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标题下方的耳机图标🎧,即可收听全文内容
作为一个本、硕、博十年都就读于武汉大学文学院的“老土著”,在外人看来,包括我也无法否认,客观来说我三十岁以前的求学生涯是十分顺利的。读书、升学几乎组成了我此前人生的全部。但我十分明白这种“顺利”并不是我一个人努力的结果,机遇、环境、每个分岔路口不同方向的“作用力”共同构成了今天的我。
2020年的疫情,是我人生中的转折点,它让我开始重新反思短短的人生旅途,到底什么对我来说才是最重要的。基于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我开始勇敢尝试不同的道路。去考博、继续读书、尝试做博主、分享自己的观点、期待和这个世界有更多更深的互动………
对于现在的我来说,未来会走上哪一条道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给我什么,我就会努力抓住什么。自我意识的主动权,比手中抓住什么更重要。
疯疯的故事是一场独特的旅程:没有浮夸的起点,只有一段扎根在汉字之间的执着。从武汉大学中文系本科到博士,十年间她始终徘徊在这片校园,浸润在古朴的书卷气中。
面对大厂高薪的诱惑,她选择了逆流而行,回归到最初那片宁静的学术土壤。或许在外人眼里,这是一次无比“冷静”的回归,但疯疯知道,心中的那份热情从未消减。这条路走得并不轻松,每一步都深深嵌入她的生命中。
“我始终觉得自己是属于校园的。”疯疯说道。十年中文系的求学经历,不只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她内心世界的雕琢。从初入大学的自由惬意,到硕士、博士阶段逐步沉重的学术责任,她一步步走向了自己心灵的纵深。而当她选择拒绝互联网世界的高薪职位,继续在校园里书写属于她的篇章时,她便为自己的人生定下了不一样的轨迹。
求学之路:十年如一日的中文系深耕
疯疯现为武汉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十年来,她始终在这座古老的校园中成长与学习,专注于文学的研究。回忆起求学的点滴,疯疯的语调中透出淡淡的怀旧:“我在这里成长,从本科、硕士到博士阶段,这里成为了我生活与学术的全部。”她说道。
中文系的氛围既古朴又有一种自由的松弛感,使得本科四年如诗般轻松愉悦,而硕士和博士阶段则逐渐严肃,学术的重担随之而来。
本科期间的她自由惬意,更多的是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鲜少感受到真正的学术压力。“那时虽然学科内容繁多,但很少会面临挂科的危险,因此大学的四年过得轻松自在。”然而这种悠闲的日子在进入硕士阶段后便戛然而止。
“初次领略到学术压力是在硕士阶段,但相比起博士阶段来说,硕士的挑战只是一个开始。”疯疯的声音渐渐低沉,似乎在重新回味那段沉重的时光。
由于博士阶段的研究重心更加艰深,她坦言,这三年让她真正体会到学术生活的复杂与孤独——“从课题构思到研究推进,每一步都是自我探索的过程,没有人能够替代。”
博士期间,她体会到前所未有的学术压力和心理负担。导师的指引固然重要,但她很快明白,博士学位的取得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推进与完成,“一篇20万字的论文,从起笔到成稿,导师再严谨的指导也无法代替我的亲身努力。”
在这段漫长的独自奋斗的过程中,她学会了如何自我激励、如何直面焦虑与迷茫。“这三年我才真正意识到,我的成长必须自己去定义和实现,学术的成就没有捷径可走。”她说得很淡然,可其中的艰难只有自己清楚,这种持之以恒的毅力更是不禁令人敬佩。
博士学习中,她面临的最大考验之一是“如何应对挫折与失败”,尤其在学术期刊的投稿期间。对疯疯来说,每次投稿都是一场漫长而艰难的等待之旅,而往往等待的尽头是冰冷的拒稿通知。
“文科专业的论文发表周期越来越长,尤其是学术期刊的审稿制度让人倍感煎熬。”疯疯无奈地说道,“一篇文章可能会被退回好几次,最终见刊的时间往往在数年之后,甚至可能永远无法发表。”
在她身边,有的同学为了发表一篇论文,在失败与再尝试的轮回中反复挣扎数年,有的甚至因此对学术产生了怀疑。她坦然地谈到自己也曾多次感到挫败,“每次被拒稿,内心都会产生动摇,但我必须坚持。”她并不掩饰自己曾遭遇的低谷,言语间反而流露出一种沉静,可见失败已经成为她前行的动力,而接受失败更是早已被纳入她的成长必修课之中。
这种与挫折抗衡的能力不仅体现在学术上,还渐渐渗透到她的日常生活中。她坦言,博士阶段的经历改变了她面对生活中种种困难的态度。“现在遇到不顺的事,我会立马冷静下来,思考如何解决,而不是像以前那样逃避。”这份成长成为她的一种韧性,一种在风雨中屹立不倒的力量。
职场风暴:从校园到职场的突然转变
在谈到博士学习之外的人生体验时,疯疯回忆起了一段短暂却深刻的职场经历,那是她在硕士学习阶段中的一段插曲。为了体验学术之外的另一种生活,她曾在硕士毕业前夕于一家知名互联网公司实习。“当时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踏入职场,以为这是一次全新的挑战,可以开拓自己的眼界。”
