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应用播报】《赤水玄珠》辨治痹证的数据挖掘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健康   2024-09-23 08:58   北京  


重要小贴士

为进一步提高论文写作的质量和水平,更为深度的促进名医经验传承和传播,中药大品种联盟将于10月18-19日举办中医药科研论文与SCI写作网络培训会议,此次培训围绕名医学术思想、经验总结、毕业论文设计与期刊论文发表等相关内容,从名医传承者和研究生实用的角度对撰写相关论文与申请相关项目的经验进行广泛交流。报名直接点击文章最下方阅读原文


⊙编辑:一墨



导 读


中医传承平台软件得到了北京、上海、贵州、山东、天津等院士、国医大师、名老中医工作室的广泛应用,获得高度认可,被认为是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传承的重要工具。全国100余家单位应用本软件进行医案整理、方剂组方规律分析等,已发表学术论文2000余篇,应用该软件进行名老中医经验总结的毕业研究生超过1000名,成为名医经验传承、中医药文献分析、中药产品研发的有力工具。


本文基于中医传承计算平台及生物信息学分析《赤水玄珠》中辨治痹证的遣方用药特点及内在机制,为临床以痹证为代表的风湿免疫疾病的中医诊治提供参考。本研究筛选《赤水玄珠》中辨治痹证的临证医案,提取出相关方剂,数据标准化处理后录入中医传承计算平台分析药物频次、组方规律等,获得核心药物组合。对核心药物组合进行靶点挖掘、蛋白质相互作用(PPI)分析、基因本体(GO)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探讨核心药物组合治疗痹证的作用机制。

结果显示:(1)综合药物频次、组方规律及聚类分析确定黄芪、当归、白芍、人参、防风为治疗痹证的核心药物组合。(2)治疗痹证的药物活性成分包括儿茶素、异欧前胡素、β-谷甾醇、豆甾醇和山柰酚等,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模型显示,度值较高的靶点基因包括IL-1β、PPARG、AKT1、IL-6以及TNF等。(3)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涉及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白介素-17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等通路。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孙氏辨治痹证的核心药物组合,通过多成分、多靶点以及多通路发挥抗炎、调节免疫、抗氧化损伤和改善骨破坏等作用。本研究为中医传承计算平台与网络药理学联合应用,宏观与微观结合,可为核心方药挖掘与机制研究提供借鉴,若能结合实验验证,则更具有说服力。






《赤水玄珠》辨治痹证的数据挖掘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彭记棚,袁雪梅,宋云云,黄春霞,李丹,马武开,姚血明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伴有关节肿胀甚至关节变形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特征为对称性多关节炎,可引起关节的进行性损伤,疾病后期甚至会导致关节功能丧失,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RA的治疗药物种类繁多,主要包括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isease-modifyinganti-rheumaticdrugs,DMARDs)、糖皮质激素和生物制剂等,但因其需要长期用药且疗效有限,不良反应明显,导致多数患者无法坚持用药。因此,寻找新型药物控制RA病情进展,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是研究者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目前,中医药对RA的疗效得到业内广泛认可,利用中医药的优势,寻找和开发高效低价且不良反应小的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RA的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中医“痹证”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病因多为正气不足,感受风、寒、湿之邪所致。正如《素问·痹论》云:“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中藏经》言:“痹者,闭也。五脏六腑感于邪气,乱于真气,闭而不仁,故曰痹”。痹证是困扰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中医药治疗痹证具有一定的优势。孙一奎(1522—1619年),字文垣,号东宿,是我国明代著名医家,其所著《赤水玄珠》内容丰富,囊括内外妇儿各科病症,是一部极具参考价值的综合性医书,其中对于痹证的论治独具特色。故本研究筛选《赤水玄珠》中辨治痹证的临证医案,提取出相关方剂81个,涉及中药127味,通过运用现代数据挖掘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孙氏辨治痹证的遣方用药特点及规律进行深入分析,挖掘核心药组,探索其主要干预靶点与通路,并详细阐述其现代生物药理学机理,以期为RA的中医用药方案提供理论参考。


