1处为女子小学。
1953年,成立完全小学,生源来自周围十几个村庄。1958年后改为本村小学。2001年合并于辛寨中心小学。
清道光元年(1821),村李廷桂考取武举。
民国时期,张延祥、张延福、李天铎、张延禄、李阳春、李辉春等6人毕业于齐鲁大学;张延秀毕业于山东省立医学校;张延明、张成仁、张成智、张成恩、李振铎5人毕业于广文中学。
新中国成立至1977年,大学生有李文培、李欣熙、李敬熙、李宗熙、李登、李忠培、李瑞英。
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全村有98人考入各类本,专科院校。其中硕士生有李文君、李芳、李东、李洪刚、李永刚等人。
李登瀛,字风三。清宣统元年,第七区蒋峪小学创立人。民国元年,修建辛寨至大关段公路,由其任主管。是年,小学由菩萨庙迁巡检署内。民国九年(1920),登瀛捐款300余元为底,收买地基,建立蒋峪高等小学。1925年后,兵匪交侵,1928年夏六月惨遭水灾,全校冲没。1929年秋,他又收旧款建校舍6间,1934年春又捐大洋三百五拾元建楼房四间,当时共有高级一个班,初级两个班,学生129名。民国12年(1923),当地村民为纪念凤三之功德,在沂山西崮建碑二座立传。
张延秀(1892-1958),字毓臣。自幼酷爱医学,后入山东省立医科学校学习,毕业后即回乡行医,是当时全县14名毕业生中回家乡行医的唯一人。1927年在辛寨开设"惠临药房"。1926年,县内到处受土匪骚扰,郭家沟发生枪杀流血惨案,张延秀救治多人。据民国《临朐县续志》载,1928年,土匪焚掠蒋峪、大关一带,王家庄子等村男、女惨死四百余人,数十人伤残,迫切需要抢救。张目睹此景,立即增置药械,救死扶伤。器械设备有煮敷器、止血钳、骨凿、骨锯、鼻镜、持针器、缝合针线、开瓶器等。技术方面,能清创缝合,外伤截肢等手术,备受当地群众及县政府赞誉,县政府赠匾一块。群众亦赠"妙手回春"之匾。以后张氏先后由辛寨迁南流、盘阳行医。1937年,张氏迁回家乡行医。1952年被聘任为县医院(当时在冶源)内科主治医生。
解放后到1970年,村设卫生室,医务人员2人。2008年底,村有卫生室1处,医生2人,医务人员2人。全村95%的村民加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有李迎熙、李才熙、李登前、李方熙、李信熙5人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9年至2010年前后参军数达35人。
村有国槐树两株,据传明朝栽植,山脚下一株直径1.5米,村中一株只剩原树十分之一。村东500米处有小石拱桥一座,拱石面上雕有二龙戏珠,清朝时建。
据老信徒回忆,清末,本村建立教会。当时齐鲁大学毕业的冯志谦,出资在村内租房屋三间作礼拜堂用,当时的信徒来自周围的村庄,有长老及教务人员负责教会工作,每星期天聚集在教堂内讲解圣经。教堂房顶设有大钟,礼拜早晨鸣钟聚会。1987年,在村西北角新建教堂。
1959年后,中共村支部书记及任职时间为:李方熙(1959.2-1959.12).李耀熙(1960.1-1963.12)、李乐熙(1964.1-1966.10)、李耀熙(1966.1-1973.10)、李乐熙(1973.10-1976.10)、李德星(1976.10-1978.10)、李培熙(1978.10-1986.12)、李群熙(1986.12-1996.8)、李培熙(1996.8-1998.10)、李良熙(1998.10-2000.10)、(2000.10-)无支部书记。
村行政负责人及任职时间为:李登远(1960.2-1960.12)、姬长富(1961.1-1962.9)、李登舟(1962.10-1963.8)、(1963.9-1965.9)空缺、李乐熙(1966.10-1973.10)、(1973.11-1976.1)空缺、李培熙(1976.2-1978.10)、李乐熙(1980.12-1986.12)、李良熙(1986.12-1996.12)、(1997.1-1999.12)空缺、李群熙(2001.3-2007.9)、李阳熙(2007一)。
山东品牌展示点击下图即可阅读全文
点击即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