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对得起社稷,对得起代宗,却唯独对不起英宗?

文化   历史   2024-07-21 20:39   山西  

历数中国古代的救世之臣,明朝的于谦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在明英宗御驾亲征酿成土木堡之变以后,明朝上下人心惶惶,大有抛弃北方半壁江山,逃到南方提前成为“南明”之际,是于谦站出来力挽狂澜,稳住了局面,并且打退瓦剌进攻,使得明朝最终是转危为安。


于谦不只是救世之臣,还是一个纯粹的人,是一个纯臣,他的为臣之道,只有一个出发点,就是为了江山社稷,为了黎民百姓,而非愚忠于皇权。因此他虽然力挽狂澜了明朝的江山社稷,却没有谋身,没有考虑到自己的保全之道,没有给自己留一条后路,最终被明英宗冤杀,可谓天下冤之。


有人说于谦对得起国家,对得起社稷,对得起大明,对得起代宗,却唯独对不起英宗,所以英宗虽是冤杀他,但于私人角度来说,他的确对不起英宗,所以才导致自己被杀,那么是不是这回事呢,今天宋安之来说说。


一、土木堡之变后,于谦多次拒绝议和,还有在易储风波中的表现,的确使得明英宗怨恨于他。

在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被俘,于谦力挽狂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打赢了北京保卫战。二是力劝还是郕王的明代宗继承大位,以稳定人心。


于谦此举虽然是“诚忧国家,非为私计”,但以明英宗角度来看,这无异于背叛,自己一被俘虏,该死的文官集团不想办法解救,反而重新拥立一位皇帝,就这样将自己抛弃了?


当然这不是关键,因为明英宗被俘,改立皇帝,并非于谦一人主意。而且这是得到明英宗生母孙太后所同意的,于谦并非改立明代宗为皇帝的关键人物,只能说他在其中起到不小作用。


重点是之后,瓦剌的也先想要打好明英宗这张牌,多次想要议和,想要狮子大开口,也有朝臣担心明英宗的安危,想要议和,于谦却坚决反对,说道“社稷为重,君为轻”。


其实平心而论,于谦身为“主战派”,拒绝议和也无可厚非,毕竟一旦同意议和,对方肯定要狮子大开口,而且很有可能要钱给钱,要地给地,被对方拿捏住以后,不仅人要不回来,反而成为一个无底洞,所以拒绝议和并没有错。

但这对于明英宗来说,可并不是好事,万一也先急了眼,觉得明英宗无用,一刀砍了他呢?于谦此举,也相当于是彻底放弃明英宗,是不顾明英宗死活,这种情况,局外人可以理解,但身为当事人,换谁谁都理解不了,都会生出怨恨之心。至于说真不会有怨恨之心的人,只不过是事情没到自己身上,所以可以说大话罢了。


再有就是明代宗坐稳皇位以后,开始不满足现状,想要以自己的独子朱见济取代明英宗的儿子朱见深的皇太子之位,想要皇位父传子,不想再将明英宗的皇位还给他儿子,最终通过贿赂、试探大臣,是废了朱见深的皇太子之位,改立朱见济为皇太子。


在这场易储风波之中,于谦可能是出于稳定朝局想法,不想因为反对而酿出风波,或者是认为这是皇族内部事情,自己不方便表态,并没有反对易储,这对于明英宗来说又是一个心生怨恨的事件。


可以说土木堡之变以后,于谦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谋了国,却忘记谋自身,为了稳定大局,拥立明代宗,走上了明英宗的对立面,反对议和,不顾明英宗的死活和明代宗要废明英宗之子,改立自己儿子为储君时,也没有反对,使得明英宗对他怨恨很深。


所以在夺门之变以后,明英宗明明知道于谦是有功于社稷的,说道“于谦实有功”。说明明英宗是个清醒人,并非糊涂蛋,徐有贞却说道:“不杀于谦,此举(夺门之变)为无名”。因此为了师出无名,明英宗才同意杀了于谦。

当然明英宗这样做,这其中肯定有着对于谦颇有怨恨的原因在内,不然为了师出有名,杀一个大学士王文也勉强说得过去了。


二、于谦并非唯独对不起明英宗,其实他看似无情的做法恰恰使得明英宗顺利归来,应该说他是明英宗的大恩人。


纯臣于谦,看似对明英宗很薄情,甚至是绝情,但其实他的做法,也是明英宗可以顺利归来的关键所在。


像土木堡之变以后,不是于谦力挽狂澜,明朝早变成南明,甚至是亡国了,大家看看三百多年前的北宋“靖康之耻”,徽钦二帝被俘,即使后来宋高宗赵构南渡再建立南宋,但是徽钦二帝回来了吗?