01
资料与方法


1.1 方药来源及纳入、排除标准


筛选《赤水玄珠》中符合研究标准的临证医案,提取出相关方剂,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古籍等完善方药信息,经专家认证后将处方中的药物录入Excel表格,数据标准化处理后录入中医传承计算平台。

纳入标准:
(1)据医案资料可明确涉及病种属痹证;(2)方药信息完整。

排除标准:
(1)医案资料尚不明确所涉病种为痹证;(2)方药信息不完整。


1.2 数据录入、规范化处理和分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和《中医大辞典》,对处方中的药品名称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处理,如:生甘草、炙甘草、甘草梢规范统一为甘草,新豆豉、豆豉规范统一为淡豆豉,归尾、当归身规范统一为当归等。采用双人核对法将数据录入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软件系统,构建处方数据库,对中药的频次、性味归经以及组方规律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运用熵聚类技术,对中药的频次、性味归经以及组方规律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提炼出孙氏治疗痹证核心用药组合。


1.3 核心药组的活性成分和靶点基因获取


将核心药组的中药依次录入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http://old.tcmsp-e.com/tcmsp.php),依次检索核心药物组合查询有效成分,并以口服生物利用度(oral bioavailability,OB)≥30%、药物相似度(drug-likeness,DL)≥0.18进行筛选并总结归类,获取核心药物组合活性成分,基于活性成分得到对应靶点蛋白,删除重复项。再利用UniProt数据库(https://www.uniprot.org)获取人源(Homo sapiens)的全部蛋白质基因信息,再将药物活性成分对应的靶点基因名称和Uniprot得到的靶点基因信息相匹配,剔除不匹配的靶点蛋白基因,进一步删除重复项,得到标准化名称的靶点基因。


1.4 疾病靶点和“核心药物组合-疾病”共有靶点采集


以“rheumatoid arthritis”为关键词,在DisGenet数据库(https://www.disgenet.org/)中检索RA疾病的靶点基因信息,通过筛选整理后获得RA的靶点基因。使用Venn2.1(http://bioinfogp.cnb.csic.es/tools/venny2.1/)在线网络绘图工具绘制“核心药物组合-RA”共有靶点的韦恩图,并通过Cytoscape3.9.1软件绘制“药物-有效成分-共有靶点”图。


1.5 PPI网络及核心靶点的获取


将“核心药物组合-RA”共有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https://string-db.org/)构建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interaction,PPI)网络模型图。勾选“MutipleProtein”,将获得的共同交集靶点基因输入,种属选择人类即“Homo sapiens”,其他相关参数均保持默认设置,获得PPI网络数据。将结果以TSV格式导出,利用Cytoscape3.9.1软件进行拓扑分析,根据度(degree)值筛选出关键作用靶点蛋白。


1.6 生物学、通路富集分析


将核心药物组合活性成分与RA疾病的交集靶点蛋白上传至DAVID(https://david.ncifcrf.gov/)数据分析平台,设定阈值为P<0.05,标识符为“OFFICIAL_GENE_SYMBOL”,选择物种为“Homo sapiens”,提交列表进行GO功能及KEGG信号转导途径富集分析,导出结果并整理上传至数据富集分析平台(https://hiplot-academic.com/basic)得到富集结果,并绘制相应的富集分析图。


02
结 果


2.1 中药频次及性味归经


筛选出《赤水玄珠》中孙氏辨治痹证方剂81个,涉及中药127味。按频次降序编排,使用频率最高的前五位中药是甘草、当归、白芍、川芎和苍术,使用频率≥10次的中药共有21味,见表1。



使用“统计分析”模块下的“四气统计”“五味统计”“归经统计”对127味中药进行统计分析,四气统计结果显示温性出现频次最多(365次,占比50.49%),五味统计结果显示苦味频次最多(379次,占比33.04%),归经统计结果显示脾经频次最多(429次,占比21.22%),见表2、表3、表4。



2.2 关联规则组方分析


通过“方剂分析”模块下的“关联规则”分析用药模式,设置支持度个数为8,置信度为0.9,共获得置信度>0.9的关联规则12条,按置信度降序编排,“白芍、陈皮→甘草”“白芍、黄芪→甘草”和“甘草、柴胡→升麻”等置信度达100%,“麻黄→甘草”置信度为92%,“当归、羌活→甘草”置信度为91%,具体情况见表5。设置支持度个数为16,置信度均为0.9,得到药物关联规则组合网络图,见图1。




