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宝良:2025年中国经济趋势展望

财富   2025-01-13 19:01   北京  

来源:《企业家》杂志


2024年,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呈现出“前高、中低、后扬”特征。同时,经济运行面临的困难、挑战仍然很多,表现为供给强于需求,外需好于内需,呈现出供需强弱失衡、需求不足的态势,房地产市场深度下滑,财政金融风险隐患较多,市场预期偏弱,社会信心不足。2025年,世界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增大,美国大选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尚难预料。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稳增长、稳物价放在突出地位,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扩大消费需求,着力增强微观主体活力,着力稳定市场信心和社会预期,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企业家》杂志

弘扬企业家精神  传播管理智慧


祝宝良

国家信息中心原总经济师


1

2025年经济发展分析


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化,突出表现在产业链、供应链完整齐全,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数字经济、绿色产业、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迅速发展,新经济增长动能不断增强。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空间大,中央财政债务率低,有较大的扩张余地,货币政策仍处于常态化之中,扩张潜力充足。2024年9月,中央出台了力度较大的财政税收、货币金融、投资、房地产等政策。若2025年没有进一步政策刺激措施,美国不加征关税,2025年我国经济增长预计在4.5%左右。如果美国在2025年加征关税,2025年我国经济可能会更低一些。如果继续采取必要的经济扩张措施、加快改革开放政策落地,2025年经济增长可达到5%左右。  

1.内需有所回升

2024年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快于经济增长有利于稳定2025年的消费,存量住房贷款利率下降、股市财富效应等对消费也有一定的拉动作用。如果2025年进一步出台增加社会保障、鼓励生育、延续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拉动消费的政策,202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可增长5%左右,服务消费零售额增长5.5%左右。投资包括基建、制造业、房地产、服务业等四大板块。国家将继续发行超长期建设国债用于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并保持一定规模的地方政府专项债用于基建投资,拟一次性增加较大规模债务限额置换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加大力度支持地方化解债务风险。这些措施对基础设施投资有推动作用,但难以弥补地方政府财力不足和债务约束对基建投资的拖累,基建投资增速基本稳定。大规模设备更新会继续推动制造业投资增长,但受产能利用率低、产销率低、利润率低、应收账款高等制约,企业投资能力和意愿不足,制造业投资增速会有所减缓。按照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的要求,国家采取了四个取消(取消限购、限售、限价和普通住宅与非普通住宅标准)、四个降低(降低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降低住房贷款首付比例、降低存量贷款利率、降低“卖旧买新”换购住房税费负担)、两个增加(新增实施100万套城中村改造和危旧房改造、2024年年底前将“白名单”项目的信贷规模增加至4万亿元)等举措,从供需两端发力稳定房地产市场,房地产市场未来几年会呈现价格率先止跌、销量随后稳定、投资降幅收窄态势,预计2025年房地产投资降幅会收窄至-5%左右。随着我国经济结构逐步转向服务消费和服务业生产,服务业投资占比和增长速度会不断加快。预计2025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左右。  

2.出口增速减缓,净出口对经济拉动作用减少

世界经济保持稳定增长有利于我国出口增长。新冠疫情以后,世界经济在通胀逐步下降的过程中呈现非凡的韧性,全球通胀率在2022年三季度达到9.4%的峰值后,到2024年三季度回落4.6%左右,预计到2025年回落到3.5%。通胀下降并未引发经济衰退,2023年世界经济增长3.3%,2024年和2025年的增长率稳定在3.2%左右。国际贸易壁垒增加,全球贸易增长难以超过全球经济增速,2024年和2025年世界贸易量增长3%左右。与此同时,美国继续对我国进行遏制围堵,联合一些国家限制对我国芯片和相关生产设备出口,推动产业链转出中国,迟滞我国产业链提升和科技创新步伐。美国大选后是否加征关税以及关税税率成为影响我国出口的最大不确定因素。我国部分企业产能向海外转移,跨国公司调整企业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分布,美加墨、日韩、东盟等区域已对我国部分产业形成替代,对我国出口产生一定的压力。如果美国不提高关税税率,2025年我国出口增长4%左右,如果提高关税并在2025年年初执行,2025年我国出口可能出现负增长。我国进口会随着经济增长而相应有所增加,但由于内需不足,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基本稳定,进口增速不会太快。服务进出口增速基本稳定。综合考虑服务和商品进出口情况,2025年,净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会有所下降。

3.物价继续低位运行

全球通胀率走低,我国的输入性通胀压力不大。需求不足仍是当前中国经济运行最主要的矛盾,2020—2024年,我国经济平均增长4.8%左右,和潜在经济增速5.5%左右相比,存在较大的供求缺口,到2024年年底,累计的供求缺口达到3.9个百分点左右(见图1),物价没有上涨的需求基础。我国货币政策基本处于常态化水平,物价上涨没有货币基础。各国货币政策的实践证明,货币政策对抑制通胀有明显作用,但对治理通缩作用很小。同时,货币政策对物价涨跌发挥作用,一般有半年到9个月的滞后期。即使2025年我国采取更加宽松的货币政策,短期内物价也很难摆脱低位运行的态势。此外,2024年消费品价格翘尾对2025年的影响在0.5个百分点左右,工业品翘尾对2025年的影响为-0.7个百分点左右。预计2025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左右,工业品出厂价格仍然难以回正。