并没有,虽然其中有各种原因,但有一个关键原因在于南宋实力不强,没有硬实力支撑,金国并不惧怕,自然迎不回来。


明英宗之所以可以被俘虏一年以后归国,最关键的原因在于明朝虽然元气大伤,但依旧实力强大,有着硬实力支撑,试问,没有于谦的话,明朝还能有这么强的实力吗?还能保存全盛之天下,而不失半壁江山吗?

肯定是不能。


而且于谦通过拒绝议和,牢牢把握主动,使得也先无法要挟明朝,才权衡利弊之下,将明英宗这个不能发财的“空质”放回去。


不然如果议和的话,也先见有机可乘,定会一直狮子大开口,到时候明英宗能不能归来都是个大问题,即使归来,也要付出大代价交换,对于已经伤筋动骨的明朝来说,这种大代价真不一定承受得起。


还有在瓦剌方面同意放明英宗以后,明代宗却不愿意了,毕竟自己这个代理皇帝才当了没几天,现在正牌皇帝回来,自己多尴尬,到手的权力可能被收回不说,搞不好还要被明英宗治罪。


这时候于谦说道:“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万一彼果怀诈,我有辞矣。


有了于谦这话,明代宗才同意明英宗回国,不然的话,还不知是如何收场。有可能是明代宗坚持拒绝明英宗回国,也有可能是明代宗恼羞成怒之下派人半路刺杀明英宗。

等到明代宗病重,夺门之变前夕,因为明代宗独子朱见济早夭,所以对于储君问题,有的大臣考虑到明代宗与明英宗的恩怨,是投机取巧的舍近求远,要立远支的襄王一脉。而于谦与其他大臣则是联名请求复立明英宗之子朱见深为皇太子,这说明于谦还是明白事理的,并没有私心,只不过还没来得及上奏,夺门之变便发生。


更关键的是,夺门之变前夕,于谦其实已经看出一些端倪,但并没有防备,而是任由事态发展。等到夺门之变发生,他身为兵部尚书,又有很高威望,再打着支持明代宗旗号,振臂一呼的话,肯定应者云集,但他依旧没有反抗,之所以这样,还是为了国家,不想再发生兵灾,而生灵涂炭罢了。


综合来说,其实于谦并没有唯独对不起明英宗,只不过他这个人太不善于保全之道,虽然无心,但在很多事情上已经是挑衅了明英宗的帝王权威,并且等于是放弃了明英宗,明英宗对他心有怨恨也是在所难免。


因此夺门之变以后,明英宗看似是为了师出有名而杀了于谦,其实里面多少也有对于谦怨恨报复的成分在内。


当然更多的还是无奈和考虑实际之因素,因为明代宗已经在位八年,对于朝政控制之深,肯定比明英宗这个太上皇强太多太多,他当时猝不及防之下,被大将石亨、大臣徐有贞、太监曹吉祥拥立复位,刚开始摸不清形势,不清楚有多少大臣会站在自己这方,所能依仗的无非是这三人,他们表态要杀于谦,明英宗自然也不好反对,只得同意。

而且于谦可以说是明代宗的第一宠臣,是景泰朝的第一重臣,不除掉他,只要他在一日,自己定会寝食难安,光以这个实际因素来考虑,于谦也得死。


只是可惜了于谦这个大明王朝的救世之臣,对不起江山社稷,对得起黎民百姓,对得起明代宗,更对得起明英宗这个差点使得大明走向万劫不复深渊的失败皇帝,反过来说明英宗还要感激于谦替他守住祖宗留下的基业,却因为一心为公,而损了明英宗的帝王权威和个人利益,最终因为各种肮脏的利益交换,而被冤杀,落得一个不得好死的下场。


也是由此开始,天下官员的心寒了,力挽狂澜的大功臣都是如此下场,以后王朝危难之际,谁还敢再站出来力挽狂澜?


这也为明朝末期的悲惨结局埋下伏笔,当然文官集团抛弃崇祯帝,先投李自成,再奔向清朝怀抱,也不能都说是明英宗时代冤杀于谦的恶劣影响,只能说王朝末期的文官集团,已经不再是辅助皇帝治理天下的存在,而是成为一个个大蛀虫,加速了王朝的灭亡。


国家养士二百多年,到头来,士没报国,反而敲骨吸髓完以后,要改投新主,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时代的悲哀。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文章,专注于中国大历史,更多独特视角,原创文章请持续关注~


宋安之的历史小屋
古来多少王侯将相,英雄典故数不胜数,大江东去淘不尽,多少国仇家恨,多少悲欢离合,亦或是千古一帝亦或是升斗小民终成往事,留下的是故事,停不下的是时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