2.3 熵聚类核心药物组合及新处方


共挖掘出核心药物组合89组,筛选出使用频次≥15的核心药物组合10组,见表6。同时,演化出孙氏辨治痹证的潜在新方5个,见表7。依据软件新组方发掘系统,通过“方剂分析”模块的“聚类分析”,得到方剂聚类分析图(kmeans算法+回归模拟),见图2,可见分组1药物数据相对集中,且“甘草、当归”“甘草、白芍”“甘草、防风”药物组合使用频次排名靠前,遂将新方组合“甘草、黄芪、当归、白芍、人参、防风”拟定为孙氏治疗痹证的核心处方,由于甘草属于调和作用,虽然使用频率高,但并非用于治疗痹证,故将甘草剔除,将“黄芪、当归、白芍、人参、防风”进行生物学分析。



2.4 核心药组的活性成分、靶点基因及交集靶点


利用TCMSP数据库进行筛选,获得核心药物活性成分124个,筛选出8个代表性活性成分,包括芍药苷元、7-O-甲基异微凸剑叶莎醇、高丽槐素、儿茶素、异欧前胡素、豆甾醇、山柰酚、β-谷甾醇,见表8。经去重的活性成分对应靶点112个、RA疾病相关靶点2724个,取交集获取“核心药物组合-疾病”64个交集靶点,见图3。通过Cytoscape3.9.1软件绘制“药物-有效成分-共有靶点”图,其中橙色节点表示药物,绿色节点表示药物活性成分,蓝色节点表示药物与疾病的交集靶点,见图4。




2.5 核心基因筛选结果


将所获得的64个“药物-疾病”交集靶点上传至STRING数据库,通过Cytoscape3.9.1软件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模型,并筛选出关键靶点11个,包括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 gamma,PPARG)、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 Serine/Threonine Kinase1,AKT1)、白介素-6(interleukin-6)以及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TNF)等,具体情况见图5。这些关键靶点可能是核心药物组合治疗RA的核心基因。



2.6 生物学、通路富集分析


将64个“药物-疾病”交集靶点基因导入DAVID数据平台,设定阈值P<0.05,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GO富集分析由生物过程(biological process,BP)、细胞组分(cellular component,CC)和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MF)组成,结果显示GO富集分析得到生物过程(BP)401条,包括细胞凋亡(apoptotic process)、凋亡过程正调控(positive regulation of apoptotic process)、基因表达的正调控(positive regulation of gene expression)等;细胞组分(CC)53条,包含大分子复合物(macromolecular complex)、膜筏(membrane raft)、质膜(plasma membrane)等;分子功能(MF)79条,包括酶结合(enzyme binding)、相同蛋白质结合(identical protein binding)、蛋白质同源二聚化活性(protein homodimerization activity)等。将富集分析结果可视化,见图6。KEGG富集结果显示共获取137个通路,其中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Toll-like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白介素-17信号通路(IL-17 signaling pathway)、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TNF signaling pathway)等为主要富集通路,选取排前20位的富集结果构建气泡图,见图7。上述结果提示核心药物组合黄芪、当归、白芍、人参、防风可能通过以上生物进程和信号通路治疗RA。



03
讨论


3.1 中药数据挖掘分析


本研究通过中医传承计算平台挖掘《赤水玄珠》辨治痹证的方药。在中药性味归经方面,四气统计结果显示温性出现频次最多(365次,占比50.49%),这与中医学“寒者温之,热者寒之”理论相符。从五味统计结果来看,苦味频次最多(379次,占比33.04%),苦能泄、能坚、能燥,苦味药对于外感风寒湿证的治疗效果较好。归经统计结果显示脾经频次最多(429次,占比21.22%),五脏均有涉及,用药多注重脾的固护,脾在体合肉,主四肢,即脾具有运化水谷精微,充养肌肉和四肢的功能,若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亏乏,四肢肌肉失养,则表现为肌肉消瘦、四肢软弱无力,甚至萎废不用。脾主运化水湿,无论内湿还是外湿,都与脾密切相关,若运化水湿功能失调,会导致湿邪留滞人体,从而发为痹证。此外,脾虚可导致营卫不足,外邪易侵关节肌肉,或脾失健运,生成湿邪痰瘀,结聚关节,从而导致痹证的发生,脾虚是痹证发生、发展的关键,贯穿于痹证病程始终。现代医家多从脾入手治疗痹证,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3.2 核心药组及其有效成分分析


