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灭亡后,“献祥瑞”为何成为了篡位者的标准作业流程

文化   历史   2024-12-03 23:06   湖南  

袁术对于吕布援助刘备之举大为不满,但是又不愿意与吕布撕破脸,于是按兵不动。此时,一个名叫张炯的河内人,伪称受天命感召,认为袁术是天子之命,因此向袁术献上“代汉者,当涂高也”的谶文。张炯的这项举动称为“献祥瑞”,发明者正是王莽。
当年王莽首先利用谶纬符瑞,预言天命要他做皇帝,为他的篡位夺权,找到了一个“承天命,用神令”的借口。
汉代学者多信奉阴阳家“五德终始”之说,盛言“天运循环,贵贱无常”,并相信“汉历当终,新王将兴”。
西汉末年,儒生喜欢谈灾异、祥瑞,常常以自然现象来附会人事的祸福。王莽利用此风尚,假借符命、祥瑞,伪造禅让的根据,取得帝位。社会改革的要求及天运循环的理论相结合,便造就了王莽篡汉,西汉也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因舆论而灭亡的王朝。
从此以后“献祥瑞”成为篡位者的标准作业流程,就连武则天篡唐也不免俗地找人来“献祥瑞”。
事实上,袁术称帝的野心可说是众人皆知,建安元年刘备与袁术的冲突便是起因于袁术有意称帝,曹操在奉迎天子后,为了强调正统性而要求刘备出兵。
当时民间流传着“代汉者当涂高也”的谶言,袁术认为这句谶言是在暗指自己,又以袁氏源出自陈国,为舜帝后代,以舜帝的土德取代汉朝的火德正好符合“火生土”的五行学说,为根据。
当时袁术听闻孙坚得到传国玉玺,于是自孙坚之妻手中强取传国玉玺,并召集部众讨论称帝的可行性,结果却遭到反对。主簿阎象就以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仍然尊奉商朝为共主为理由表示反对,认为目前袁术并没有如周文王的功绩而反对称帝。
除了袁术阵营内部也有反对声浪外,孙策、张邈等人也反对袁术称帝。不过袁术认为袁氏四世三公,百姓所归,称帝则是应天顺民之事。此次张炯献符命一事,让袁术决定不顾一切反对,以九江太守为淮南尹,设置百官公卿,祭祀天地,向天地昭告建号仲氏,登基称帝。
袁术称帝后,为了加强与吕布的同盟关系,立刻派遣韩胤前往面见吕布,除了告知称帝的消息外,同时还要重申双方联姻一事,希望双方子女尽快完婚。
此时沛国相陈珪担心若是袁术与吕布联姻成功,则徐州与扬州将连成一气,成为汉朝的重大隐患,便前往徐州游说吕布。陈珪到达徐州时,吕布的送嫁队伍已经启程,陈珪赶紧向吕布表示:“曹操奉迎天子,辅赞国政,所有反叛汉朝的势力必定会受到征讨,将军应该与曹操合作。今与袁术结盟,不但将受天下骂名,还会有累卵之危。”
吕布对于陈珪的建议颇为认同,加上对于袁术曾经违背信约一事耿耿于怀。于是立刻下令将送嫁队伍追回,并将袁术使者韩胤枭首示众。吕布此举等于正式与袁术宣告决裂,为了确保徐州统治权,吕布必须尽快寻找新的同盟伙伴。不过吕布当年趁曹操征徐州时袭取兖州,担心曹操对自己仍怀抱敌意,所以对于与曹操合作一事仍旧抱持观望态度。
吕布绝婚杀使一事,很快地便传到了许昌。曹操遣使前往徐州,表达天子对吕布的感谢之意,并且下诏悬赏捉拿公孙瓒、袁术、韩暹、杨奉等人。
吕布见自己并未被列名在悬赏捉拿的名单中,而且还被封为平东将军,大为高兴。决定听从陈珪的建议,派遣陈登前往许昌,向汉献帝表达愿意效忠,同时也希望朝廷能追认自己为徐州牧,为自己统治徐州一事合法化。
陈珪与陈登父子同为徐州大佬,在徐州有一定的影响力。当初陶谦死后,他们大力推举刘备接掌徐州,所以对吕布趁刘备与袁术作战时袭取徐州十分不满。陈登此次奉吕布之命前往许昌谢恩,同时借着拜会曹操的机会,建议曹操应该早日对付吕布,以免吕布坐大后难以应付。
曹操见吕布在徐州的统治并不如想象中的稳固,于是拜陈登为广陵太守,希望陈登能在曹操日后东征之时担任内应工作。
陈登回到徐州后,向吕布报告此行的收获。吕布见陈珪与陈登父子皆获得朝廷的晋升,唯独自己最想得到的徐州牧一职却未得到朝廷的认同。盛怒之下,吕布拔戟砍碎案桌,怒责自己被陈珪与陈登父子所出卖。
孰料,陈登不慌不忙地向吕布表示:“自己在见曹公时曾形容将军是一头猛虎,必须要将猛虎喂饱,否则就会反噬其主。可是曹公却说将军是一头猎鹰,时时要让猎鹰空着肚子才能为我所用,要是将猎鹰喂饱就会离我远去了。”吕布认为曹操必定不会亏待自己,这才平息自己的怒气。
袁术对于吕布杀害韩胤一事大为震怒,因此派大将张勋、桥蕤与盘踞于徐、扬州边界的韩暹、杨奉进行军事同盟,打算合双方之力组织七支兵团攻打吕布。吕布此时掌握的军队仅有三千人,马四百匹,远远不及袁术的数万大军。吕布听从陈珪的计谋,以击败张勋后所得军资全数为谢礼,说服杨奉、韩暹等人阵前倒戈,于下邳大破张勋,并生擒桥蕤。
大胜后的吕布联合韩暹、杨奉兵进寿春,直捣钟离,沿途所向披靡。吕布在钟离大胜后退兵,军队准备渡过淮水时,吕布致书与袁术,信中充满嘲弄之意,袁术大怒亲率五千步骑追击。当袁术追到淮水时,吕布已经安然渡过淮水,见袁术亲率大军而来,吕布大军大笑而还。
(待续)

红小岩谈古论今
以史为镜,可以正衣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