基于上述分析,建议2025年经济增长目标设定在5%左右。实现这一目标是有可能性的。国内经济研究机构普遍认为,2025年,我国经济的潜在水平在5%左右。过去四年,我国实际经济和潜在经济之间出现了较大的缺口,通过宏观政策调整和社会预期引导,把过剩的储蓄转化为消费和投资,可以提升实际经济增长速度。我国物价压力很小,财政和货币政策空间较大,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以提高经济增长速度。近几年来,我国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城镇新增就业可增加约250万人。202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将近1200万人,城镇需要就业的劳动力规模达到2000万人左右,考虑到退休人员数量并维持5%左右的失业率,至少需要新增城镇就业1200万人以上,需要经济增长5%左右。设定5%左右经济增长目标,也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提振市场信心,为2020—2035年年均经济增速达到4.7%的目标奠定基础。

同时,建议将居民消费价格增长2%~3%明确为刚性政策目标。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基础设施投资相对超前、房地产处于调整阶段、出口难以扩张,经济出现“易冷难热”的态势,需要把追求温和通胀的重要性提高到与追求经济增长同样的地位。

2

六点政策建议


实现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目标,要着力扩大消费需求、着力推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着力增强微观主体的活力和信心,宏观政策要加大力度,改革开放政策要落地见效。

1.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按照财政支出乘数约1.2计算,多拉动经济增长一个百分点,需要财政多支出约6万亿元,建议2025年财政赤字多增加约2万亿元,赤字率从2024年约3%的基础上扩大至约5%,保持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不变,继续发行1万亿元超长期建设国债。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用于置换地方政府存量隐形债务。加大中央政府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帮助地方政府清偿新冠疫情期间拖欠的企业账款,尤其是应对疫情的公共卫生支出,切实做好基层“三保”工作,让地方政府能够“轻装上阵”。加快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解决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险、住房保障、随迁子女教育的中央财政对地方的补助,提高基础养老金水平,增加生育补贴。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对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高档数控机床等加大研发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2.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要高于预期的实际经济增速和通胀目标之和,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实现扩投资、带就业、促消费综合效应,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持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效能,进一步推动金融机构降低实际贷款利率,降低企业综合融资和个人按揭信贷成本。加强预期管理,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要持续支持“三农”、小微企业发展,突出金融支持重点领域,运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科技创新、普惠养老、交通物流、设备更新改造等专项再贷款。强化对经济转型升级和重大项目的金融支持,引导更多资金投向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好服务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支持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用好用足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稳步扩大REITs试点范围,促进盘活存量资产。   

3.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

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切实支持房地产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企业的金融风险,采用“主办银行+银团贷款”组合措施,提供充足流动性,对问题较为严重的头部房企,可按照行政接管、专业托管、司法保护、银团贷款、封闭运转原则,通过追加授信、贷款展期、利息减免、债转股、股票增发等途径提供融资支持。大多数城市要严控新增供地,对由此减少的土地出让金净额,由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或地方专项债资金支持。陷入困境企业的未开发或待开发土地,可通过司法拍卖、合作开发等形式进行盘活。土地供给过多、存量土地去化周期过长的地方,地方政府可通过专项债收购。中央层面可设立国家住房收储机构,运用国家信用、市场发债筹措资金收购部分房地产用于租赁房,解决新市民住房问题。

4.着力扩大内需,释放消费潜力

扩大消费领域的以旧换新补贴规模,提高补贴总量,扩大补贴范围。积极扩大服务消费,放宽中高端医疗、休闲度假、养老服务等领域准入限制,满足中高收入群体的多样化消费需求。允许外资独资办医院政策出台就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年轻人是消费主力,可以通过生育补贴等方式,来释放年轻群体的消费潜力。支持金额较小、具备刚性的服务类消费,如聚焦农民工和新市民,对其发放有时效限制的消费券,用于“安家”消费。

5.激发微观主体活力

企业活力源于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合理分工和有效配合,凡是市场能自主调节的就让市场来调节,凡是企业能干的就让企业干。对于企业和企业家来说,政策的稳定性、营商环境的公平性、产权保护是最主要的三个因素,要用可信的承诺、可靠的结果让企业家放心、安心。要建立以法律、法规为依据的督察、检查、审计、执法体制机制,杜绝运动式、层层加码的执行方式。研究解决企业内卷式竞争问题,加强市场监管,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及技术、能耗、环保等标准,引导部分企业退出市场。在市场准入、产业发展、招商引资、招标投标、政府采购、资质标准、经营行为等领域严格公平竞争审查,确保各项政策不会破坏统一大市场和公平竞争。

6.重视对市场预期的引导

宏观经济政策改变总需求有两个机制:一个机制是财政、货币政策调整,直接增加或减少总需求;另外一个机制是改变市场参与者的预期,企业、居民、行政人员有信心,就会抓住经济发展的机会,宏观经济政策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耶鲁大学教授罗伯特·席勒2013年出版了《叙事经济学》一书,他认为,如果能够形成一个可信、有说服力的叙事方式,就可以引导市场参与者的行为,朝着叙事的方向前进。改变预期,首先要加大宏观经济政策力度,给市场主体足够大的冲击;其次要事实求是,客观透明,是成绩就是成绩,是问题就是问题;最后要关注“叙事经济学”的作用,让市场主体对未来充满信心。

◆  ◆  ◆  ◆  ◆  

 

 喜欢就“点赞”、“在看” 


商会通讯
专属于商会人的社群媒体平台,旨在追踪商会热点问题,聚焦商会发展动态,传播商会管理经验,为商会社群的事业发展提供专业且具有价值的信息和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