通过软件核心药物组合聚类以及新组方发掘系统,演化出孙氏辨治痹证的潜在新方5个,包括“甘草、黄芪、当归、白芍、人参、防风”等5个组合,该组合中防风、当归祛风活血止痛,黄芪、人参补气,白芍、甘草调经止痛,由于甘草属于调和作用,虽然使用频率高,但并非用于治疗痹证,故将甘草剔除,遂于新方组合“黄芪、当归、白芍、人参、防风”拟定为孙氏辨治痹证的核心药物组合,全方共奏益气通经、祛风止痛之效,与痹证风、寒、湿致经络、气血不通的病机特点一致。对该核心药物组合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TCMSP数据库筛选得到核心药物活性成分共124个,筛选出8个代表性活性成分,包括芍药苷元、7-O-甲基异微凸剑叶莎醇、高丽槐素、儿茶素、异欧前胡素、豆甾醇、山柰酚、β-谷甾醇,其中儿茶素、异欧前胡素、β-谷甾醇、豆甾醇和山柰酚与RA疾病密切相关,推测这些可能是治疗RA的核心成分。有研究发现,儿茶素能够下调成脂因子和炎症因子的基因表达,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异欧前胡素可通过抑制炎症介质释放,降低TNF-α及IL-6等的含量发挥抗炎作用,并对脂多糖诱导大鼠成纤维样滑膜细胞具有较强的增殖抑制作用,分子对接研究显示,其与RA疾病相关的靶点基因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E2,PGE2)具有良好的结合活性,从而发挥抗炎作用。β-谷甾醇是一种植物甾醇,广泛存在于植物体中,是多种中药植物的重要组成成分,现代研究发现其具有抗炎、抑制免疫反应、抗肿瘤等药理作用。此外,β-谷甾醇可以缓解胆固醇代谢和炎症反应,提高抗氧化防御能力,故其对RA的治疗作用是综合性的。吴力超等运用网络药理学和细胞实验研究发现,豆甾醇可能作用于MAPK3等靶点调控雌激素信号通路,发挥其抗炎作用。豆甾醇能够改善胶原诱导的关节炎(collagen induced arthritis,CIA)大鼠的临床严重程度,其治疗效果与减少关节破坏和改善组织学改变有关,豆甾醇还显著抑制促炎介质TNF-α、IL-1β以及IL-6等的表达,从而对CIA大鼠的关节炎症发挥较好的治疗效果。山柰酚存在于多种中草药中,具有抗氧化损伤、抗炎及免疫调节等多种药理活性,能够改善RA的关节炎症。潘东梅研究发现,山柰酚能有效缓解CIA小鼠关节炎症状,抑制滑膜炎症、关节软骨及骨质破坏,对RA的滑膜炎症及随后的关节破坏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3.3 作用靶点和通路分析


