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
RESEARCH
想象你面前有一张用肉眼看不见的网。
这不是普通的网,更像是一道“电场防护墙”,你的每一次呼吸,网上的纳米线尖端都会产生极高的局部电场,病菌一旦与其触碰便彻底瘫痪,再无害人之力。这样一张神奇的网,真的存在吗?
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的沈茂嶝(Sim Moh Terng)和他的伙伴们,用三年的时间告诉你:它不仅存在,而且可以藏在你佩戴的口罩里。
口罩示意图
沈茂嶝是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2021/06级硕士生。近日,在颜威权博士(Dr. Gan Wee Chen)、陈瑞添博士(Dr. Tan Swee Tiam)的指导下,他的研究成果以 “Instant Disinfecting Face Masks Utilizing Electroporation Powered by Respiration-Driven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s 呼吸驱动摩擦纳米发电机集成电穿孔即灭菌口罩” 为题,在SCI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AFM)发表。
这款口罩结合了纳米摩擦发电和电穿孔灭菌技术,实现了无外部电源支持的高效消毒,为个人防护设备提供了一种全新、自驱动的解决方案。
普通的口罩就像一道基础防线,病菌被挡在过滤层里,但仍有可能趁机繁衍。相比之下,这款呼吸驱动的瞬时消毒口罩,简直像一位身怀绝技的“武林高手”,每一次出招都精准、迅速,将病毒扼杀在繁衍之前。它的核心秘诀,就是“呼吸发电”。
呼吸还能发电?是的,沈茂嶝给出了肯定的答案,这背后的原理是摩擦电效应。每次吸气或呼气,空气流动都能推动口罩内部的薄膜接触与分离。这一系列动作就像两只手快速摩擦,通过摩擦生电的原理,产生足够的电能。
呼吸驱动发电听起来像是科幻小说的情节,但沈茂嶝的解释让一切变得简单而直观。他设计了一种弧形薄膜结构,呼吸时的气流推动薄膜接触和分离,通过摩擦电效应产生高达上百伏的电压。这些电压被传输到过滤层,再通过避雷针效应在其表面的纳米线尖端产生极高的局部电场。
电场一旦形成,过滤层中的纳米线尖端便像一群纳米型“剑客”,以电穿孔的方式直接击穿病菌的细胞膜,使其无法修复。这种“电穿孔”就像用针扎破气球,简单、迅速、高效。
“这种自驱动口罩利用人类呼吸的能量持续清除病原体,而无需外部充电设备,”沈茂嶝介绍,“它能够为医护人员带来高效的防护,以创新且实用的方式提升公共卫生水平。”
电穿孔消毒示意图
新技术总因时代需求而诞生,这项技术的灵感正是几年前的新冠疫情。
2021年的马来西亚,新冠疫情肆虐,前线医护人员超负荷工作,“防疫”成了每个人的重中之重。
当时,大四的沈茂嶝刚完成毕业设计,决定跟随颜威权博士进行摩擦电纳米发电机的研究,正在寻找一个更具应用性的项目作为硕士课题。看到人们每天戴着口罩,他就想,既然摩擦电纳米发电机能产生较高的电压,是不是可以利用说话或者呼吸驱动材料间的摩擦取电,制作一款能自己消毒的口罩呢?
通过文献查阅,沈茂嶝发现,彼时已有研究团队研发出了自消毒口罩,但要么消毒时间长达2-4个小时,要么需要外接电源,不仅麻烦,还有交叉感染的风险。相比之下,纳米线电穿孔能够实现即时消毒的效果,且已在水消毒领域得到应用。于是,在导师的支持下,沈茂嶝与同伴们开始了长达三年的口罩设计之旅。
摩擦生电是整个实验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PVA(聚乙烯醇)和PVDF(聚偏二氟乙烯)材料易于生电,柔韧耐久,两层膜相互配对,组成了发电的核心组件。在呼吸的作用下,口罩中的两层膜不断摩擦,产生电压。为了最大程度地提升接触面积和输出电压,沈茂嶝还从隔壁实验室借来3D打印机,改造了静电纺丝滚筒收集器,将薄膜制作成穹顶形。
沈茂嶝至今还记得第一次发电成功的画面:“一开始我想,能有1伏的电就好了,没想到当设备开始驱动之后,仪器上的数值慢慢变高,有好几十伏,当时真的特别开心。”
通过反复测试确定好参数的穹顶膜,加上比头发丝细百倍的铜氢氧化物纳米线过滤层,便完成了设计的大部分内容。使用这款设备,普通人持续、平稳的呼吸便能产生120伏特上下的电压,足以驱动过滤装备。
不同频率下的电输出示意图
接下来,便是让设备与病菌“短兵相接”的测试环节了。
枯草芽孢杆菌是他们选择的测试对象。这种菌有着坚硬的芽孢结构,能够抵抗高温、紫外线和大多数化学物质,比许多常见病原体更难杀灭。研究团队相信,如果口罩能高效杀灭枯草芽孢杆菌,那么,面对其他致病微生物时,它也有能力高效杀菌。
为了验证效果,他们设计了三种实验模式:无纳米线过滤层,无呼吸驱动产生的电压;只有纳米线过滤层,无呼吸驱动产生的电压;有纳米线过滤层,有呼吸驱动产生的电压。
显而易见,第三种模式杀菌效果最佳。经过在不同温度和湿度下的多次测试和调整,最终,团队成功实现了>99.9%的杀菌率,并通过荧光显微镜和电镜观察确认了细胞膜已被彻底损伤。口罩不仅能捕获病原体,还能通过呼吸发电主动消灭它们,即使在长时间使用后依然保持过滤的高效性。
这个仅有60余克的口罩,和一块巧克力重量相仿,却能高效守护一个人的呼吸健康。
消毒性能示意图
尽管这项技术目前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但它的潜力不可小觑。
研究团队希望未来能将之推广到医疗、工业及环保领域,为不同环境中的自驱动呼吸防护提供支持。
不过,这一自驱动口罩离大规模商业化生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比如,如何提高材料安全性能并降低成本?如何进一步提高口罩的耐用性?这些问题都需要一步步攻克。
但是,科研的魅力,就在于它的无限可能。
团队成员合影。前排:余祉褮Ee Zhi Yin,沈茂嶝Sim Moh Terng,谢迪晟Sia Tee Sheng;后排:陈瑞添博士Dr. Tan Swee Tiam,颜威全博士Dr. Gan Wee Chen
内容 / 能源与化工学院 科研与研究生中心 王怡然
编辑 / 王怡然