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科学冷知识 - I
文摘
科学
2023-07-24 19:33
江苏
夏天到了,给大家带来一些神经科学冷知识降降温。在这些冷知识其中,其实也有一些主要是为了辟谣的。这几年神经科学的一些东西在网上受到越来越多关注和炒作,不可避免的会有一些内容变得比较夸张,看到会感到一些头疼。这里希望用我有限的知识稍微解释和分享一些。原本我想写的冷知识还有很多条,目前就先分享三条本文,这些知识从“热”到“冷排了序,未来继续分享的话也会越来越“冷”。总之,希望大家阅读愉快。 尽管热度有所下降,然而时至今日左右脑偏侧化(lateralization)的迷信还存在于一些流行文化中。很多人都听过“有的人左脑发达,他们擅长语言表达、逻辑推理、概念分析、理性等等;有的人右脑发达,他们擅长艺术、想象和创造、感性等等“之类的说法。以下进行一些澄清。 比起科学证据的支持,人们对这个说法的相信更多来于一厢情愿。上世纪60年代左右的胼胝体切开术(corpus callosotomy,把左右半脑之间的连接断开的手术)让研究人员能够分开测试“裂脑人“中左右脑的不同功能,发现“人脑左右半球貌似有某些功能性差别“。在这以后,当时的媒体就抓住机会,把这个发现宣传的越发夸张,发展成了后面的”现代迷信“。左脑被宣传成了主打理性的半脑,右脑变成了主打感性的半脑,这个说法除了流行文化,也渗透了后来的教育界和职场,之后又与”左右惯用手“搭上了关系,一度不可收拾。 其实当时科学界就知道左右半脑分别各自拥有理性和感性能力。在此领域的诺奖得主罗杰·斯佩里(Roger W. Sperry) 原话如下: ”[each
hemisphere is] indeed a conscious system in its own right, perceiving,
thinking, remembering, reasoning, willing, and emoting, all at a
characteristically human level, and ... both the left and the right hemisphere
may be conscious simultaneously in different, even in mutually conflicting,
mental experiences that run along in parallel. (1974)” “[每个半球]确实都是独自具有意识的系统,感知、思考、记忆、推理、意愿、情绪等能力都在人类特有的水平上,并且… 左右半脑都可能可以同时在不同、或甚至相互冲突的并行运行的心理体验中具有意识。(1974)” 左右半脑最大的区别可能在于分别处理身体两侧的感觉与运动(但是也不绝对,以后会详细解释),再就是一般认为负责“表达语言“的脑区位于左半球(但是也不绝对,以后也会写)。至于左右手,目前有理论认为与言语能力中枢在哪侧有关,但是因素还有很多,包括基因、产前激素接触、产前胎儿胎位、产期超声波检测的使用等等。总之,一个人右手为惯用手不代表左脑更发达,也不代表这个人更加擅长理性之类的。 最后提一下,“理性和感性为对立”的想法本就不科学,其实最早来自一些宗教想法,后面慢慢被各种哲学和文化传承。一个人完全不必“只能理性或感性”,或者“只能擅长分析或者擅长艺术”,不应该受这种没有根据的谣言限制自身。 辣椒中产生“辣味”的物质是辣椒素(capsaicin),为一种生物碱。它所刺激的其实不是味觉感受器,而是痛与热的感受器,产生灼烧感。人体在遭受痛觉时往往会收到神经系统的扶持,脑中的下丘脑和脑垂体会分泌一种叫内啡肽(endorphin)的激素止痛。内啡肽与μ-阿片类受体结合(mu opioid receptors,同样与阿片类受体结合的物质还包括海洛因、吗啡、可待因、芬太尼等),阻断P物质(Substance P)的分泌。P物质常具有传导疼痛、促进炎症反应、血管舒张、应激等作用。 除了止痛外,内啡肽还会激活中脑边缘通路,这里与“奖赏”有关。中脑边缘通路连接中脑的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 VTA)至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 NAc)。与其它药物成瘾时一样,内啡肽激活中脑边缘通路会导致VTA释放多巴胺至伏隔核,增强一个人对吃辣的渴望。当然,激活程度的不同导致对吃辣的“瘾“不会真的和一些其他瘾一样严重。(辟谣)多巴胺不带来快乐。多巴胺带来动机,但也不是以很多地方所讲的方式。 