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建筑施工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服务手册》免费下载!

文摘   2025-02-11 05:39   北京  

近日,由四川成都成华区安委办牵头编制,成华区住房建设和交通运输局、成华区应急管理局联合印发的《建筑施工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服务手册》因其内容丰富、实用性和科普性强,获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东方希望上东里项目部安全管理人员、一线工人的一致好评:

项目部安全负责人刘建平:“手册既能让施工人员规范掌握施工基础知识,又能提升现场施工安全管理的规范性和准确性,是大家的好帮手。”

项目部负责人冯峻:一本手册在手,工作成竹在胸!”

项目部员工李小进:“这个手册非常实用,把我们施工各领域的安全隐患都考虑到了,既有文字说明,还有图片,通俗易懂,一目了然。”

……

《建筑施工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服务手册》

紧贴现场实际情况

分为5个板块

涵盖施工全程安全重点

每个板块中

都记录了做什么、怎么做

让人一看就明白、照着就能做


下载全文(见文末)

部分内容先睹为快

👇👇👇

建筑施工

全生命周期

安全管理服务手册

(部分内容)


图片

施工前的安全准备




一、施工许可环节

图片


风险点:

应办理施工许可证的项目,建设单位在未取得施工许可证,不具备相应施工资质情况下违法施工。


防范管控措施:

成华区行政审批局负责对符合条件的建设单位核发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同时对建设单位做好安全告知提醒服务;成华区住建交局根据区行政审批局通过系统推送的建设项目施工许可申请材料,指导建设单位完善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备案手续,并对特殊建设工程进行消防设计审查,出具《特殊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意见书》;成华区住建交局和属地街道负责加强辖区在建工地施工许可检查。




二、发(承)包管理环节

图片


风险点:

建设单位违法发包,将应当由一个承包单位完成的建筑工程支解成若干部分发包给两个或两个以上承包单位完成。施工单位对建设工程违法分包,转包给不具备相应资质的企业或个人。


防范管控措施:

成华区住建交局负责开展违法发包、违法分包、转包的政策法规宣传,并组织开展全区范围内房屋和市政工程项目发包与承包违法违规行为的抽查检查工作,严厉打击违法发包、违法分包、转包、挂靠等行为,规范行业管理,净化建筑市场。成华区综合执法局负责对移交的违法发包、违法分包、转包和挂靠等违法问题的行政执法。




三、安全生产保障环节

图片


风险点:

施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混乱,未建立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未制定项目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未组织实施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安全生产投入不足;未建立落实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项目负责人未取得相应执业资格;未制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备案和组织演练;未与参建各方签署安全生产协议明确安全责任;未建立危大工程和超规模危大工程清单,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审核审批、验收;未执行动火、有限空间等危险作业许可制度;焊工等特种作业人员未持证。


防范管控措施:

1.建立、健全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每个岗位员工安全职责,建立落实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制定完备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参建各方签署安全生产协议明确安全责任。


2.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备安全工程师、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3.施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取得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书从事相关工作。


4.特种作业人员经有关业务主管部门考核合格,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


5.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并考核合格,新入场人员进行三级安全教育。


6.依法参加工伤保险,购买安全生产责任险,依法为施工现场从事危险作业的人员办理意外伤害保险,为从业人员交纳保险费。


7.施工现场的办公区、生活区及作业场所和安全防护用具、机械设备、施工机具及配件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和规程的要求。


8.有职业危害防治措施,为作业人员配备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安全防护用具和安全防护服装。


9.根据施工项目情况建立危大工程和超规模危大工程清单,对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编制施工方案。


10.制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每半年至少组织1次演练。


11.保证安全投入符合相关要求。成华区住建交局、成华区教育局、成华区农业和水务局、成华区城市更新局、成华区经科信局、成华区卫健局、成华区文体旅局等行业主管部门和属地街道加强各自职权范围内建设施工项目的安全检查,对检查发现的问题督促整改。对限期拒不整改的违法行为移交区综合执法局。成华区综合执法局负责对移交的违法线索进行行政执法。



图片

施工过程中的防范重点




一、土石方开挖阶段

图片


风险点:

1.边坡失稳与坍塌:开挖时未按照设计坡度进行,或者未及时进行支护,遇到强降雨、震动等不利因素,容易导致边坡土体或岩体失稳、坍塌,掩埋作业人员和设备。大型装备在基坑边缘承受力过载,引发坍塌。若未按规定进行基坑支护变形监测、未按规定对毗邻建筑物和重要管线和道路进行沉降观测、监测数据超过预警值或出现塌方险情征兆而无处理措施等,也有坍塌风险。


