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结合能:究竟是什么决定我们用何种元素生产核能?

文摘   科学   2023-03-01 17:20   上海  


相信大家对核能都不陌生,核能在新闻与科幻小说中都是常客,比如我们可能听说过通过将铀-235裂变以及将氢及其同位素聚变以产生能量。那核能到底是怎么运作的呢?为什么我们需要用这些稀有的元素而不用像硅这样的,比较常见的元素进行聚变和裂变呢?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核能的能量来自于原子核。原子核是由多个带正电的质子与不带电的中子组成的致密物体,而将这些核子(质子与中子)决定了原子具体是哪个元素的哪个同位素。在核子重组为另一个元素时(如两个氢聚变为氦时),会有能量被释放或吸收。

这时你可能会问,既然质子都是带正电的,它们应该互相排斥,那它们又是怎么组成如此致密的原子核的呢?

答案是,有另一种比电磁力更强的力把核子都吸在一起,我们叫它强核力。事实上,强核力的强度大概有电磁力的137倍。

那你可能又要问了,既然强核力比电磁力要强那么多,那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感受不到呢?

这是因为,强核力的作用范围非常短,短到两个核子之间隔了另一个核子就感受不到对方的作用了。

那为什么核子重组会造成一个能量差呢?要了解这些,我们就需要先看一看化学反应的能量是怎么来的。

首先,我们知道,在带有相反电荷的粒子之间有吸引力。现在,想象我们正在将两个带相反电荷的粒子拽开。因为力在作用一定距离后会做功,所以我们在将两个粒子拽开后是将一定能量传入这个系统中的。

那这些能量去哪了呢?原来我们的能量变成了电势能。就像重力势能一样,带电粒子之间会有一个由它们之间距离决定的电势能,对于不同电荷的两个粒子,距离越远,势能越高。同时,由于能量是守恒的,所以在势能减少时必定会产生其他形式的能量,如动能、辐射等。

众所周知,化学反应就是原子在交换或共享电子。让我们用甲烷燃烧的反应作为例子。

在此过程中,我们需要首先消耗一些能量将碳原子与氢原子、氧原子与氧原子分开(因为这个过程中,电子与原子核距离增加,所以电势能增加),然后在碳与氧、氢与氧结合时会释放出一些能量(电子与原子核距离减少,所以电势能被转换为热能)。这些能量主要由电势能的变化决定。最终,我们得到的能量等于释放出的能量减掉我们消耗的能量。

对于原子核的裂变与聚变也是同一个道理:将核子分开时会消耗一些能量,将它们以另一种方式重组时会释放一些能量。

那你可能又要问了,那我们怎么计算这些能量呢?我们只要能计算出原来的原子核的结合能(binding energy),核子结合时释放出的能量总和),再计算出产出的原子核的结合能,再做对比就能算出一个过程到底是吸热还是放热了。

那核结合能又该怎么计算呢?

这就要用到一个原子核的模型,液滴模型(liquid drop model)了。



物理学家发现,原子核有一些与一滴液体相似的特性。比如,强核力与表面张力非常相似,原子核的密度与核子数量几乎无关,核结合能与潜热(latent heat)的相似等。因此,他们假设原子核在低能态下不可被压缩,且原子核在最低能态下显球形这些液体滴有的特性,并据此衍生出了一个计算结合能的方法。

液滴模型中的结合能总共有五项。

首先,因为所有核子周围都是围了一圈核子,而每个核子都与周围的核子互相吸引,由此产生结合能,所以结合能的第一项与核子数量成正比,记做 为核子数。我们称其为体积能(volume energy)。


这时你可能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在原子核表面上的核子呢?

对的,在表面上的核子受到的力比其他的小,所以势能也更大,结合能更小。

众所周知,球体积的公式为 ,而原子核的体积也与成正比。因此,我们推断出,,也就是。我们也知道,球的表面积为,而在原子核表面的核子数也与原子核表面积成线性相关,所以第二项可以表示为。我们称它为表面能(surface energy)。

还记得我们之前说到的电磁力吗?结合能中的第三项就来自于质子之间的电磁排斥。由于在原子核中质子都凑在一起,它们拥有大量的电磁势能,因此减少了结合能。

那该怎么计算这一项呢?

