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个人几乎有四分之一的时间在欧洲、日本、美国等地调研工作,总体感受:中国确实有被世界主流国家孤立的风险,而且我们因为俄乌战争国家品牌受到巨大伤害。
这种孤立一方面是对中国的亲近感出现急剧下降,并且欧美国家民众对中国文化和中国相关信息的兴趣也下降很多;另一方面,对中国在国际重大的冲突中的立场也颇具微词,比如很多欧美日的民众认为我们站队俄罗斯,没有实行中立立场。虽然我们从来没有明确这么说过,我还因此和欧洲很多政商人士辩论过。
插一个细节:实际上欧美民间对于俄罗斯的仇恨是超出一般国人想象的,举一个例子:我们荷兰朋友讲,在苏联时期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那年,欧洲新生儿很多受到核辐射影响,到这那代人长大之后出现了很多畸形和慢性病,很多女性形成了不孕的问题。苏联在二战后不仅从心理上对欧洲带来巨大威胁,也从生理上伤害了欧洲很多普通老百姓。无论西欧还是中东欧,这个仇恨是根深蒂固的,实际上脱离苏联的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等国家对俄罗斯的好感度更低,很难说这些国家都有问题。
不过,也有一些例外。年初在美国的时候,走进美国拉斯维加斯的品牌店,一位伊拉克店员看到我是中国人之后就非常热情,简单交流,他对于中国支持阿拉伯世界非常感谢,说了很多对美国的抱怨。当然,最后推销了几块很贵的皮包给我。这个事情也说明中国在中东的口碑还是非常好的。现在阿拉伯世界确实孤立无援,但客观事实上逊尼派穆斯林都在看什叶派的笑话,我们似乎整个事情也都算是外人。
在欧洲见闻有几个细节值得分享一下。第一个,我发现德国、荷兰、比利时等国家很多家庭悬挂了乌克兰国旗,在荷兰马斯特里赫德政府的门前也悬挂了乌克兰国旗,从被动加入俄乌战争的欧洲来看,反俄非常明显;第二个,俄罗斯人在欧洲几乎受到了无差别制裁,几乎从欧美社会中把俄罗斯人的影响抹去了,这一点做的有点极端。即使很多俄罗斯人嫁给了当地人,并且也积极证明自己反对普京,依然受到了很多限制对待。很多俄罗斯留学生由于swift系统被切断,因不能支付学费而辍学;第三个,德国柏林的很多中国餐厅,悄悄的改成了asian food(亚洲菜),好像也在潜移默化的规避中国字样,当然,还是有一些中国餐馆照常营业,这方面老外有时候也没有那么关心政治。
还有一点,中国人在欧洲也受到了一些隐形制裁。我们因为有德国公司在运营,发现开设银行账户因为中国人的身份,开具了一年多次周折才办下来,很多其他人都被拒绝了。而且,当一些咨询项目或者活动联系到之前很多对华友好的老外的时候,他们推迟、拒绝或者不回复的比例是之前很多倍,感觉有点不敢和中国人打交道了。甚至,一位老朋友私下和我们说,他因为主动推动中欧交流在欧洲被一些反华部门盯上,也有被媒体舆论敲打的现象发生,这在2019年之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不过,也许正因为这些问题,也坚定了我在欧洲拓展业务的决心,希望我们的一点点努力能够对支持中国全球化公司和推动中欧合作做一点贡献。
但客观讲,日本相对来说对中国人的态度没有什么颠覆式变化,只是几次极端的对日公民的暴力事件对社会产生了巨大冲击,民间对中国好感度下降。但对在日中国公民总体还好,或许也是因为在日华人实在太多了,况且大部分人融入后样貌还是行为和日本人没有本质差异。
这些情况或许都是反映了欧美日民众对中国的好感度确实在下降,当然,好感度的丧失,来中国旅游就变得不必要、不紧急了。那么,外国人不旅游了吗?他们现在主要都去哪了呢?答案很直接,日本,或许还包括一点韩国和新加坡。总体来看,应该说日本人最近几年可能承接了中国流失的绝大多数欧美游客。
下面几张图片大家不妨感受一下:
图片说明:大阪核心商业街人声鼎沸,堪比黄金繁荣期的上海南京路,老外游客大概能占五分之一。
图片说明:这这张照片是在大阪街头看到的一位卖手工制品的老外,牌子上写着是为了全球旅行集资,可见老外为了去日本也是穷游到了极致。
图片说明:在横滨看到了很多外国旅行团,问了几个老外感觉日本如何,他们估计也是疫情憋坏了,结束之后马上找个地方散散心,赶上美元日元1:150左右,来日本感觉很划算。
图片说明:在京都看到很多“崇洋媚日”的老外,穿着日本和服在街上,成了一条风景线,估计日本人为了这个需求特意设计了大尺码。
图片说明:这位欧洲人是和日本朋友一起出游的,看得出来心情不错,但还不太适应穿和服的走路方式。能感受到日本和服在欧美游客中获得广泛的喜爱,相比而言,这种从中国历史传承去的民族服装在中国似乎已经找不到了类似表达,我们服装上西化的程度远远超过日本,这里提一下,只要国潮风不成为运动,我是很支持的。
图片说明:这对夫妻俩都换上了日本和服,感觉也在学着日本人穿和服走路的神态,远处看觉得有点好笑。
图片说明:这几位黑人大哥把和服穿出了黑帮电影的感觉,面色严肃,成群结队的也招来了很多日本人的侧目。
图片说明:东京的机场人头攒动,而且游客确实非常多,尤其老外,感觉都是趁着日元贬值过来happy的,但看起来对于日语很不适应,很多人拿着手机在街头找路。这方面欧美人在日本的障碍估计远远大于中国人,我们看日语就算不懂全意看汉字字符也八九不离十。