2.滑坡:当开挖区域的地质条件复杂,如存在软弱夹层、顺层岩土结构等,可能引发大面积的滑坡。


3.机械伤害:施工中的挖掘机、装载机、推土机等机械设备进场未经验收,设备和人员不具备安全资质条件,运行时如遇操作人员违规操作、视线受阻、设备故障等,可能导致机械碰撞、挤压作业人员。


4.车辆伤害:运输土石方的车辆在施工现场行驶速度过快、超载、道路状况差、距坑边距离不符合安全要求等,可能发生侧翻、倾覆或与人员或其他设备发生碰撞。私自拆除车辆防护装置造成伤害。


5.涌水涌沙:开挖过程中遇到地下水丰富的区域,若基坑内未设置有效降水措施、基坑边界周围地面未设置排水沟或排水不畅、基坑内施工无有效排水措施、深基础施工未采用坑外降水、防止临近建筑和管线沉降未采取有效的降水和排水措施等,可能出现涌水涌沙现象,危及施工安全。


6.地下管线破坏:未提前查明地下管线分布,开挖时可能损坏电力、通信、燃气、给排水等管线,造成触电、通信中断、燃气爆炸、停水等事故。



防范管控措施:

1.工程勘察与设计: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准确了解地质条件和水文情况,依据勘察结果,制定合理的开挖方案和支护设计。


2.施工准备:施工准备向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使其了解施工过程中的风险和应对措施、准备合理的安全防护用品和设备。


3.开挖过程:遵循“分层、分段、对称、均衡”的原则进行土方开挖,严禁超挖。控制开挖速度,避免对支护结构和周边环境造成过大的扰动。


4.边坡支护:按照设计要求及时进行边坡支护,如土钉墙、锚杆支护等、定期对支护结构进行监测和检查,确保其稳定性。


5.检测与预警:建立监测系统,对边坡变形、地下水位等进行监测。设定预警值,一旦超过应及时采取措施。


6.降水与排水:合理设计和实施降水方案,控制地下水位,防止地下水对基坑的不利影响。做好基坑内的排水工作,及时排除雨水和积水。


7.机械设备管理:操作人员持证上岗,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定期对机械设备进行维护保养,确保其性能良好。在机械设备作业范围内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


8.车辆运输管理:使用私自拆除防护装置的运输车辆。规划合理的运输路线,设置交通标志。控制车辆行驶速度,严禁超载。


9.地下管线保护:施工前通过查询资料和现场探测等方式,查明地下管线分布。对重要管线采取迁移或保护措施。


10.粉尘控制:采取洒水降尘等措施,减少粉尘产生。为施工人员配备防尘口罩。


11.周边环境保护:对基坑周边的建筑物、道路、地下管线等进行调查和评估,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控制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如减少振动、控制沉降等。


12.应急管理:制定应急预案,定期进行演练。配备应急救援物资和设备,确保能够及时响应和处理突发事故。


13.质量验收:对基坑工程的各个环节进行质量验收,确保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图片



二、主体结构工程阶段

图片


(一)脚手架施工


风险点:

1.材质与构配件质量:使用不合格的钢管、扣件等构配件,如构配件的规格、型号、材质或产品质量不符合规范要求,杆件变形、锈蚀严重等,其强度、刚度不足,容易导致脚手架变形甚至坍塌。


2.基础不稳固:脚手架基础不平、不实、不符合专项施工方案要求,架体底部未设垫板或垫板底部的规格不符合要求,架体底部未按规范要求设置底座,架体底部未按规范要求设置扫地杆,未设置排水措施等,将导致架体基础下沉,影响脚手架的稳定性。


3.搭设不规范:未按规范要求搭设,立杆间距不符合1.05、1.3、1.55m,横杆步距不符合1.2-1.35、1.8m要求。未按要求设置扫地杆和扫天杆。杆件接头未错开或错开距离不符合主节点要求。剪刀撑、连墙件设置数量不足或位置不当。扣件拧紧力矩不达标,导致节点松动。


4.防护设施缺失:作业层脚手板未满铺,存在探头板。脚手架外侧未设置密目式安全网或安全网破损。没有设置上下通道或通道不符合安全要求。施工层未设1.2m高防护栏杆和挡脚板。施工层以下每隔10m未用平网或其他措施封闭。施工层脚手架与建筑物之间未进行层间封闭。