首先,电势能的公式为为常数,是两个物体的电荷量,为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

原子核内每个质子都与所有其他质子之间产生势能。对于每个质子,电势能都与成正比(为总质子数),与(核半径)成反比。然后,我们再算出所有质子之间电势能的总和,得到第三项与乘以成正比,与成反比,且可被表示为,所以得到表达式,。我们称这项为库伦能(Coulomb Energy),因为静电力也叫库伦力。


接下来的两项涉及量子力学的一个基本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

泡利不相容原理是对于费米子(包括电子,质子,中子等粒子)的一个基本定律。它指出,在费米子组成的系统中,不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粒子处于完全相同的状态

这句话可能比较难懂,但我们可以先考虑一下我们学过的高中化学。我们知道,电子的状态共由4个量子数描述:主量子数、角量子数、磁量子数和自旋量子数

主量子数可以取任何正整数值,角量子数可以取从的整数,磁量子数可以取从的整数,自旋量子数可以取±1/2。

同时我们也学过,任何一个状态同时只能由一个电子占据,如在一个原子中已经有了的电子,那其他电子就不能再拥有完全同样的量子数了。由于对能量几乎无影响,我们可以合理地假设每个能态均能承载两个电子。

其实这就是泡利不相容原理对于电子的表现,且这也可以拓展至任何一个费米子,包括质子和中子。

此时,对于一个原子,如果质子与中子数量相同,那质子与中子均占据了同样的能态。但是,如果中子的数量比质子多,多出的中子就只能占据有更高能量的能态,如下图所示:

可是,因为两个中子不能如图1中的两个质子一样占据能量更低的第2层,只能占据能量更高的第3层,所以图2的势能与图1的势能相比要更高。

所以,结合能的第四项可表示为为中子数。在分母的原因是因为对于越高的能态,它们之间的能量差就越小。我们将此项成为对称能(asymmetry energy)。

如果你还学过更深层次的化学,那你可能知道,如果原子的最外层的电子能态只被填入了一个电子,那它的电离能就会降低,这是自旋的不对称导致的。

对于中子和质子也是一样:如果有奇数个质子或中子,原子核的结合能会下降;如果有偶数个电子或中子,那结合能会增加。因此,我们得到第五项:,在均为奇数时,在均为偶数时,在为奇数时。我们称此项为对能(pair energy)。

至此,我们得到了液滴模型中结合能的表达式:

那前面的那些常数项都是多少呢?

通过实验物理学家的数据,我们得到了以下的表格:

在将所有常数数值输入到公式中时,我们得到下图(曲线为液滴模型拟合数据,点为对各个元素实验得到的结合能数据):

注意到,我们在y轴上使用的是,因为这样我们才能直观地看出重组后能量是增加还是减少。

我们看到,氢聚合至氦与铀裂变为更轻的的元素均可以产出大量的能量,但对于其他元素来说能量产生率就没有那么划算了。因此,科学家才会聚焦于氢聚变而不是如硅、氧或氮聚变。

液滴模型虽然拟合出了结合能分布的大致形状,但通过上图我们可以看出,它对于精确原子的结合能的预测并不是很精确。因此,物理学家还发展出其他对结合能的描述更加完善的模型,如壳模型(shell model)和集体模型(collective model)。

这些模型更精确地预测出了各个原子的结合能,并对如魔法数(在中子或质子数为2、8、20、28、50、82、126这些数时更为稳定)这样的液滴模型无法解释的现象做出了解释。可是,它们涉及的数学也更为复杂,前置知识也不是一篇文章就能讲完的。或许以后,我会再对这些更复杂的微观模型再做介绍。

科学之美
由一群热爱科学的高中生组成的公众号——将定期分享一些有趣的科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