图片说明:日本的地铁很多地方都有日文、英文、韩文、中文四种文字标示,这一点值得赞一下,比我们某些地方换成拼音确实靠谱很多,日本给外国游客提供的便利远远大于中国,特别是大于总想把英文改成拼音的北京。
总结一下以上在日本的见闻,做几个小总结:
第一,结果上看,日本确实抓住了欧美游客在疫情之后从中国转移旅游目的地的这波红利,而且整个社会都在积极的接受这波破天富贵;
第二,日本在便利外国人上非常务实,本着服务心态解决了很多外国游客在交通、支付、消费等方面的问题,增加了日本旅游的便利性;
第三,日本社会现在对于外国人的开放程度开始反超中国,之前肯定是落后于上海等主要城市,但现在日本人积极欢迎外国人在日本开公司,东京等所有大城市对外国人购房都没有限制,而且给予外国居民国民待遇,这些都吸引了很多商业投资者。反观我们这还限购呢,也真不知道到底为啥要限制赚钱;
第四,日本从国家到民间都积极推动和欧美的友好互动,积极参加欧美的很多论坛活动。甚至很多论坛代表亚洲起到了主导作用;
第五,日本在俄乌战争甚至中东战争上几乎是明确支持乌克兰和以色列,这方面政治上和欧美更加亲近,这块我们似乎无法同等复制比拟;
第六,日本二战后军国主义和民族主义被彻底消灭,整个国民受到现代化塑造之后,都表现出很好的文明素质;
第七,对比中日旅游市场,我们则需要反思中国旅游目的地并非不可替代,从社会化交流陷入脱钩螺旋对我们的损害要更大一些;
第八,日本社会对欧美游客并没有明显的排外现象,虽然在日本定居的欧美人确实会遇到房东不愿意出租外国人的情况,但对游客多数日本人还是很友好的。日本几乎不存在系统性对于外国人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极端行为。
这里有一个小插曲,就是国人经常说的日本军国主义口头语“大和民族”,实际上日本年轻人绝大多数已经不理解什么意思了。这个词已经好几十年没有在媒体上出现了,背后原因是美国去除日本的国家主义非常严厉,不让日本媒体公开宣传民族性以及引发的优越感。所以,当我给几位日本朋友解释什么叫大和民族的时候,现场显得非常滑稽。
仔细推敲中国外国游客流失到日本,还是需要引发更多关注和重视。客观讲,在高物价的欧美国家,老百姓可支配收入大部分都用在了旅游,因此旅游这个点的投入虽然每年为一个国家创造的GDP并不是那么可观,但带来的国家形象、地位和国际关系的影响是10倍、100倍的影响。没有旅游这个纽带,很难建立国民之间更多深层次的理解和信任。
只言片语说了这么多,但其实中欧、中美交流长期一直比日美欧交流更加活跃的。日本的文化相对还是比较内敛和传统,日本人移居海外融入全球比中国人还是要差很多,特别是欧美的科技公司和社会各界几乎很少看到日本人的身影,而且日本之前和欧美公司合作远没有中国这么紧密,但这一切在这几年发生了逆转。
这里再插一个亲身经历,我们看看6年前是什么情况。下图是2017年左右笔者在参加汉堡中欧峰会期间,作为中欧青年领袖代表和欧洲年轻人聚会的照片,可以看到那时候中欧蜜月期大家都是多么主动的向彼此靠近,现在回忆起来有一点沧海桑田的感觉。
当然,欧美游客从中国转移到日本的现象并非我们单方面原因造成的,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在全球的国际地位正在下降,各方面作为亚洲领导者的角色可能会被日本取代,值得居安思危,也需要向日本借鉴和学习。
中国不可能孤立于欧美主流国家而发展壮大,这一点改革开放的历史已经充分证明。两次世界大战中,中国都是欧美主流国家盟友,这也是我们两次成为战争胜利国并且拥有了今天繁荣的根基。
在历史的大转折和时代变局中,以邻国日本为镜鉴,也许我们也需要做更多的反思,并非说没有欧美游客中国就一定如何如何,况且我们单方面免签的政策已经在发挥作用,但和主流国家和睦相处、互通有无还是中国绝大多数热爱和平的民众的美好愿望。此外,严格管制中国极端民族主义言论已经迫在眉睫。
国际关系上的大是大非我们普通老百姓可能没有什么直接判断力,但也许从现象上我们依然需要做出反思:
其一,我们在这轮世界性冲突中到底获得了什么好处?作为世界工厂受到的恶劣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其二,如果俄罗斯在真正中失败,是否存在完全导向西方的可能?那对我们来说是否是更大的风险?
其三,朝鲜和伊朗的国家如果都导向俄罗斯,是否让中国在美俄对决中处于进退失据的状态;
其四,与欧美日脱钩继续下去,是否会更深层次地影响中国经济和民生。
总之,当今的国际格局和俄乌战争打响前已经完全不同,如果俄罗斯、伊朗和朝鲜被定义为欧美主要敌人,中国的国际地位从逻辑上应该是提高的机会远远大于下降,我们如何让中国脱离纷争获得更多真实红利,这或许也是一个值得研究探讨的大课题。
最后,期待欧美游客早日回归中国,也期待我们能在民间交往上有更多创举维持这个纽带。欢迎来我们的大江大河走走看看,中国人也应该多出去参与交流互动。
我们都相信: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