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万亿化债是放水吗?对A股有什么影响?

财富   2024-11-11 17:38   浙江  

一、背景:新增10万亿元用于地方化债

  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在11月8日举行的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介绍:1、从2024年开始,我国将连续五年每年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安排8000亿元,专门用于化债,累计可置换隐性债务4万亿元。2、再加上这次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的6万亿元债务限额,直接增加地方化债资源10万亿元。3、同时也明确,2029年及以后到期的棚户区改造隐性债务2万亿元,仍按原合同偿还。蓝佛安表示,政策协同发力后,2028年之前,地方需要消化的隐性债务总额从14.3万亿元大幅下降至2.3万亿元,化债压力大大减轻。

二、为何“10万亿化债≠10万亿放水?”

  要理解是否放水,就要先理解12万亿的意思,其实是一个算术题:

  40.7+14.3=40.7+(6+4+2)+2.3

  若对数字加上标签,算数题就是:

  已有的地方债40.7+隐性债务14.3=已有的地方债债40.7+(地方专项债12+隐性债务2.3)

  通过这个算数题,可以得知地方总债务不变,只不过把隐性的变为显性的;必须指出的是,由于这里的隐性债务还是由地方债务承担,而非中央国债承担,并且地方发债只用于偿还债务,所以显然不能理解为10万亿放水,也并非类似2008年4万亿刺激。

三、10万亿化债的好处在哪里呢?

  既然10万亿或12万亿不是10万亿放水,那么,到底有没有好处呢?答案是肯定的,具体有4点。

第一,对于地方来说,类似于“信用贷+网贷”,变成了“信用贷+替换网贷的长期信用贷+小部分网贷”,所以就有2大好处:(1)解决地方“燃眉之急”,合计减少6000亿利息支出。(2)原先用于化债的10万亿资金(注:地方可能也没这么多钱),可部分用于促进发展、增加消费、改善民生,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地方的水也会放出来,只不过没有10万亿这么多。

  这里需要解释下什么是地方隐性债务。它指的是地方作为主体,用地方财政偿还,向银行、企业的借款,比如搞基础设施、PPP、疫情期间的欠款等,所以还是属于地方债范畴,只不过被隐蔽起来。注意,城投债是“准地方债”,但还是属于信用债,而非利率债,不属于地方债范畴。隐性债务的特点是利息偏高(比如7%左右)、期限短,可以简答的理解为地方的网贷。之前中央的态度是“不救助、地方想办法、企业自己还、谁家的孩子谁抱走”,现在变为了“中央适度帮助、省负总责、地方各级各负其责”。所以,现在中央开口给地方增加长期低息的信用额度(注:最高可以达到30年,利息仅2.2%左右),置换了短期高息的隐性债务,一方面节省了6000亿利息,另一方面,因为不用急着还钱,多出来的钱又可以搞发展了。这就好比,一个人1年内有100万高息网贷要还,若这100万变成了30年低息贷款,那么就变成了1年内可能只有5万要还,那多出的95万(注:个人手头可能没有这么多)就可以用来今后N年的消费或其他支出了。或者可以理解为,居民买房,由于几百万的房贷分30年还,所以结余的钱除了还房贷还可以有其他消费,因此,地方的水也会放出来,只不过没10万亿那么多。

第二,对于地方官员来说,由于有政绩考核等原因,依然会难以避免的新增隐性债务,这些债务或多或少也对地方经济产生一定刺激。

  在11月8日的发布会上,蓝佛安部长也回答了“防止新增隐性债务的问题”。蓝部长表示,财政部将会同相关部门,持续保持“零容忍”的高压监管态势,对新增隐性债务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问责一起。那么,问题真能迎刃而解吗?其实可以从过去4轮化债的历史可以看出端倪,那就是地方增加隐性债务有一定的持续性。

  第一轮(2015-2018年,发行12.2万亿,置换非债券形式债务):2014年修订的《预算法》赋予地方政府举债的权力,且规定举债的唯一方式是发行地方政府债券,通过发行债券置换非债券形式的存量政府债务。2015-2018年,地方政府累计发行12.2万亿元置换债券。经过置换,截至2018年末,非政府债券形式的政府债务仅剩3151亿元。

