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学校 | 家庭教育方法指导第一课:青春不焦虑,成长共关注

文摘   2024-11-07 21:19   湖南  

【第1420期】

家庭教育

方法指导第一课


青春不焦虑,成长共关注

小学到初中对孩子来说是学习生活的一次大跨越,一个十二、三岁的、个性鲜明、青春期的孩子面对这许多变化,会有不适应,我们做父母的该怎样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段适应期呢?湖南师大附中双语实验学校家长学校特推出家庭教育指导系列专刊,邀请您一起学习,与孩子一起成长。

问题导向


根据大数据分析,以及结合多位优秀班主任对初一学生的观察,常会出现这样一些状况:

1.刚开始信心满满,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并没有得到等量的收获。

2.在小学里一直勤恳,认真学习的孩子,到了初中也依然努力,但是学习效果不佳。

 3.在小学里优秀,但是到了初中表现平平,久而久之,便丧失学习信心。

4.在小学,孩子靠着聪明劲,不写作业,不认真听讲也能过得去,但是这些不良习惯延续到初中后,很快发现学习效率跟不上。

5.家长和孩子说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可孩子却闹翻天,孩子的情绪管理令人担忧。

问题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呢?


归因分析


1.从环境变化看,学生到了初中立即会感觉到的是校园环境变了,陌生的同学和老师,特别是教师,一门课程一个老师,课程门类多,学生有点应接不暇,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学生的陌生感。

2.从管理方法看,小学对学生管得严,指导得细,从上学到放学,学生基本上都在教师的视线下;中学的管理则逐步向自我管理、制度管理过渡,要求学生为集体承担义务和责任,中学生有了一定的自由度,这样一部分学生往往会产生错觉:认为中学管得松,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3.从学习内容看,从小学到初中,课程门类突然增加,教材内容多,跨度大、要求高。学生进入初中后,往往会因为骤然增多的学习科目、内容和较长的学习时间而感到学习任务加重,产生紧张、惧怕心理。

4.从教法和学法看,低学段的教学方法示范的比较多,学生的学习基本是模仿和记忆。中学教师的教学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除记忆外更要思考和理解,初中课堂上学生的多种感官都要同时参与活动,要有一边听讲、一边看书、一边思考的本事。进入初中,自习课对于学生来说也是比较新鲜的,如何把握自习的时间学会自我学习很重要。

5.初中和小学的评价标准也有很大的不同。在小学里是分A、B、C、D四个等第进行划分的,而优秀的评价标准是按照比例来设置的。所以我们看到优秀就觉得孩子小学学的非常好,其实不然。再加上小学内容简单,拿到优秀等第很容易,在初中想各科都得到优秀就比较难。孩子往往会觉得我比小学花的功夫多,效果反而比小学差,如果不及时给予指导,有的就会丧失信心。

6.从生理和心理方面看,小学到初中不仅在生理上处于个体发育的关键时期,而且在心理上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青少年的身体发育并不呈直线上升,一般以12-18岁为青春发育期,是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青少年时期的身高、体重逐渐接近成人,机体各系统、器官也渐渐发育成熟,思维能力活跃,记忆力最强。这是一个特殊的时期,既是长身体、长知识、立志向的黄金时期,也是容易出问题的危险时期。它是人从幼稚、朦胧走向成熟的时期,必然带来心理的波动,必然面临着新的人际交往的适应问题。这个时期做家长最大的感受就是孩子没有小学时候听话,原因就在此。所以对青春期的关注,就是对人生关键期的关注。


那么,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呢?我们下期见!

出品:德育与学生发展中心

编辑:杨佩瑶

初审:李   貌   蒋   杰

复审:严勇华

终审:张   艳

顾问:陈   益    王   瑛

招生办  0731-82566606

阳光服务中心  0731-82566656

湖南师大附中双语实验学校
发布学校新闻动态、招生招聘信息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