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作平:天车

文摘   文化   2024-09-07 06:00   四川  

好书推荐


文/聂作平  选自《富顺词》(中国华侨出版社)



天车不是车,也和天没有多大关系。沉默的天车,曾是故乡大地上的一道风景--从前,这风景有着极高的实用性;后来,实用性消失,沦落成风景。

百度天车这个词,它有两个义项。一个义项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羲和载日之车”。但我要说的天车不是这个,而是它的另一个义项:“中国四川省自贡市境内特有的一种木制建筑。”

时至今日,在一些以自贡为书写对象的书籍里,还能看到天车的照片--那是一种几百根圆杉木联结起来,再用竹篾绳捆扎而成的巨大支架。由于日渐稀少,很多时候,它已成为自贡独具一格的地标或符号。

自贡的天车,它的起源其实在富顺。因为,天车林立的年代,今天的自贡市主城区,尚属富顺管辖。

自贡是著名的盐都,盐都的根在富顺,源头在富顺,在那个叫梅泽的獠人偶然发现卤水的森林里。

最初,丰富的卤水在压力作用下,从地下自动喷涌出来,在地表形成或大或小的泉水,人们把这种盐并称为自流井——后来,自流井便成为自贡市区的名字。多年开采之后,卤水水位下降,向着地心的方向撤退。自流井不再自流。那就需要开凿盐井,把藏在地下的卤水汲取上来。

于是,天车诞生了。每一口盐井上方,都会立起一架天车,用于悬挂滑轮,提取卤水。天车的高度从四五十米到一百多米不等,最高的一架,足有一百一十多米,相当于三十层楼房。这种农耕时代的庞然大物,它高高在上,以矗立云霄的气势,彰显这个叫作富顺的地方的富与顺。

从侧面看,每一架天车都像一个大写的A字。碗口粗的杉木,一根接一根,需要上百根甚至几百根绑在一起,才能书写这个A。这个带着咸味的A,修修补补,可以使用几十年乃至上百年。一代又一代盐工,在天车粗重的阴影下劳作,赶着黄牛,拉动沉重的绞索,将一桶桶浑浊的卤水从幽深的地心提上来,再挑到一旁的大锅中。大锅端坐的大灶上,烈火熊熊,当卤水被煮干,锅里便是白中带黄的盐--这样的盐,还只是粗盐,还必须进行多次加工与提纯,才会变成洁白的食盐并走进千家万户的厨房。

时代在变化,技术在进步,来自东方和南方的海盐,很快以其低廉的价格击败了井盐。尽管井盐仍在生产,但所占份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并且,现代化的制盐方式,也不再需要天车。天车成为时代的弃儿,孤苦伶仃地立在山岗上或是山谷里。在它的怀中,一定有一口已经废弃的盐井。盐井四周,杂草疯长,野花摇曳,那些从前来来往往的盐工,那些从前走来走去的水牛,全都消失了。

没人维护的天车必将倒塌,碗口粗的杉木被风雨推枯拉朽,成为附近人家灶膛里的柴火。于是,曾经到处都能见到的天车所剩无几。终于,当人们发现它是一个逝去时代的见证者和亲历者,并将它们纳入保护范畴时,天车便成为这座城市的旅游地标。

在一架天车下,我碰到一对父子。

儿子问:“爸爸,这是什么?”

爸爸说:“这是天车。”

“天车是做啥的?”

“采卤水,生产盐巴的。”

“盐巴不是在超市里买吗?”

……

是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视野和对世界的理解方式,盐巴的确是在超市里买的。一袋食盐不过几块钱。他们意想不到的是,如果时间往回上溯只需几十年,一袋食盐可能价值几十斤大米。他们更意想不到的是,在那些远离天车的边远地区,许多人家竟然饱受淡食之苦--一个证据就是,今天的贵州菜以酸闻名,其实,一开始,并不是他们喜欢吃酸,而是远离天车,远离盐井,远离食盐生产地,所有千里迢迢历尽艰辛到达云贵高原腹地的食盐,价格高昂,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的“干人”消费不起,而又希望饭菜有些滋味,于是发明了用植物酿出的酸。

富顺得天独厚,地质时代处于湖盆边缘的地质构造,使得这里的大地之下沉积了海量卤水,再经由天车,经由深入地下的钻头,卤水来到人间,以食盐的方式,让这片土地变得富庶。

历史上,从富顺地下采出的食盐,曾经有过两次川盐济楚的辉煌。一次是太平天国时期,海盐盐道被阻,湖北一带不产食盐,只能依靠来自富顺的食盐解燃眉之急。一次是抗日战争时期,同样也是海盐盐道被阻,富顺的食盐再次通过釜溪河、沱江及长江顺流而下,解决了两湖人民的淡食之苦。——后一次川盐济楚,显了富顺的重要性,于是,又一座城市在富顺诞生——从富顺划出去的自流井,与邻近的贡井一起,成了新兴的自贡市。直到20世纪80年代,自贡仍然是四川境内仅次于成都和重庆的第三大城市。至于这座城市的根,它生长在富顺,生长在天车之下,卤水之中。

(图片来源网络)



作者简介

聂作平,1969年10月出生于四川富顺。曾从事过企业秘书、报刊编辑等职业。现居成都,专业写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著作40余部。主要有长篇小说《自由落体》《长大不成人》《青山夕阳》《化蛹为蝶》; 随笔《1644: 帝国的疼痛》《皇帝不可爱,国家怎么办》《历史的B面》《历史的耻部》《天朝1793-1901》《纸上城堡》《一路钟情》《一路漫行》《大地的细节》《天地沙鸥》; 诗集《灵魂的钥匙》等。主编有《中国第四代诗人诗选》。部分作品译为外文。另有纪录片多种。

从前相思,后来乡愁

分享、收藏、点赞、在看安排一下?



新文化视界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