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与现实结合起来。”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2024年,北京印刷学院与首都博物馆持续深入开展“‘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古都行”项目,学校师生走进大运河博物馆等场馆,深入开展参观研学、志愿讲解、文化传承创新服务等,上好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
参观研学:探秘古蜀文明,感受大运河历史文化
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展出了“京华惠通 运河永济——北京与大运河历史文化陈列”“北京大运河揽胜图卷”“燕赵乘春复此行——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展”等基本陈列、专题展览,展陈大运河历史文化以及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6月份开展的临时展览“中华文明起源”系列开篇“探秘古蜀文明——三星堆与金沙”,展出了三星堆出土的众多珍贵文物,吸引众多观众感受古蜀人的智慧与创造力,领略中华文明的璀璨辉煌。
北印师生代表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参观研学,通过参观基本陈列和专题展览,深入学习大运河历史文化,深刻理解大运河的价值与内涵,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服务文化传承发展自觉。通过参观三星堆珍贵文物,学习领悟古蜀文明的独特文化面貌和丰富历史内涵,深刻感悟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和瑰丽多姿,进一步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树牢文化报国志向,矢志用所学所长为文化传承发展贡献力量。
▲ 学生代表集体前往大运河博物馆参观研学
▲ 认真参观展览
设计艺术学院2024级新生王爱佳谈到,“走进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我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三星堆展览,仿佛能穿越时空,带我回到那个遥远的时代。那些古色古香的文物,每一件都讲述着一段独特的历史故事,不仅展示过去,更会让人思考现在和探索未来。”
新生邢紫瑶指出,“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研学,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未来的启迪,激励我们珍惜当下,传承文化,共筑美好未来。我深感自豪,能够站在这样的土地上,见证并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新生温弘博谈到,“科技与时代正在大步前进,展览中的光效与多媒体互动等各种展出形式更体现了古今的完美结合,让我感受到了‘文物不言,自有春秋’的大美史卷,更让我体会到了伟大祖国历史文明的厚重。推动文化传承创新,我辈定当勠力而行,必将有所作为。”
志愿讲解:讲好大运河故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为在实践中保护、传承、弘扬大运河文化,学校十余位学生代表自暑期起前往大运河博物馆,在深入研学和专业培训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各类展览讲解工作,在志愿服务中长知识、受教育、增才干,把知识转化为本领,为观众提供深度导览和生动讲解。并通过与观众的互动,开展了“以观众为中心”的调研,积累了关于观众观展行为的宝贵数据,能够更好地理解观众的需求和偏好,从而设计出更加吸引人、教育意义更强的展览体验。
▲ 学生志愿者讲解员在大运河博物馆展厅
▲ 学生志愿者开展讲解工作
设计艺术学院2023级研究生朱梦雪指出,“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承载了无数历史故事和人文记忆。每次为游客讲解这些丰富的历史时,我都感受到自己肩负着一份文化传承的责任。志愿讲解工作让我认识到,文化的传递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更是心灵的交流。我深感荣幸,能通过自己的微薄之力,为历史文化的传承弘扬贡献一份力量。”
2022级研究生李嘉辉谈到,“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的研学,不仅让我们有机会拍摄多组珍贵文物的视频,更是通过文化创新,实现了文化跨越时空的对话。我深刻感受到,科技不仅是展示历史的工具,更是连接古今、促进文化交流的桥梁。”
2023级研究生刘冠宇认为,“在‘沧海撷珠’展厅讲解工作的培训过程中,素雅端庄的瓷器,圆润剔透的玉器,神秘庄严的青铜器,精美多彩的中国书画,无一不让我感受到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和其背后中国人民的勤劳与智慧。这不仅锻炼了我的沟通能力与表达能力,还为我的设计创作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文化支撑。”
文化创新: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服务推进文化传承发展
