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兴江
(北京师范大学文理学院)
本文选自《物理》2024年第8期
摘要 2023年,国际上几个脉冲星计时阵团队同时独立宣布发现了纳赫兹引力波背景信号的证据。这预示着一扇全新的引力波天文学观测窗口即将打开。帕克斯脉冲星计时阵是第一个正式运行的脉冲星计时阵实验,在研发先进的脉冲星观测仪器和高效的数据处理软件、发展脉冲星计时噪声分析和引力波搜寻方法等方面做出了开创引领性贡献。文章将介绍帕克斯脉冲星计时阵的发展历程、对领域的独特贡献和最新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 帕克斯脉冲星计时阵,纳赫兹引力波,脉冲星计时噪声分析,引力波搜寻
帕克斯是一个位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首府城市悉尼以西350公里的偏远小镇1),它最出名的地方也许就是帕克斯射电望远镜(图1)。建成于1961年、直径64米的帕克斯射电望远镜发现了半数的已知脉冲星,可以说是享誉世界的一台望远镜。帕克斯还是澳大利亚的一个科技符号,其外形被印在了第一版流通的50澳元纸钞背面。此外,人类在月球上迈出的第一步正是通过帕克斯向全世界电视直播,这一经典故事也被拍成了电影。
休伊什和贝尔发现第一颗脉冲星的论文于1968年2月24日发表[1],仅两周后帕克斯望远镜就开始了脉冲星的观测(部分脉冲星数据也印在了50澳元纸钞的背面,如图2所示)。利用帕克斯望远镜观测和搜寻脉冲星的开创性人物是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的天文学家曼彻斯特(Richard N. Manchester)。曼彻斯特和美国天文学家泰勒(Joseph H. Taylor,1993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英国天文学家莱恩(Andrew G. Lyne,Jodrell Bank天文台前台长)并称脉冲星天文学三大“教父”。巧合的是,曼彻斯特于1968年2月12日开始在CSIRO工作,和脉冲星发现的公布日期仅相隔12天。
引力波对脉冲星的脉冲到达时间的影响在1970年代末由Sazhin[2]和Detweiler[3]独立计算出来。很显然,对于一颗脉冲星而言,引力波的影响和脉冲星计时数据中的各种噪声无法区分。1983年,Hellings和Downs计算出不同脉冲星对于一个随机引力波背景的响应函数[4]:两个脉冲星计时数据之间的关联程度与它们相对地球的夹角有关。
PPTA的主要目标如下:
(1)探测天体波源的引力波;
(2)建立一个脉冲星的时间基准;
(3)研究太阳系星历表中可能的误差。
为了完成这些总体目标,众多的次级或中间目标需要完成,包括:
· 开发用于帕克斯射电望远镜的高精度脉冲星计时观测的仪器;
· 在3个频段:700、1400、3100 MHz,对约20颗毫秒脉冲星以2—3周的间隔进行计时观测,持续5年以上;
· 对超过10颗毫秒脉冲星获得精度优于100 ns的计时观测,其余脉冲星计时精度优于1 μs;
· 对脉冲星计时数据中的引力波效应进行研究和建模;
· 开发可以分析多颗脉冲星计时数据且系统误差小于2 ns的软件;
· 开发引力波探测的方法并用于实际数据;
· 开发研究地球时不稳定性的方法,并用在实践中建立基于脉冲星的时间标准;
· 开发研究太阳系星历表误差的方法,用于实际数据并改进太阳系星历表;
· 研究星际介质对脉冲星计时观测的影响,并尽可能修正这一影响;
· 开发(并在实践中使用)消除脉冲星计时数据中射频干扰的方法;
· 与国际上其他团队建立联系,促进合作和协同观测。
图8 共谱信号强度随时间的变化[20]。“小提琴图”代表谱指数为13/3的共谱信号强度的后验概率密度。将PPTA-DR3数据切分成9年长度的子数据集,共10块;橙色对应于信号强度参数限制较弱,也就是说数据中没有很强的证据支持存在一个共谱信号(向下的灰色箭头表示95%置信度上限),蓝色对应于数据对信号强度参数有限制的情况(灰色竖线代表95%置信区间)。横虚线代表由第一块9年数据得到的信号强度上限为1.2×10-15,横实线和灰色区域代表整个DR3数据集得到的中值和1倍标准差置信区间
1) 帕克斯镇的名称源于 19 世纪新南威尔士州政府首脑、有着澳大利亚“联邦之父”之称的亨利·帕克斯爵士。
2) 数据来源:https://www.astro.umd.edu/~eferrara/pulsars/GalacticMSPs.txt
3) 澳大利亚研究基金会联邦学者(Australian Research Council (ARC) Federation Fellowship),后改名为桂冠学者(ARC Laureate Fellowship)。
4) http://www.meertime.org/
5) 该杂志自2009年起已更名为Research in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6) 与之对应的超宽带高频接收机目前正在开发之中。
7) 该项目团队曾于2015年12月到访广州大学附属中学 (https://blog.csiro.au/pulseparkes-in-china/)。
(参考文献可上下滑动查看)
我对吴有训、叶企孙、萨本栋先生的点滴回忆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物理学界的一支奇葩(Ⅰ)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物理学界的一支奇葩(Ⅱ)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原子核裂变的发现:历史与教训——纪念原子核裂变现象发现60周年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回顾与展望——纪念量子论诞生100周年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中国理论物理学家与生物学家结合的典范——回顾汤佩松和王竹溪先生对植物细胞水分关系研究的历史性贡献(上)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中国理论物理学家与生物学家结合的典范——回顾汤佩松和王竹溪先生对植物细胞水分关系研究的历史性贡献(下)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为了忘却的怀念——回忆晚年的叶企孙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从分子生物学的历程看学科交叉——纪念金螺旋论文发表50周年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美丽是可以表述的——描述花卉形态的数理方程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一本培养了几代物理学家的经典著作 ——评《晶格动力学理论》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熵非商——the Myth of Entropy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普渡琐记——从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谈起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天气预报——由经验到物理数学理论和超级计算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纪念Bohr的《伟大的三部曲》发表100周年暨北京大学物理专业建系100周年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凝聚态材料中的拓扑相与拓扑相变——20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解读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通用量子计算机和容错量子计算——概念、现状和展望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谈书说人之一:《理论物理学教程》是怎样写成的?|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时空奇点和黑洞 ——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解读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凝聚态物理学的新篇章——超越朗道范式的拓扑量子物态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对于麦克斯韦方程组,洛伦兹变换的低速极限是伽利略变换吗?| 《物理》50年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