通过筛选得到“核心药物组合-疾病”的共有靶点64个,获得包括IL-1β、PPARG、AKT1、IL-6以及TNF等在内的11个核心靶点基因。其中IL1β是IL-1家族中最重要的成员之一,其在细胞免疫激活中发挥调节作用,参与机体炎症反应和某些抗肿瘤生理过程,可通过刺激各种促炎介质的分泌来诱导坚实的促炎活性,以细胞凋亡、焦亡、铁死亡等多种方式调节细胞死亡。研究表明,IL-1β能够通过诱导软骨细胞凋亡和细胞外基质降解,改变软骨细胞的表型,导致软骨破坏,还可通过增加非破骨细胞中的类胰岛素生长因子2(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2,IGF2)和趋化因子的表达,以促进破骨细胞的生成。PPARG是一种配体激活的转录因子,可调节参与炎症、骨生物学、脂质稳态的基因,可能对孕妇在怀孕期间和分娩时的某些细胞和免疫参数产生影响。AKT1是一种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在调节细胞生长、增殖、代谢和存活中起关键作用,其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多种免疫性疾病相关。研究发现,靶向下调AKT1的表达可抑制骨关节炎软骨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IL-6能调控多种细胞生长和分化,对免疫应答、急性期反应和造血功能有调节作用,在机体抗感染免疫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参与各种风湿性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发现,靶向抑制IL-6除了可延缓骨骼和关节破坏外,还可实现骨修复。TNF是由巨噬细胞分泌的一种小分子蛋白,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作为重要的炎症因子,可诱导IL-6的表达及参与骨质破坏。研究显示,对抗TNF治疗有强效反应的RA患者在基线时表现为免疫途径激活,而抗TNF治疗后免疫途径激活减少,TNF还可控制辅助性T细胞的发育、抗体的产生及促进破骨细胞分化。


KEGG富集结果显示共获取137个通路,其中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Toll-like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白介素-17信号通路(IL-17 signaling pathway)和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TNF signaling pathway)等为主要的富集通路。Toll样受体(Toll like receptor,TLR)是一种跨膜蛋白和模式识别受体之一,通过宿主细胞释放并触发各种细胞内途径,从而产生促炎细胞因子、趋化因子以及共刺激分子的表达,而功能失调的TLR参与RA慢性炎症状态的形成。研究显示,通过抑制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可改善CIA大鼠症状,降低炎症反应,并促进关节滑膜组织细胞的凋亡。IL-17作为一种重要的促炎症细胞因子,由辅助性T细胞及先天性免疫细胞等分泌,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方面起重要作用,靶向抑制IL-17通路能够改善慢性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研究发现,通过抑制TNF信号通路中核因子抑制蛋白α(IKBα)、IκB激酶β(IKKβ)及核转录因子-κB(NFκB)mRNA相对表达量及TNF-α、IL-6、IKKβ、NF-κB蛋白相对表达量能够减轻炎症,且随着抑制剂含量的升高,其治疗效果越好。因此,通过干预以上通路可调节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从而改善炎症水平,对临床有一定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数据挖掘结合生物信息学的方法,拟定《赤水玄珠》中孙氏辨治痹证的核心用药配伍,即黄芪、当归、白芍、人参、防风,全方共奏益气通经、祛风止痛之功效。对这一核心药物组合在痹证治疗中的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生物过程、细胞组分、分子功能及信号通路进行初步探索和阐述,以期揭示其在痹证治疗过程中的机理,并为痹证临床辨证论治提供部分理论借鉴。本研究以理论为主,由于生物信息学是建立在已有中药数据库基础上的,仍有一些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等尚未发掘出来,以后还需开展较多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以进一步为“黄芪、当归、白芍、人参、防风”这一组方治疗痹证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略。
文章来源:《贵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4年3月第46卷第2期





中医传承计算平台自上线以来,应用到中医药不同领域,项目组对近2年发表的期刊论文进行收集和整理,形成了《中医传承计算平台及其应用论文汇编》,凡需要者均可免费获取。


扫描识别上方二维码,立即浏览论文汇编



若需要完整电子版

请联系:郑老师 13699112661

扫上方二维码添加联系人微信



中医传承计算平台3.0已经全部升级更新为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5,如何利用该平台快速导入数据,挖掘其辨证和用药规律,可以进一步提炼其学术思想,形成学术特色,并以论文的形式公开发表?敬请关注:2024年10月18-19日举办的中医药科研论文与SCI写作培训网络会议,培训班围绕名医学术思想、经验总结、毕业论文设计与期刊论文发表等相关内容,从名医传承者和研究生实用的角度对撰写相关论文与申请相关项目的经验进行广泛交流。



期待各位老师同学参与、推荐!

更多详情请联系我们



▼▼▼点击阅读原文报名科研论文与SCI写作培训

传承发展平台
中医药传承发展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