另一个常在社交媒体和流行文化中出现的“等式”是“多巴胺= 快乐”。这大概是对以上提到的中脑边缘通路的过度简化。在这个通路中,中脑的VTA将多巴胺能信号传输至前额叶、杏仁核、伏隔核等区域。这些区域与动机和奖赏有关,从进食到性交到赌博到物质成瘾到各式各样的行为都受这里影响。然而多巴胺本身的作用比仅仅“带来快乐”丰富得多。多巴胺是一种儿茶酚胺(catecholamine)化合物。同属儿茶酚胺这一家族的物质还有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除了中央神经系统以外,也负责身体其它部分的一些功能,如舒张血管、增加肾脏中的钠排出和尿量、降低胰脏中胰岛素的产生、减少胃肠动力、保护肠胃粘膜、减少淋巴细胞活动等作用。 即使是在中央神经系统之中,多巴胺也有其它重要的作用。最重要的之一是调控运动。举例来说,在一个人想要伸手拿杯子时,可能只是想着“伸手”然后“抓住”。然而这些运动信号需要先经过一番微调,调整诸如“手臂的每块肌肉多大力度才能正好够到杯子”,“手指每块肌肉要怎么样的角度和力度才能抓牢杯子”等问题。这个“微调器”由几个脑区一块组成,称作基底核(basal ganglia)。它们互相增强和抑制对方,以把所要处理的运动信号调整到刚刚好。其中一块区域长得有些黑乎乎的,就叫做黑质(substantia nigra),所合成和使用的神经递质就是多巴胺,主要负责让运动信号增强。如果这里的神经元凋亡,多巴胺就会产生不足,运动信号就会往往变得不够强,导致运动减弱和震颤。这就是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比较简化叙述的病理。 最后再直面一下“多巴胺= 快乐”的说法。多巴胺不“给人快乐”,给的是对快乐的追求,或者说动机(motivation)。这其中的差别是,奖赏本身不会给人多巴胺,给人多巴胺的是对奖赏的期待。目前这一切可能不会显得有什么特别的,不过最后就可以看到这个差异的重要性。 为了更好的说明,不妨想象一只实验室里的猴子。它每天的生活如下:- 1. 看到笼子内的信号灯亮了,意味着实验员来上班了,要做任务(拉拉杆)了
如图所示,让多巴胺升高的不是得到奖赏,也不是做会让自己得到奖赏的事情,而是当感到挣到食物的机会要来了,感受到期待的时候。当然,把得到食物替换成许多其它行为(看手机,吃零食,玩游戏等)都可。 现在可以再稍微拓展一下。在以上的情况中,每次拉拉杆都会得到食物。然而如果现在实验员改变条件,让每次拉拉杆时猴子都只有50%的概率得到食物,多巴胺水平会怎么改变? 当不确定性被引进,“努力了也不一定有结果”时,多巴胺反而增高了。顺便再补充一点: 这里是想说明,当拉拉杆获得食物的概率为25%和75%时,多巴胺水平的上升都差不多在概率为100%和概率为50%之间。也就是说,不确定性最大时(概率为50%时),多巴胺水平最高,做某件事情的动机也会最高,而当猴子感到“获得食物”或“不获得食物”其中一个结果更有可能时,感受到的不确定性会下降,期待食物时多巴胺水平的提升也不会那么高。在此处,我们人也一样。赌博活动的运营者往往利用这点,用不同手段让赌博者感觉自己“今天好像运气不错”,让实际上机率为1/10000000000的中奖概率感觉更接近50%,刺激多巴胺的水平提升从而增加赌博的动机,让参与者赌的更多。同时,许多社交平台很可能也在利用这点。它们营造出的“下一条视频/内容/很有可能会好看”的不确定性假象,以此持续刺激着人们的多巴胺水平,让人会想要一直看下去。 这也还不是全部。人类与动物在多巴胺和动机方面的其中一个区别是,奖赏可以在开始期待或者开始努力的之后多久得到,而仍然不让动机减灭。或者说,自己可以等待一个奖赏多久,而仍然想为它付出努力并得到它?总的说,人类比可以比动物等待久得多。动物可能为了一次觅食而进行几秒、几分钟、几小时、几天、几星期的努力,或可能为了抚养后代付出几个月、几年的努力。然而没有动物像人类一样,可以几十年几十年地因为信仰而保持高水平的多巴胺,有意识地为了某个十几年、几十年、一辈子、甚至发生于自己一生之后的奖赏或目标而努力。因此也不会有动物像人类一样为了未来的幸福而读书、工作、或者为了一个死后的世界而在今生牺牲自己。所以,在人身上多巴胺的意义不止于吃喝玩乐、七情六欲、三分钟热度等等。它还支持着人们那些毕生的坚持和追求。这一期先分享这些。如果各位对神经科学方面的冷知识还有兴趣的话,以后可以分享更多。以下是仍在待定的冷知识中的一小部分(会越来越冷!),敬请期待。大脑半球不只是控制另一边身体的运动 / 接受感觉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