5.拆除不当:拆除前未制定详细的拆除方案。拆除顺序错误,未遵循“先搭的后拆,后搭的先拆”原则,尤其先拆除连墙件等关键部位。拆除过程中向下抛掷构配件。


6.超载使用:脚手架荷载与设计不符,施工荷载堆放不均匀,脚手架上堆放过多的建筑材料、设备等,超过其承载能力。


7.人员操作不当:施工人员未佩戴安全帽、安全带等个人防护用品。无证人员进行脚手架搭设与拆除作业。


8.交叉作业风险:与其他施工工序存在交叉作业,相互干扰,容易引发物体打击等事故。


9.检查维护不到位:施工过程中未定期对脚手架进行检查,对存在的安全隐患未能及时发现和整改。



防范管控措施:

1.材料与构配件管理:严格把控钢管、扣件等构配件的采购质量,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对进场的构配件进行外观检测和现场验收,委托第三方进行复试并出具合格证明,不合格的严禁使用。


2.基础处理:按设计要求对脚手架基础进行平整、夯实。设置排水坡度和排水设施,防止基础积水。


3.规范搭设:编制专项施工方案,由持证的专业架子工进行搭设,严格按照施工方案确定的立杆间距、横杆步距、剪刀撑和连墙件设置要求进行施工。搭设过程中随时检查扣件的拧紧力矩,确保达到规定值。


4.完善防护设施:作业层脚手板要铺满、铺平、铺稳,不得有探头板,且以下每隔不超过10m要兜挂一道安全平网。脚手架外侧全封闭挂设密目式安全网,且网间连接严密,宜使用冲孔式钢网片。作业层脚手架内立杆与建筑物间隙兜挂安全平网。搭设符合要求的上下通道,设置防滑条和防护栏杆。


5.科学拆除:制定详细的拆除方案,并向作业人员进行技术交底。作业步骤应按照“先检查再加固后作业”的流程,拆除顺序应遵循“由上而下,后搭先拆”的原则,严禁先拆除连墙件。拆下的构配件应采用吊运或人工传递,严禁抛掷。


6.控制荷载:在脚手架上设置限载标识牌,严禁超载堆放物料。


7.人员培训与防护:作业前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安全意识。作业人员必须正确佩戴安全帽、安全带等个人防护用品。


8.避免交叉作业: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尽量避免脚手架与其他作业的交叉。若无法避免,应采取有效的隔离防护措施。脚手架搭设和拆除过程中,地面应设置围栏和警戒标志,并派专人看守,非操作人员不得进入作业区。


9.安全监督:安排专人进行安全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不安全行为和隐患。


10.安全警示标识:在施工现场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识,如“当心触电”“注意高空坠落”等。


11.定期检查维护:施工过程中每月应对脚手架进行检查,重点检查连墙件、扣件、立杆基础等部位。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脚手架始终处于安全状态。



(二)模板施工


风险点:

1.模板材料质量:使用劣质、变形、损坏的模板材料,导致强度、刚度、承载能力不足。


2.模板支撑体系:立杆底部基础不实,承载力不符合设计要求。立杆底部未设置底座、垫板或垫板规格不符合规范要求。连接扣件松动,稳定性差。立杆间距、水平杆步距与施工方案、规范要求不符。粱底未按方案设置立杆,梁板下立杆纵横向间距不相等或不成倍数。未按规范要求设置纵横向扫地杆、扫天杆,或设置位置不规范。钢管立杆顶部未按方案设置U形可调支托。未按施工方案、规范要求设置竖向、水平剪刀撑、之字斜撑。未按规范要求将支撑系统与建筑物结构设置固结点。


3.模板安装:高处安装模板时,未设置可靠的操作平台和防护设施,易发生高处坠落。大模板存放在不可靠区域无防倾 倒措施,各种模板存放不整齐、过高、超载等不符合安全要求。安装过程中使用的工具、构配件掉落,造成物体打击。


4.模板拆除:模板拆除前未经拆模申请批准、无混凝土强度报告、未达到规定的拆模强度就拆除模板,导致混凝土结构坍塌。拆除顺序不当,未按照先支后拆、后支先拆的顺序进行拆除。拆除时未设置警戒区域,有人员误入。先拆除承重部分,引发结构失稳。拆除时大片撬落模板,或留有悬空模板,对下方人员构成威胁。


5.交叉作业:与其他工种同时作业,相互干扰,易发生安全事故。



防范管控措施:

1.施工准备:编制详细的模板施工方案,包括模板的选型、支撑体系的设计、施工流程和安全措施等,并经过审批。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和培训,使其熟悉施工方案和操作规程。


2.材料选择:选用质量合格、强度和刚度满足要求的模板材料和构配件。对进场的材料进行检验,严禁使用不合格产品。


3.模板安装:按照施工方案进行模板的安装,确保模板的拼接牢固、严密,防止漏浆。搭建牢固可靠的操作平台和防护栏杆,高处作业人员必须系好安全带。安装过程中,严禁上下交叉作业,设置警戒区域,防止无关人员进入。


4.支撑体系:支撑立杆应垂直,底部应设置垫板,间距和横杆步距应符合方案要求。剪刀撑、水平拉杆等应按规定设置,确保支撑体系的稳定性。对支撑体系进行检查和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


5.模板拆除:严格按照规定的拆模顺序和时间进行拆除,未经审批不得提前拆模。拆除前应设置警戒区域,专人监护。拆除后的模板应及时清理、堆放整齐。


6.安全警示标识:在施工现场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识,如“当心触电”“注意高空坠落”等。


7.安全监督:安排专人进行安全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不安全行为和隐患。


(三)混凝土浇筑施工


风险点:

1.坍塌:违规将混凝土浇筑泵管与脚手架相连,泵管在工作时会产生振动和冲击力,加上混凝土的重量,会大大超出脚手架的设计承载能力,可能导致脚手架变形、失稳甚至坍塌。


2.爆模:若模板支撑体系不牢固,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可能发生爆模甚至垮塌,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车辆伤害:混凝土灌车司机无证驾驶,驾驶速度过快、疲劳驾驶、酒后驾驶等,容易造成交通安全事故。如浇筑使用汽车泵,架设场地不平整、未夯实,支腿未打开或完全打开等,将导致车辆倾覆。


4.其他伤害:在高处进行浇筑作业时,如临边、洞口等位置,作业人员可能因未系安全带、防护设施缺失或损坏等原因而发生高处坠落事故。施工现场上方可能有吊运的混凝土料斗、工具等物体,一旦掉落,会对下方作业人员造成物体打击伤害。



防范管控措施:

1.人员安全管理: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培训,使其熟悉操作规程和安全注意事项。要求施工人员佩戴安全帽、安全带等个人防护装备。严禁酒后作业和疲劳作业。


2.设备与机械安全:对混凝土浇筑设备(如泵车、搅拌机等)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安全装置有效,性能良好。操作设备的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在设备周围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识。


3.模板与支撑系统安全:模板和支撑系统在安装前应进行设计计算,确保其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满足要求。安装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施工方案进行,保证支撑牢固,连接件可靠。浇筑过程中实时监测模板和支撑系统的变形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停止浇筑并采取加固措施。


4.夜间施工安全:夜间浇筑时,必须有足够的照明设备,确保现场的照度满足施工安全需要。


5.特殊结构浇筑:浇筑拱形结构时,应自两边拱脚对称地相向进行;高耸结构(如烟囱、水塔等)结构浇筑过程中应为施工人员设置可靠的操作平台和防护栏杆,并定期检查其稳定性。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浇筑时应注意保护预应力筋和波纹管,避免受到损伤。



三、外墙施工阶段

图片


风险点:

1.物体打击风险:安装过程中工具、材料、零部件等掉落,对下方人员和设备造成伤害。玻璃板块在吊运、安装过程中意外脱落,引发物体打击事故。


2.机械伤害风险:使用电动工具(如钻孔机、切割机等)、卷扬机等起吊机具时,可能因操作不当或设备故障导致施工人员受伤。


3.吊篮事故:吊篮设备故障、悬挂机构失效、安全锁失灵等引发事故。


4.脚手架事故:脚手架搭建不牢固、超载使用、防护栏杆不足等可能导致坍塌或人员跌落。


5.玻璃掉落、破裂风险:玻璃在运输、搬运、安装过程中掉落,或受到不当外力,导致玻璃破裂,都有可能造成人员伤害。


6.交叉作业风险:与其他施工工序同时进行时,协调不当可能导致相互干扰和安全事故。


7.化学物质风险:密封胶、清洁剂等化学物质均属易燃化学品,若遇明火可能引发火灾。


防范管控措施:

1.人员管理:对施工人员进行严格的安全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不得擅自改变进出工作区路线。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且定期进行复审。