  第二轮(2019年-2021年9月,发行8185.9亿,化解隐性债务):建制县化债试点。

  第三轮(2021年10月-2022年6月,发行5041.8亿,化解隐性债务):北上广全域无隐性债务试点。

  第四轮(2023年10月以来,发行1.5万亿特殊再融资债券,置换隐性债务):主要向债务压力较大的省份倾斜。

第三,对于企业来说(比如基建工程关联的企业),由于地方偿还了隐性债务,那么企业就有钱发工资、偿还三角债与搞发展了,从这个角度来说,通过化债,除了地方会放水外,企业与居民也会增加一定的投资与消费支出。

  根据民生证券的研究,隐性债务中,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就将近占了一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产生的隐债可能约占49.4%,另一半隐性债务主要源于PPP项目(27.8%)、地方国有企业违规负债(12.2%)、政府购买服务(10.4%)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地方政府因突发事件(如重大公共事件、自然灾害、地方金融机构或国有企业经营困难等)而产生的部分支出,其实也可能形成隐债,但这一部分隐债规模往往更难以量化。比如2020年,多地政府就通报了以疫情为由违规举债融资、形成隐债案例。所以化债的对象包括了隐债的非标(指金融机构非标产品)、公开市场债券,以及政府拖欠企业账款(纳入隐债、纳入非隐债、或均未纳入)等非金融类债务,例如政府项目工程拖欠款。因此化债除了可以刺激地方放水外,还可以刺激企业投资等。

最后,10万亿的地方专项债,被银行等金融机构购买后,对于银行也有如下好处:降低银行风险加权资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通过化债,地方发行地方债,从银行贷款,银行放贷给地方。地方拿到钱后偿还隐性债务。‌银行放贷给地方专项债的好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降低银行风险加权资产‌:政府专项债券(AAA)的风险权重为0,这意味着银行持有政府专项债券不会增加银行的风险加权资产,从而有助于提升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银行通过放贷给地方专项债,可以获得稳定的利息收入,同时这些资金被用于支持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进而带动银行贷款需求的增加,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地方专项债通常用于支持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项目,如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等‌。

四、对A股的利好体现在哪里?

  关于10万亿化债,尽管不等于10万亿放水,但对于A股的利好是显而易见的(注:这里不必被富时A50的跳水带节奏)。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化债会一定程度上刺激地方放水,企业与居民投资与消费,从而可以改善经济基本面,利好A股整体。从上面分析可以得知,10万亿化债≠10万亿放水,但因为化债,地方会放水、基建等企业会投资、居民也会有消费,所以化债起到了一定的刺激效果,尤其对建筑相关企业构成利好。

第二,银行购买地方专项债,对于银行而言,降低银行风险加权资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在A股中对银行这一权重板块构成利好。

第三,10万亿化债还只是增量政策的其中一个,且已经超预期,后面还有3个增量政策没有出台,尤其是针对银行资本金与房地产的增量政策,值得期待。根据10月12日的财政部发布会,一共有4个增量政策:(1)加力支持地方化解政府债务风险,(2)发行特别国债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3)叠加运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专项资金、税收政策等工具,支持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4)加大对重点群体的支持保障力度。我们认为,后面关于房地产土地收储、存量收储与税收等相关政策,都值得期待。

  最后,更具扩张的政策有望出台——蓝部长特意强调了中央的举债空间,预计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可能会指示出台政策应对特朗普2.0贸易战冲击,而在11月8日,央行也表示把促进物价合理回升作为把握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蓝部长在10月12日就指出,中央财政还有较大的举债空间和赤字提升空间。从国际比较看,我国政府负债率显著低于主要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国家。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数据,2023年末G20国家平均政府负债率118.2%,其中:日本249.7%、意大利134.6%、美国118.7%、法国109.9%、加拿大107.5%、英国100%、巴西84.7%、印度83%、德国62.7%;G7国家平均政府负债率123.4%。同期我国政府全口径债务总额为85万亿元,其中,国债30万亿元,地方政府法定债务40.7万亿元,隐性债务14.3万亿元,政府负债率为67.5%。考虑到特朗普大概率会针对中国出台60%的关税政策,因此通过中央举债进行财政扩张就很可能提上日程。


淘基
专注于中国基金投资人,主要服务于商业银行基金销售人员,为其提供独立、客观、专业的第三方基金观点。推送内容包含及时的基金行业动态,每日市场收评及基金解答,高关注度基金点评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