实践链接起知识与成果之间的纽带。在博物馆大课堂里,学生们学习文物知识,拓宽文化视野,研发文创产品。
继2023年文物“铜坐龙”文创获得广泛关注之后,2024年,师生团队继续深化“铜坐龙”文创IP系列,完成近千件新设计方案。立体折纸造型使铜坐龙文创DIY体验加深,用户爱不释手。此外,师生团队还运用全息投影、三维全息影像、数字可视创意交互等前沿技术深化了铜坐龙IP互动体验,系列铜坐龙创意科普动画的制作,让公众从更多层面熟悉铜坐龙的历史和文化。央视一套2024《开学第一课》,“铜坐龙”文创IP作为文化创新的生动案例精彩亮相。
▲ 师生团队携铜坐龙IP亮相2024《开学第一课》
学校全息艺术实验室的师生们也积极参与了一场别具一格的文化传播活动——“百馆千品万人赞”短视频推介。他们以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为己任,分成多个小组,前往国家动物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以及白塔寺博物馆等文化地标进行实地拍摄,制作超过一百余条短视频,让博物馆的文化遗产在年轻一代的手中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让文物通过科技赋能传播得更好更远更“京”彩。
▲ 《古韵流转:酱釉绿彩凤纹堆塑动物陶仓的秘密》短视频
全息影像技术,作为印刷领域的前沿技术,利用光的干涉与衍射原理,不仅记录了物体的振幅与相位,还能在三维空间中再现其形态。这种技术不仅革新了视觉艺术,更是艺术创作深层次理解和应用的体现。在“京”彩行动中,师生团队不仅展示了其在全息影像技术上的创新成果,还巧妙地将现代科技与历史悠久的博物馆文物相结合,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其中包括:三星堆面具的京味表现、全息影像铜坐龙益智拼图游戏,动物陶仓的全息蒙太奇展示,以及圆明园十二兽首文创书签等,赋予古老文物崭新生命力。
▲ 全息影像讲解引起媒体与观众浓厚兴趣;全息影像铜座龙益智类拼图游戏
▲ 酱釉绿彩凤纹堆塑动物陶仓的全息影像蒙太奇效果示意图、3D模型搭建
▲ “光影生肖纪”文创书签设计效果图
全息艺术实验室成功将现代科技与历史悠久的博物馆文物相结合,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展现了科技创新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趣味融合。2021级本科生吴若菲指出,“博物馆研学和文创开发,是我与同学们跨越时空界限,深度对话历史文化的非凡旅程。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打破传统与现代的界限,让古老的文化以更加年轻、活力四射的姿态,走进更多人的心间。”全息艺术实验室负责人王硕老师感慨地说:“全息影像技术促进了文艺创新,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艺术新境界的大门。它不仅让我们得以在三维空间中重现历史的辉煌,更激发了学生对艺术表现无限可能的探索。全息影像能够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呈现给现代观众,让艺术作品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承诺,我们将继续致力于协同科技的力量,推动文艺创新,让艺术的光芒照亮更多人的心灵。”
数字化建设是博物馆提质升级的有效途径。师生团队运用学习成果,深入开展博物馆数字化工作研究,实现博物馆数字展示内容的快速高质量生成,并与西安博物院、深圳博物馆开展实践合作,主持研发胡人俑数字博物馆、小雁塔数字博物馆、深圳博物馆文物交互上色展示系统等,为展示、保存、推广文化遗产提供有效的支撑服务体系。资源访问面向公众开放后,广受观众好评。
▲ 胡人俑数字虚拟展厅
▲ 胡人俑增强现实展示
▲ 小雁塔数字博物馆和虚拟复原结果
▲ 深圳博物馆文物交互上色展示系统
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等场馆的思政大课,丰富了师生们的文化生活,同时也提升了师生在服务首都文化建设、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面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这些研学和文化实践活动不仅展现了当代青年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也彰显了他们在文化传承与创新实践中的担当与作为。以“京”彩行动为平台,上好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师生们得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亲身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这不仅激发了他们对文化遗产的热情,也增强了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奠定了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坚实基础,并将用实际行动,为推进文化传承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光添彩。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