2.施工设备与设施:脚手架、吊篮等施工设备应按照规范搭建和安装,并经过专业人员验收合格后使用。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性能良好、安全可靠。吊篮作业时应设置独立的安全绳,安全带挂在安全绳上。


3.玻璃吊运:制定合理的材料吊运方案,使用合格的吊运设备和吊具。吊运前检查材料的捆绑情况,确保牢固可靠。划定吊运区域,设置警示标识,禁止人员在吊运路线下方停留或穿行。


4.玻璃安装:玻璃搬运和安装过程中,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防止玻璃破裂伤人。安装较大玻璃板块时,多人协作,确保安全。


5.交叉作业协调:与其他施工工序进行有效的协调和沟通,避免交叉作业造成的安全隐患。必要时设置隔离防护设施。


6.现场监督:安排专人进行现场安全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违规操作行为。对发现的安全隐患,立即采取整改措施,确保施工安全。




四、机电设备安装阶段

图片


风险点:

1.电气安全风险:在进行电气设备安装、调试和维修时,可能因操作不当、设备漏电、电线老化破损等原因导致触电事故。过载、短路、接触不良等电气故障可能引发火灾。


2.机械设备风险:使用电动工具(如电钻、电锯等)时,若操作不当或设备故障,可能导致机械伤害。起重设备(如吊车、塔吊等)在吊运机电设备和材料时,可能发生起重事故。


3.管道施工风险:进行管道切割、焊接作业时,可能引发火灾、爆炸以及烫伤等事故。管道试压过程中,如果压力控制不当,可能导致管道破裂,造成人员伤害。


4.交叉作业风险:机电安装与土建、装修等其他施工工序交叉进行时,容易因协调不畅、防护不到位等产生相互干扰和安全事故。


5.材料和设备搬运风险:搬运较重的机电设备和材料时,可能因体力不支、操作不当等导致砸伤、扭伤。


防范管控措施:

1.电气安全管控:确保电气设备和线路符合安全标准,定期检查和维护,及时更换老化和破损的部件。安装漏电保护装置和接地系统,保证用电安全。对电气作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持证上岗。


2.机械设备管理:选用合格的机械设备,定期进行检查、保养和维修,确保其性能良好。严格遵守机械设备的操作规程,严禁违规操作。


3.管道施工安全:管道切割和焊接作业时,配备灭火器材,清理周边易燃物,操作人员佩戴防护用具。管道试压前制定详细的试压方案,设置警示标识,专人监控压力。


4.交叉作业协调:加强与其他施工队伍的沟通协调,合理安排施工顺序,避免交叉作业冲突。在交叉作业区域设置有效的防护隔离设施。


5.材料和设备搬运安全:制定合理的搬运方案,使用合适的搬运工具和设备。对搬运人员进行培训,强调正确的搬运方法。




五、室内装修阶段

图片


风险点:

1.电气安全风险:在进行电气设备安装、调试和维修时,可能因操作不当、设备漏电、临时用电线路破损等原因导致触电事故。过载、短路、接触不良等电气故障可能引发火灾。


2.坍塌:施工人员随意开洞,违规破坏承重墙,破坏房屋结构,存在坍塌风险。


3.违章搭建:装修过程中违章搭建,堵塞消防通道。


防范管控措施:

1.电气安全管控:电气设备和线路敷设符合安全标准,施工设备定期检查和维护,及时更换老化和破损的部件。安装漏电保护装置和接地系统,保证用电安全。


2.防坍塌安全措施:按规范进行装修设计,施工人员严格按照设计进行施工,物业公司、业主加强施工期间检查。


3.违章搭建:物业公司加强施工期间检查,杜绝违章搭建。



图片

施工结束后的防范工作




零星收尾工作

图片


风险点:

在进行电气设备安装、调试时,可能因操作不当、设备漏电、 临时用电线路破损等原因导致触电事故。


防范管控措施:

由有资质的电工进行安装、调试,做好个人防护,保证用电安全。


图片

《建筑施工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服务手册》

全文下载查看方式如下

↓↓↓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Y59Im2zXAfTKi2glVV7vQg?pwd=aqgl 

提取码:

aqgl



来源:《中国应急管理报》、成都应急、中国安全生产网

记者:胡嘉岩 马强

编辑:崔维维


HSE中心
通过“大健康、大环保、大安全”思路,搭建HSE学习交流的公益平台,非商业不盈利,业余时间维护。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祖国安全生产事业努力贡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