然而,这段实习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阴霾。她坦言自己遭遇了职场霸凌,那种经历让她至今难以释怀。公司中的一位中层领导对她的工作进行了近乎苛刻的批评,甚至在公开场合对她的努力视而不见。
“我明明已经完成了所有的任务,但他总是能找到我没有想到的细枝末节,指责我做得不够完美。如果是我的失误我愿意改正学习,但他的表达方式大多都是对我进行人身攻击和辱骂,这是我无法接受的。”疯疯的语气中透露出一丝压抑,这段经历仍然刺痛着她的内心。
那段时间里,她经常在夜深人静时感到无助与迷茫,“这是我第一次遭遇职场霸凌,我从未想到职场的压力会如此沉重。”尤其是面对领导的无理要求时,她不得不一遍遍地告诉自己,“我是为了学习而来,不能因为这些挫折摒弃自己的初衷。”
可惜,即使不断地自我鼓励也无法完全消除她心中的阴霾。最终她意识到,在错误的环境里,她无法获得正确的成长。相比起学到什么,身心健康对当时的她来说更为重要。最终她放弃了那份工作,重新回归校园。
疫情的影响:从迷茫到重启人生的思考
在谈到人生中的重要时刻时,疯疯提到了疫情给自己带来的影响。在她研究生第三年,恰逢新冠疫情爆发,这场突如其来的全球危机迫使她重新思考自己的追求和生活的意义。“当时几乎所有的事情都停摆了,我每天在家隔离,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担忧。”她回忆道。疫情带来的孤独与无助让她不得不直面内心的真实情感。
疯疯说,如果不是那场疫情,或许她不会做出后来的那些决策。毕业后,她本拥有一个获得大厂高薪职位的机会,但她选择回归校园。疫情期间,身处旋涡中心的她担任了防疫志愿者,也正是这次经历让她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选择。
“这场大灾难让我意识到生命的脆弱与不可预测,因此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追求。”在疫情期间,她度过了许多不眠之夜,那些在夜深人静时刻的沉思让她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适合职场生活。
她试图在纷乱的职场与安心做学术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却发现自己始终向往着学术的纯粹。疫情期间的那段隔离生活让她看清了自己的内心——她并不适应职场的复杂与压力,更渴望在学术的世界中寻找到宁静与自我。
最终,疯疯做出了一个勇敢的决定——告别互联网行业的高薪工作,回归校园继续深造。这是一条充满挑战的路,许多人不理解她的选择,认为她放弃了世俗定义的“成功”,但疯疯却感到无比释然。“我一直相信自己想要的生活是单纯的,只有回归校园才能让我获得满足感。”她说道。这份选择源于对内心的忠实,更是对人生的一种重新定位。
“博士生涯虽然艰难,但这条路必然不乏成长的机会,每一步都是我真实的选择。”她回望自己的求学路,眼中闪烁着光芒。对于疯疯来说,做学术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她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我喜欢这种可以独立思考的生活,喜欢能够完全沉浸在学术研究中的感觉。”
在疯疯的人生旅途中,她一次次挣扎于现实的漩涡中,也都无一例外地重返学术的庇护之地,如同归于原初的梦境。她的选择似乎与世俗的期许背道而驰,然而她以自己为灯,穿行于幽暗和孤寂中,步履沉稳而坚定。
世事千般纷扰,每一个选择的背后都有一颗正在觉醒的心灵。疯疯无畏于世俗的嘈杂,只求那片静谧之地,清风与自我共生。
疯疯的人生如一卷缓缓铺开的诗篇,字里行间,是她对生命的深情与执着;在那似水流年的一瞬,困惑也好,迷惘也罢,都因她对初心的笃定而显得平和。或许,生活的意义不在于遵循世人眼中的成功之路,而在于步入属于自己的天地,深知生命的本质如兰花悄然开放,淡雅而绵长。
疯疯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勇敢,不是走在众人前头,而是敢于独自走向宁静的内心深处。
APPLY NOW!
更多项目申请及奖学金详情,扫描下方二维码咨询
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项目官方网站
https://tiltingfutures.org/program/
项目申请链接
https://apply.tiltingfutures.org/apply/
Tilting Futures 翘动未来创立于2008年,是专注于青年领导力赋能的国际教育非盈利组织,目前开放申请的行动实验室(Take Action Lab)项目,旨在通过一流的学术与实践项目,联接世界创新与变革领导者,培养新一代世界青年领袖以共同应对包括气候变化、疾病预防、改善教育和消除贫困等在内的全球性挑战。行动实验室项目周期为四个月,通过在不同发展中国家当地组织和社区的实地实习与实践,系统学习如何解决真实世界面临的全球性挑战。Tilting Futures 与上百家慈善基金会及组织和个人保持紧密合作,为所有符合条件且有需求的申请人提供奖学金和助学金资助。
点击查看更多项目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