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岭南的冬天有些特别:
起床变得丝滑了,
睡觉不用缩成一团了,
还掌握了“手指放电”的技能……
这让许多网友感叹:
原来干冷的冬天这么舒服!
不过,常言道“物极必反”,
长期的干冷天气
也让许多人出现了口干咽痛、
皮肤干痒、大便干结等症状。
干冷天气持续
养生注重滋阴润燥
从往年的湿冷居多,
变成了持续干冷,
给不少人带来了烦恼,
比如出现一系列类似“上火”的表现。
从中医的角度看,天气转冷,人体为了保暖,皮肤毛孔慢慢收缩,使浮于体表的阳气内收到体内,减少消耗。当累积到一定程度,产生内热,就会伤津耗液。
在超长的干燥天气影响下,人体感受燥邪,加速耗伤阴津,口干、鼻干、皮肤干、眼干等一系列阴虚症状就出现了。
因此,冬季养生应重视滋阴润燥,既顺应天时,还能缓解阴虚内热带来的不适,补充人体消耗的阴津,以滋养脏腑。
冬季养阴,饮食以滋润为宜,可以适当多吃银耳、雪梨、蜂蜜、椰子、花生、山药、枸杞、芝麻等食材,少吃辛辣刺激、高盐高油的食物。
还可以用甘蔗、白茅根、荸荠煮水代茶饮,也可用瘦肉青橄榄、陈皮煮汤喝,帮助养阴润肺;用薄荷、胖大海、罗汉果煮水后漱口,可助缓解口干咽干。
中医认为,养阴的同时也要固护好阳气,起居方面可相对早睡晚起一些,做好保暖,保持心情舒畅,同时少熬夜,避免受寒。
进补应有度
避免虚不受补还加重干燥
需要提醒的是,如果长期使用暖气、电热毯取暖,或是饮食温补过度,也会进一步伤津耗液。
有的人一到冬令就开始大量进补,却适得其反。
比如一些体虚的中老年人,本身是阴虚体质,却大量进食人参、鹿茸等名贵食药材,出现了上火、发热、烦躁等不良反应——这就是因为没有做到对症进补,导致虚不受补。
又比如一些脾胃较弱、气血虚的人,一吃当归、黄芪、人参、桂圆等温补之物就积滞,不但“白补”,还出现咽干咽痛、口腔溃疡等上火症状——这类人其实应首先做好健运脾胃。
有的人为了应对进补后“上火”,选择马上喝点凉茶压一压,这种做法也不推荐。
中医师表示,有些人的这把“火”是虚火,盲目靠凉茶降火不可取。尤其是一些平常生活工作压力大,加班、应酬增多,生活作息不规律,饮食失调,劳倦内伤,影响了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更容易导致阴阳失衡,如果阴亏虚了,就会出现虚火。
所以,进补前最好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食材,或是先以中药调理再进补。
冬季养阴润燥
可适度吃点“凉”
对于大多数岭南人来说,干冷冬季的食补以平补、清润为原则,因此也推荐多吃有滋阴润燥功效的食材,其中不少都是偏“凉”的食物。
当然了,这里的“凉”并非指冰冻的食物,而是指性质偏凉的食物,如雪梨、萝卜、百合等。
凉性食物通常具有养阴、清热、润燥、生津的作用,冬天适量食用有助于平衡体内的阴阳,起到平补的作用。
玉竹:味甘,性微寒,可清心火、清肺热、清胃热,有养阴润燥、生津止渴的作用。
荸荠:俗称马蹄,性寒,味甘,有清热生津、化湿祛痰之功。
梨:生梨性寒、味甘,有润肺生津、止咳化痰、清热去燥的作用,炖熟食用有滋阴功效。
百合:味甘、微苦,性微寒,为清补之品,有养阴润肺、安养心神、止咳平喘、解热利尿的功效。生吃、炖汤、蒸羹、炒菜、熬粥皆可。
沙参:性微寒,味甘,能养阴清肺,益胃生津。
要注意的是,吃“凉”的方法也是有讲究的,通常建议配些温性食物平衡寒热,比如经典的牛肉炖白萝卜、羊肉煲甘蔗等就是很好的例子,能平衡补益,避免虚不受补。
另外,阳虚体质、胃肠功能差的人则建议慎食凉性食物。
整理了几个中医师推荐的食谱,可作为日常保健食用——
<<
往期回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